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了凡四訓白話篇▪P7

  ..續本文上一頁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惡性。他以爲就算是罵宰相,也沒什麼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惡事的一個例子。

  也有存了惡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個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窮人大白天在市場上搶米;這個大富人家,便告到縣官那裏;縣官偏偏又不受理這個案子,窮人因此膽子更大,愈加放肆橫行了。于是這個大富人家就私底下把搶米的人捉起來關,出他的醜,那些搶米的人,怕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來,不再搶了。若不是因爲這樣,市面上幾乎大亂了。所以善是正,惡是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心,反倒做了惡事的例子。

  這是存心雖正,結果變成偏,只可稱做正中的偏;不過也有存惡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這是存心雖是偏,結果反成正,只可稱做偏中的正;這種道理大家不可不知道。怎樣叫做半滿的善呢?易經上說:一個人不積善,不會成就好的名譽;不積惡,則不會有殺身的大禍。

  書經上說:商朝的罪孽,像穿的一串錢那麼滿;就仿佛收藏東西裝滿了一個容器裏一樣。

  如果你很勤奮的,天天去儲積,那麼終有一天就會積滿。商朝由開國一直到纣王,它的過失罪惡,到此時便積滿了,因此迅速亡國。如果懶惰些,不去收藏積存,那就不會滿。

  所說的積善積惡,也像儲存東西一樣,這是講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

  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佛寺裏去,想要送些錢給寺裏,可惜身上沒有多的錢,只有兩文錢,就拿來布施給和尚。而寺裏的首席和尚,竟然親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忏悔滅罪。後來這位女子進了皇宮做了貴妃,富貴之後,便帶了幾千兩的銀子來寺裏布施。但是這位主僧,卻只是叫他的徒弟,替那個女子回向罷了,那個女子不懂前後兩次的布施,爲什麼待遇差別如此之大?就問主僧說:我從前不過布施兩文錢,師父就親自替我忏悔。現在我布施了幾千兩銀子,而師父不替我回向,不知是什麼道理?

  主僧回答她說:從前布施的銀子雖然少,但是你布施的心,很真切虔誠,所以非我老和尚親自替你忏悔,便不足以報答你布施的功德;現在布施的錢雖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從前真切,所以叫人代你忏悔,也就夠了。這就是幾千兩銀子的布施,只算是半善;而兩文錢的布施,卻算是滿善,道理在此。

  又漢朝人鍾離把他煉丹的方法,傳給呂洞賓,用丹點在鐵上,就能變成黃金,可拿來救濟世上的窮人。呂洞賓問鍾離說:變了金,到底會不會再變回鐵呢?

  鍾離回答說:五百年以後,仍舊要變回原來的鐵。

  呂洞賓又說:像這樣就會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

  鍾離教呂洞賓點鐵成金,不過是試試他的心而已。現在知道呂洞賓存心善良,所以對他說:修仙要積滿叁千件功德,聽你這句話,你的叁千件功德,已經做圓滿了。

  這是半善滿善的又一種講法。一個人做善事,而內心不可叨念,仿佛自己做了一件不得了的善事;能夠這樣,那麼就隨便你所做的任何善事,都能夠成功而且圓滿。若是做了件善事,這個心就牢記在這件善事上;雖然一生都很勤勉的做善事,也只不過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錢去救濟人,要內不見布施的我,外不見受布施的人,中不見布施的錢,這才叫做叁輪體空,也叫做一心清淨。如果能夠這樣的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鬥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了;即使布施一文錢,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這個心,不能夠忘掉所做的善事;雖然用了二十萬兩黃金去救濟別人,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這又是一種說法。

  怎麼叫做大善小善呢?從前有一個人,叫做衛仲達,在翰林院裏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了陰間。陰間的主審判官,吩咐手下的書辦,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兩種冊子送上來。等冊子送到一看,他的惡事冊子,多得竟攤滿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冊子,只不過像一支筷子那樣小罷了。主審官又吩咐拿秤來秤秤看,那攤滿院子的惡冊子反而比較輕,而像一支筷子那樣小卷的善冊子反而比較重。衛仲達就問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那會犯了這麼多的過失罪惡呢?

  主審官說: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罪惡,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那就是犯過。

  因此,衛仲達就問這善冊子裏記的是什麼。主審官說:皇帝有一次曾想要興建大工程,修叁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皇帝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衛仲達說:我雖然講過,但是皇帝不聽,還是動工了,對那件事情的進行,並沒有發生作用,這份疏表怎麼還能有這樣大的力量呢?

  主審官說:皇帝雖然沒有聽你的建議,但是你這個念頭,目的是要使千萬百姓免去勞役;倘使皇帝聽你的,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哩!

