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九華佛教的感想
──十八年中秋日在安徽九華山九華佛教會講──
九華山是中國有名的四大名山之一,香火的興盛,僧衆的繁多,在中國除了普陀而外,那就要推九華爲第一了。太虛叁十年前,在俗童年時,曾來進香過一次,而山中的情景,仿佛記得大概,惟有甘露庵和回香閣,尤有深刻的印象,留于腦際中,無或稍失也。然此一回重遊,是應兩湖佛教教徒請往講經,兼到各省考察佛教教務工作進行與否,道經大通,特來九華谒禮地藏,參觀九華佛教教務。不意全山的各刹長老,和愛太虛的大衆,出以熱烈的歡迎和種種的優待,實在是感激萬分!此次和各位相見,有無限的愉快!然在此愉快之中,還有幾種特別的感想,不妨和各位談一談:第一感想:就是信仰佛教者,不能作社會事業和利益社會人群者,因爲中國信仰佛教的,完全爲消極的迷信,而不能積極的自覺。所以細究之,十之八九所謂信佛者,差不多都是齋公齋婆式,念佛、放生、迷信于神鬼生活了。九華的佛徒則不然,不但全山出家的,從事于社會化的農禅、工禅、商禅,即在家的亦多從事于佛教佛化。然此種種,都是全山長老德化所及,致有此美滿的結果!
第二感想:就是住持僧寶者,往往不能精神團結,和衷共濟,所以佛教中的團體,往往剛成立還未施行,即袖手旁觀,互相排擠,終至于瓦解而後已。九華住持僧寶者則不然,如九華的佛教事業,方興未艾,這都是全山長老精神團結,一致努力有以致之的。然以考察所得,九華佛教事業,將來是很有希望的。不過此種很好的現象,差不多完全系乎九華山上的四大叢林;若四大叢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做去,則九華的光譽洋溢乎國內外了。
第叁感想:就是作事畏難者,因爲中國人向來老脾氣,敷衍了事,事情一敷衍,就辦不出良好的結果。所以做事不能敷衍了事的,希望四大叢林和山上一切的大衆,以地藏菩薩的法緣,和地藏本願的精神,更本各人的大悲心來感動地藏菩薩,而顯各人本地風光。一人努力,一事成就;十人努力,十事成就;百人努力,百事成就;能如此勇猛精進往前做去,不退初心,則九華佛教教務前途光大,誠有不可思議者也!而山上的僧製整理,易如風吹秋葉,爐熔春雪耳!
第四感想:就是人材困難,因爲人材困難,國內的教務,尚四分五裂的不能進行發展,更說不到國外了。憶去歲在歐、美的時候,留意于歐、美的佛教輸入和來源,得有兩種的印象:一、在歐、美北部的佛教,是從日本方面輸入,因爲日本處于太平洋東岸的,西岸即歐、美也。二、在歐、美南部的佛教,是從南洋輸入的,因爲南洋和歐、美的南部相接近,且南印度和仰光、緬甸等處又屬于英國,故佛教的輸入,更屬意中事了。然此種佛教輸入,都屬于小乘教,大乘教則未之見。予去歲遊歐、美時,彼邦人士漸稍稍注意于中國的大乘教,蓋以前彼邦佛教,完全和中國無關也。希望九華全山長老,熱心教育,培植人才,則他日布教國外的人才,皆以九華爲發源地也。第五感想:就是教學有方,中國佛教的教育,十之八九都希望造就講經法師。然細究講經法師,尤非兩叁年間所可造成,必須長時間修養,方可有成。若能在此兩叁年中,教學者把佛教的大意指導學僧,使有系統的認識,然後再從事專門深究,庶乎有濟。更希學僧課余從事運動服勞以健康身體,免養成中國書生習氣,無大作爲。憶去歲在歐洲得聞大學教授和大學的學生,往往有暑假時到茶樓菜館中充當下役,抹桌洗碗以運動身體,蓋亦爲健康之道也。
第六感想是佛教和社會隔膜:因爲佛教和社會隔膜,往往引起社會的反感。思彌補其反感的方法,莫若以感情感化之也。于此次來九華時,途中所見種種的難民,均屬無依無靠鳏寡孤獨六根不全者;若九華全山的長老爲發起人,組織孤老院,乞丐收容所,貧民教養所以救濟之,則社會對于佛教的反感,必可以此而消滅于無形中也。此種施設的經費,並不一定困難,祗要有人提倡能實行,即以九華進香的香客,或遊客慈善家等來山參觀者,特派一善于詞令且通佛法者領導之參觀,勸其解囊捐助,總可樂爲。此種難民,能作工者,亦可以使其自食其力作工焉。
上面的感想,拉雜而談,挂一漏百,尚祈全山長老指導就正以補不足!(悟性悟生合記)(見海刊十卷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