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牲;等到它們的罪孽還完了後,仍然可以投胎做人的。做人以後若是肯修行,也可以修成佛。那麼我今生所吃的肉,難保不就是吃了未來佛的肉,並且現在的畜牲,在無量過去的前世中,也一定曾經做過人;那麼它們可能曾做過我前生中的父母,妻子,親族,朋友,我今天吃的肉,可能就是吃我前生的父母,妻子,親族,朋友的肉了。而今天我做人,它做畜牲,我吃它,我就造了殺孽,與它結下冤仇。如果被我吃的畜牲,來世它的孽債還清了,投生做了人,而我卻因爲殺生造孽,投胎做畜牲,恐怕他也要報複我殺他之仇,而來殺我,吃我了。這樣說來,還能殺生麼?肉還能吃得下嗎?況且吃肉就算味道好,也不過是經過嘴裏到喉嚨那段時候,還覺得有味道,等到咽了下去,還有什麼味道?與素菜有什麼兩樣,爲什麼一定要殺生造孽呢?
雖然一時做不到不吃肉,也應該漸漸地減少吃肉,直到完全不吃。這樣子慈悲心就會愈來愈增加。不但殺生應戒,就是那些極小,不論愚蠢的或是有靈性的,凡是有生命的,都應該禁止傷害它們的性命。像要用絲來做衣服,就把蠶繭放在水裏燒,那要傷害多少蠶的性命?掘地種田,要殺害地下多少蟲的性命;想想我們穿的衣、吃的飯,是從那裏來的呢?都是殺它們的命,來養活我們自己;所以糟蹋糧食,浪費東西的罪孽,實在也應該與殺生的罪孽相等。至于隨手誤傷的生命,腳下誤踏而死的生命,又不曉得有多少,這都應該要設法防止。宋朝的蘇東坡有首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意思是說:恐怕老鼠餓死,所以爲老鼠留些飯;哀憐飛蛾撲到燈上燙死,所以燈也不點。這話是多麼的仁厚慈悲呀!
善事無窮無盡,那能說得完;只要把上邊說的十件事,加以推廣發揚,那麼無數的功德,就都完備了。
【救濟衆人事,種類有很多,簡單而言之,大概有十種,與人爲善一呀!愛敬存心二,成人之美叁呀!勸人爲善四,救人危急五呀!興建大利六,舍財作福七呀!護持正法八,敬重尊長九呀!愛惜物命十呀,愛惜物命十。】
第四篇 謙德之效
第叁篇所說的,都是積善的方法,能夠積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人來往,做人的方法必須加以講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了。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到大衆廣泛的支持與信任,而懂得謙虛,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學問要求進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樣樣都要求進步。所有種種的好處,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爲謙德。這一篇專講謙虛的好處,謙虛的效驗;大家要仔細的研究,不可以囫囵吞棗,那就必定能夠得到大的利益。
【書經說:滿招損呀!謙受益,自滿的就要招損害;謙虛的就會受到益呀!受到益。】
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這樣看來,天、地、鬼、神、人、都看重謙虛的一邊。易經上六十四卦,所講的都是天地陰陽變化的道理,教人做人的方法。每一卦爻中,有凶有吉,凶卦是警戒人去惡從善,吉卦是勉勵人要日新又新,唯有這個謙卦,每一爻都吉祥。書經上也講:自滿,就會遭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益處。
我好幾次和許多人去參加考試,每次都看到貧寒的讀書人,快要發達考中的時候,臉上一定有一片謙和,而且安詳的光采發出來,仿佛可以用手捧住的樣子。
辛未年,我到京城去會試,我的同鄉嘉善人一起去參加會試的,大約有十個人,只有丁敬宇,這個人最年輕,而且非常謙虛,我告訴同去會試的費錦坡講: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費錦坡問我說:怎樣能看出來呢?