  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國家百姓,那麼善事縱然小,功德卻很大。假使只爲了利益自己一個人,那麼善事雖然多,功德卻很小。

  怎麼叫做難行易行的善呢?從前有學問的讀書人,都說:克製自己的私欲,要從難除去的地方先除起。

  孔子的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叫作仁?孔子也說,先要從難的地方下工夫。

  孔子所說的難,也就是除掉私心;並應該先從最難做,最難克除的地方做起。一定要像江西的一位舒老先生,他在別人家教書,把兩年所僅得的薪水,幫助一戶窮人,還了他們所欠公家的錢,而免除他們夫婦被拆散的悲劇。

  又像河北邯鄲縣的張老先生,看到一個窮人,把妻兒抵押了,錢也用了;若是沒有錢去贖回,恐怕妻兒都要活不成了。于是就舍棄他十年的積蓄,替這個窮人贖回他的妻兒。像舒老先生,張老先生,都是在最難處,旁人不容易舍的,他們竟然能夠舍得啊!

  又像江蘇省鎮江的一位靳老先生,雖然年老沒有兒子,他的窮鄰居,願意把一個年輕的女兒給他做妾,願能爲他生一個兒子。但是這位靳老先生不忍心誤了她的青春,還是拒絕了,就把這女子送還鄰居。這又是很難忍處,而能夠忍得住的事呀!所以上天賜給他們這幾位老先生的福,也特別的豐厚。

  【善有真,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陽,有是有非有偏正,有半有滿有大小,有難有易當深辨呀,當深辨!】

  凡是有財有勢的人要立些功德,比平常人來得容易,但是容易做,卻不肯做,那就叫做自暴自棄了;而沒錢沒勢的窮人,要做些福,都會有很大的因難,難做到而能做到,這才真是可貴啊!我們爲人處事,應該遇到機緣,就去做救濟衆人的事。不過救濟衆人,也不是容易的事,救濟衆人的種類很多,簡單的說,它的重要項目,大約有十種:

  第一、是與人爲善。看到別人有一點善心,我就幫他,使他善心增長。別人做善事,力量不夠,做不成功,我就幫他,使他做成功,這都是與人爲善。

  第二、是愛敬存心。就是對比我學問好,年紀大,輩份高的人,都應該心存敬重。而對比我年紀小,輩份低,景況窮的人,都該要心存愛護。

  第叁、是成人之美。譬如一個人,要做件好事,尚未決定,則應該勸他盡心盡力去做。別人做善事時,遇到了阻礙;不能成功,應想方法,指引他,勸導他使得他成功;而不可生嫉妒心去破壞他。

  第四、是勸人爲善。碰到做惡的人,要勸他做惡絕對有苦報,惡事萬萬做不得。碰到不肯爲善,或只肯做些小善的人,就要勸他行善絕對有好報,善事不但要做,而且還要做得多。做得大。

  第五、是救人危急。一般人大多喜歡錦上添花,而缺乏雪中送炭的精神;而當遇到他人最危險、最困難、最緊急的關頭;能及時向他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出錢出力幫他解決危急困境,可以說是功德無量,但是不可以引以爲傲!

  第六、是興建大利。有大利益的事情,自然要有大力量的人,才能做到,一個人既然有大力量,自然應該做些大利益的事情,以利益大衆。例如,修築水利系統、救濟大災害等等。但是沒有大力量的人,也可以做到的。譬如,發現河堤上有個小洞,水從洞裏冒出,只要用些泥土、小石,將小洞塞住,這堤防就可以保住,而防止了水災的發生。事情雖然小,但這種功效也是不可忽視的。

  第七、是舍財作福。俗語說:人爲財死,世人的心總愛錢財,求財都來不及,還願意去舍財濟助他人嗎?因此,能舍財去消除別人的災難,解決他人的危急;對一個常人而言,已不簡單,對窮人來說,則更加了不起。如按因果來講,“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不舍就不得。”;做一分善事就會有一分福報,所以不必憂愁我們會因爲舍財救人,而使自己的生活陷于絕路。

  第八、是護持正法。這種法,就是指各種宗教的法。宗教有正,有邪,法也有正,有邪,邪教的邪法最害人心,自然應該禁止。而具有正知正見的佛法,是最容易勸導人心,挽回善良風俗的。若是有人破壞,一定要用全力保護維持,不可讓他破壞。

  第九、是敬重尊長。凡是學問深,見識好,職位高,輩份大,年紀老的人,都稱爲尊長。自己都應該敬重,不可看輕他們。

  第十、是愛惜物命。凡是有性命的東西,雖然像螞蟻那樣小;也是有知覺的,曉得痛苦,並且也會貪生怕死。應該要哀憐它們,怎可以亂殺亂吃呢?有人常說:這些東西,本來就是要給人吃的。這話是最不通的,而且都是貪吃的人所造出來的話。

  以上所講的十種,只是大概的說明,下面是分別舉例比喻:什麼叫做與人善呢?從前虞朝的舜,在他還沒有做君主之前,在雷澤湖邊看見年輕力壯的漁夫,都揀湖水深處去抓魚;而那些年老體弱的漁夫,都在水流得急而且水較淺的地方抓。

  水流急,魚停不住,淺灘水少,魚也比較少,不比水深的地方,魚都在那裏遊來遊去,較容易抓。那些年輕力壯的漁夫,把好的地方都占去了。

  舜看見這種情形,心裏面悲傷哀憐他們。就想了一個方法,他自己也去參加捉魚,看見那些喜歡搶奪的人,就把他們的過失,掩蓋起來,而且也…

《了凡四訓白話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