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對外講;看見那些比較謙讓的漁夫,便到處稱贊他們,拿他們作榜樣,並且學習他們謙讓的模樣。像這樣,舜抓了一年的魚,大家都把水深魚多的地方讓出來了。
舜的故事,不過是用來勸化人,不可誤解是勸人抓魚。要知道抓魚是犯殺生的罪孽,千萬不可以做啊!那麼像舜那樣明白聰明的聖人,那有不能說幾句中肯的話,來教化衆人,而一定要親自參與呢?要曉得舜不用言語來教化衆人,而是拿自己做榜樣,使人見了,感覺漸愧而改變自己的自私心理,這真是一個用心良苦的人,所費的苦心啊!
我們生在這個人心風俗敗壞,末世的時代,做人很不容易;因此,旁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以把自己的長處,去蓋過旁人?旁人有不善的事情,不可以把自己的善,來和別人比較。別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把自己有的能力,來爲難別人。自己縱然有才幹聰明,也要收斂起來,不可以外露炫耀,應該像是沒有聰明才幹一樣。要看聰明才幹,都是虛的、假的一般。
看到別人有過失,姑且替他包含掩蓋。像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他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使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若是扯破面皮,他就沒有顧忌了。
看到旁人有些小的長處,可以學的,或有小的善心善事,可以記的;都應該立刻翻轉過來,放下自己的主見,學他的長處;並且稱贊他,替他廣爲傳揚。一個人在平常生活中,不論講句話或是做件事,全不可爲自己,發起一種自私自利的念頭;而要全爲了社會大衆設想,立出一種規則來,使大衆可以通行遵守,這才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把天下所有的一切,都看做是公而不是私的度量呢!
什麼叫做愛敬存心呢?君子與小人,從外貌來看,常常容易混淆,分不出真假。因爲小人會裝假仁假義,冒充君子。不過這一點存心,君子是善,小人是惡,彼此相去很遠,他們的分別,就像黑白兩種顔色,絕對相反不同。所以孟子說:君子所以與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存心啊!
君子所存的心,只有愛人敬人的心。因爲人雖然有親近的,疏遠的,有尊貴的,有低微的,有聰明的,有愚笨的,有道德的,有下流的,千千萬萬不同的種類;但是這些都是我們的同胞,都是和我們一樣有生命,有血有肉,有感情,那一個不該愛他敬他呢?愛敬衆人,就是愛敬聖賢人。能夠明白衆人的意思,就是明白聖賢人的意思。爲什麼呢?
因爲聖賢人本來都希望世界上的人,大家都能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我們能夠處處愛人,處處敬人,使世上的人,個個平安幸福,也就可以說是代替聖賢,使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能夠平安快樂了。
什麼叫做成人之美呢?舉例來說,若是把一塊裏面有玉的石頭,隨便亂丟抛棄,那末這塊裏面有玉的石頭也只不過是和瓦片碎石一樣,一文不值了。若是把它好好的加以雕刻琢磨,那麼這塊石頭,就成了非常珍貴的寶物圭璋了。
一個人也是如此,也全是靠勸導提引;所以看到別人做一件善事,或者是這個人立志向上,而且他的資質足以造就的話;都應該好好的引導他,提拔他,使他成爲社會上的有用之材;或是誇贊他,激勵他,扶持他;若是有人冤枉他,就替他辯解冤屈,來替他分擔無端被人惡意的毀謗,可以設法代替他,頂替他被毀謗的事實,減輕他所受的毀謗,這樣叫做分謗。
務必要使他能夠立身于社會,而後才算是盡了我的心意。大概通常的人,對那些與他不同類型的人,都不免有厭惡感,譬如小人恨君子,惡人恨善人。
在同一個鄉裏的人,都是善的少,不善的多。正因爲不善的人很多,善的人少,所以善人處在世俗裏,常常被惡人欺負,很難立得住腳,況且豪傑的性情大多數是剛正不屈,並且不注意修飾外表,世俗的眼光,見識不高,只看外表,就說長道短,隨便批評;所以做善事也常常容易失敗,善人也常常被人毀謗。
碰到這種情形,只有全靠仁人長者,才能糾正那些邪惡不正的人,教導指引他們改邪歸正,保護,幫助善人,使他成立;像這樣辟邪顯正的功德,實在是最大的。
什麼叫做勸人爲善呢?一個人既然已經生在世上做了人,那一個沒有良心呢?但是因爲汲汲地追逐名利,弄得這世間忙碌不堪,只要有名利可得,就昧著良心,不擇手段地去做,那就最容易墮落了。所以與別人往來相處,時常要留心觀察這個人,若是看他要墮落了,就應該隨時隨地提醒他,警告他,開發他的糊塗昏亂。
譬如,看見他在長夜裏做了一個渾渾噩噩的夢,一定要叫喚他,使他趕快清醒;又譬如看他長久陷落在煩惱裏,一定要提拔他一把,使他頭腦轉爲清涼。
像這樣以恩待人,功德是最周遍,最廣大的了。從前韓文公曾說:以口來勸人,只在一時,事情過了,也就忘了;並且別處的人,無法聽到。以書來勸人,可以流傳到百世,並且能傳遍世界;所以做善書,有立言的大功德。
這裏說以口來勸,用書來勸人爲善,與前面所講的與人爲善比較起來,雖然較注重形式的痕迹,但是這種對症下藥的事,時常會有特殊的效果;這種方法是不可以放棄的。
並且勸人也得要勸的得當,譬如這個人太倔強,不可以用話來勸,你若是用話去勸了,不但是白勸,所勸的話,也成了廢話,這叫做失言。如果這個人性情溫順,可以用話來勸,你卻是不勸,錯過了勸人爲善的機會,這叫做失人。失言失人,都是自己智慧不夠,分辨不出來,就應該自己仔細反省檢討;如此才能不失言,也不失人。
什麼叫做救人危急呢?患難顛沛的事情,在人的一生當中,都是常有的。假使偶而碰到患難危急的人,應該要將他的痛苦,當做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一樣,趕快設法解救,看他有什麼被人冤屈壓迫的事情,或是用話語幫助他申辯明白,或是用種種的方法來救濟他的困苦。明朝的崔子曾經說:恩惠不在乎大小,只要在別人危急的時候,趕緊去幫助他就可以了。這句話真正是仁者的話呀!