我說:只有謙虛的人,可以承受福報。老兄你看我們十人當中,有誠實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搶在人前,像敬宇的嗎?有恭恭敬敬,一切多肯順受,小心謙遜,像敬宇的嗎?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聽到人家毀謗他而不去爭辯,像敬宇的嗎?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豈有不發達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醜年在京城裏,和馮開之住在一起,看見他總是虛心自謙,面容和順,一點也不驕傲,大大的改變了他小時候的那種習氣。他有一位正直又誠實的朋友季霁岩,時常當面指責他的錯處,但卻只看到他,平心靜氣地接受朋友的責備,從來不反駁一句話。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只要這個心能夠謙虛,上天一定會幫助他,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夠登第了!後來馮開之果然真的考中了。
趙裕峰,名光遠,是山東省冠縣人;不滿二十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後來又考會試,卻多次不中。他的父親做嘉善縣的主任秘書,裕峰隨同他父親上任。裕峰非常羨慕嘉善縣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那曉得這位錢先生,竟然拿起筆來,把他的文章都塗掉了。裕峰不但不發火,並且心服口服,趕緊把自己文章的缺失改了。如此虛心用功的年輕人,實在是少有,到了明年,裕峰就考中了。
壬辰年我入京城去觐見皇帝,見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讀書人,看到他的氣質,虛懷若谷,毫無一點驕傲的神氣,而且他那謙虛的光采,就像會逼近人的樣子。我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這個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先發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發,那就使浮滑的人自然會變得誠實,放肆的人也就自動收斂了,建所他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是已發了智慧了,上天一定要發他的福了。等到放榜的時候,建所果然考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張畏岩,他的學問積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在許多讀書人當中,很有名聲。甲午年南京鄉試,他借住在一處去寺院裏,等到放榜,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眼睛不清楚,看不出他的文章好。那時候有一個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岩馬上就把怒火發在道士的身上。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岩更加的發怒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寫得不好呢?道士說:我常聽人說,做文章最要緊的,是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氣也太暴了,你的文章怎麼會好呢?
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倒不覺的屈服了,因此,就轉過來向道士請教。道士說: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裏不該中,文章雖好,也沒益處,仍不會考中,一定要你自己改變改變。
張畏岩問道:既然是命,怎樣去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權,雖然在天,立命的權,還是在我;只要你肯盡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不可求得呢?
張畏岩說:我是一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麼善事呢?
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從這個心做出來的。只要常常存做善事,積陰功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了。就像謙虛這件事,又不要花錢,你爲什麼不自我反省,自己工夫太淺,不能謙虛,反而罵考官不公平呢?
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從此以後就壓低一向驕傲的志向,自己很留意把持住自己,勿走錯了路,天天加功夫去修善,天天加功夫去積德。到了丁酉年,有一天,他做夢到一處很高的房屋裏去,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的缺行。他看不懂,就問旁邊的人說:這是什麼?那個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冊。而張畏岩問:爲什麼名冊內有這麼多的缺行?那個人又回答說: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叁年考查一次,一定要積德,沒有過失,這冊裏才會有名字。像名冊前面的缺額,都是從前本該考中,但是因爲他們最近犯了有罪過的事情,才把名字去掉的。
後來那個人又指了一行說:你叁年來,很留心的把持住自己,沒犯罪過,或者是應該補上這個空缺了,希望你珍重自愛,勿犯過失!果然張畏岩就在這次的會考,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造命的權在天,立命的權在我,只要肯努力,多做善事積陰德呀!積陰德,什麼福報求不得呀?求不得?】
從上面所講的看來,舉頭叁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監察著人的行爲。因此,利人,吉祥的事情,都應該趕快的去做;凶險,損人的事,應該避免,不要去做,這是可以由我自己決定的,只要我存好心,約束一切不善的行爲,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且還要虛心,自己肯遷就不驕傲,使得天地鬼神,時時哀憐我,才可以有福的根基,那些滿懷傲氣的人,一定不是遠大的器量,就算能發達,也不會長久地享受福報。稍有見識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肚量,弄得很狹窄,而自己拒絕可以得到的福,況且謙虛的人,他還有地方可以受到教導,若人不謙虛,誰肯去教他?
並且謙虛的人,肯學別人的好處,別人有善的行動,就去學他,那麼得到的善行,就沒有窮盡了。尤其是進德修業的人,一定所不可缺少的啊!
【舉頭叁尺高呀!決定有神明,不但要存好心,而且要虛心,不可以做壞事,還要肯遷就,天地鬼神呀,千萬莫得罪啊!莫得罪!】
古人有幾句老話說: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貴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貴。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就像樹有根一樣;樹有根,就會生出丫枝花葉來。
人要立定了這種偉大的志向,必須在每一個念頭上,都要謙虛,即使碰到像灰塵一樣極小的事情,也要使別人方便,能夠做到這樣,自然會感動天地了。
而造福全在我自己,自己真心要造,就能夠造成。像現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當初那有什麼真心,不過是一時的興致罷了;興致來了,就去求,興致退了,就停止,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喜好音樂,若是到了極點,那麼齊國的國運大概可以興旺了。但是大王喜好音樂,只是個人在追求快樂罷了,若是能把個人追求快樂的心,推廣到與民同…
《了凡四訓白話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