什麼叫做興建大利呢?講小的,在一個鄉中,講大的,在一個縣內,凡是有益公衆的事,最應該發起興建。或是開辟水道來灌溉農田;或是建築堤岸來預防水災;或是修築橋梁,使行旅交通方便,或是施送茶飯,救濟饑餓口渴的人。
隨時遇到機會,都要勸導大家,同心協力,出錢出力來興建;縱然有別人在暗中毀謗你,中傷你;你也不要爲了避嫌疑就不去做,也不要怕辛苦,擔心別人嫉妒怨恨,就推托不做,這都是不可以的。
什麼叫做舍財作福呢?佛門裏的萬種善行,以布施爲最重要。講到布施,就只有一個舍字,什麼都舍得,就合佛的意思了。
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什麼都肯舍;譬如自己身上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念頭,沒有一樣不肯舍掉。譬如,佛陀曾在因地修行的時候,舍身飼虎。
在身外的色、聲、香、味、觸、法,也都可以一概舍棄。一個人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樣不可以舍掉,能夠如此,那就身心清淨,沒有煩惱,就如同佛菩薩了。
若是不能什麼都舍,那就先從錢財上著手布施。世間人都把穿衣吃飯,看得像生命一樣重要;因此,錢財上的布施也最爲重要;如果我能夠痛痛快快地施舍錢財;對內而言,可以破除我小器的毛病;對外而言,則可救濟別人的急難。
不過錢財不易看破,起初做起來,難免會有一些勉強,只要舍慣了,心中自然安逸,也就沒有什麼舍不得了。這是最容易消除自己的貪念私心,也可以除掉自己對錢財的執著與吝啬。
什麼叫做護持正法呢?法是千萬年來,有靈性的有情生命的眼目,也是真理的准繩;但是法有正有邪,如果沒有正法,如何能夠參加幫助天地造化之功呢?怎樣會使得各式各樣的人以及種種的東西,都能夠像裁布成衣那樣的成功呢?怎樣可以脫出那種種的迷惑,離開那種種的束縛呢?怎樣可以建設整理世上一切的事情,和逃出這個汙穢世界,生死輪回的苦海呢?這都需要靠有了正法,才像有了光明的大路可走。
所以凡是看到聖賢的寺廟,圖像,經典,遺訓,都要加以敬重;至于有破損不完全的,都應該要修補,整理。而講到佛門正法,尤其應該敬重的加以傳播宣揚,使大家都重視,才可以上報佛的恩德,這些都是更應該加以全力去實踐的。
什麼叫做敬重尊長呢?家裏的父親,兄長,國家的君王,長官;以及凡是年歲,道德,職位,見識高的人,都應該格外虔誠的去敬重他們。
在家裏侍奉父母,要有深愛父母的心,與委婉和順的容貌;而且聲要和,氣要平;這樣不斷地薰染成習慣,就變成自然的好性情,這就是和氣可以感勤天心的根本辦法。
出門在外侍候君王,不論什麼事,都應該依照國法去做;不可以爲君王不知道,自己就可以隨意亂做呀!辦一個犯罪的人,不論他的罪輕或重,都要仔細審問,公平地執法;不可以爲君王不知道,就可以作威作福冤枉人!
服侍君王,像面對上天一樣的恭敬,這是古人所訂的規範,這種地方關系陰德最大。你們試看,凡是忠孝人家,他們的子孫,沒有不發達久遠而且前途興旺的,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的去做。
什麼叫做愛惜物命呢?要知道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算他是人,就是在他有這一片恻隱的心罷了。所以孟子說:沒有恻隱之心就不是人。
求仁的,就是求這一片恻隱之心;積德的,也就是積這一片恻隱的心。有恻隱心就是仁;有恻隱心,就是德。沒有恻隱心,就是無仁心,沒道德。周禮上曾說:每年正月的時候,正是畜牲最容易懷孕的期間,這時候祭品勿用母的。因爲要預防畜牲肚裏有胎兒的緣故。
孟子說:君子不肯住在廚房附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恻隱之心,所以,前輩有四種肉不吃的禁忌。譬如說,聽到動物被殺的聲音,不吃,或者在它被殺的時候看見,不吃;或者是自己養大的,不吃,或專門爲我殺的,不吃。後輩的人,若要學習前輩的仁慈心,一下子做不到斷食葷腥,也應該依照前輩的辦法,禁戒少吃。
照佛法來講,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是因爲前生造了孽而投胎做畜…
《了凡四訓白話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