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強調“發露忏悔”的妙用。
再者,當你把所犯的錯誤告訴別人以後,別人可能責罵或教導你改過的方法。讓越多的人責罵我們,我們的惡業將來所受的苦報就越輕微。越隱藏罪惡,那罪惡將來所産生的果報也就越嚴重可怕。我們甯願惡業早日報消減輕,而不願將來連本帶利加倍地報償。
所以經上再叁叮咛我們要時常忏悔,才能減輕罪業:
“若人造重罪,
作已深自責,
忏悔更不造,
能拔根本業。”——業報差別經
四、勇于改過
有過最好馬上改,千萬不要拖延。萬一不能立即改過來,就必須訂立一個期限來改。但一定要從今天就開始改,不要等黃道吉日了。因爲改過是刻不容緩的,越快越好,以免時間拉長了,“夜長夢多”!
改過好比在心地上拔除雜草和砍伐毒樹。只要我們一息尚存,縱使我們過去犯下了滔天大罪,我們仍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改過可以從事上改,也可以從理上或心上改。如我們砍伐樹木時可以從枝葉上開始砍,也可以從樹幹或根部開始砍。從事相上改過,好比枝枝葉葉地修剪,今天改這個缺點,明天改那個缺點,後天又將改某一個缺點......這樣子改過,當然很緩慢又很費時。因爲這種改過的方法,只在行動上勉強壓製,沒有把病根切除,所以不是根本的辦法。
改過最好先明白道理。譬如說要改掉殺生的壞習慣,先想一想:殺生有那些壞處?我爲什麼一定要殺生呢?不殺生對我有什麼好處呢?動物有多可愛?......,把這些問題想通了,自然而然就不會殺生了,不致于今天改殺雞,明天改殺魚,後天改殺螞蟻......這麼瑣碎麻煩。
所謂從心上改過,當然是最直接了當的。因爲一切過失都是從心上産生的。只要一心向善,無有私欲,那就不會有過失了。也不必逐樣檢討好名、好利、好色、好財、好怒等千百種過失,只要內心清淨,自然一塵不染,萬過不生。這叫做從根本上改過的方法。所以宗鏡錄第八十六卷上說:“假如一個修行人,時常喜歡坐禅,明白心中沒有妄念,而且不執著一切內外境界,這叫做大忏悔。”(注廿二)華嚴經上也強調從心上澈底改過才是真正的忏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性本空由心造,
罪從心起將心忏,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
是則名爲真忏悔。”
下面我們從“現代心理學”和“行爲治療”的新知識來談談如何革除壞習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在這裏把過失換成壞習慣,也是說得通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個壞習慣,而且某些壞習慣已經根深蒂固了。
到底壞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呢?革除壞習慣又有多重要呢?現代的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觀念和思想會影響他的行爲表現,不好的行爲都是由于無知和自私來的。當他第一次表現不好的行爲時,假如他沒有察覺到它是一種壞的行爲,或者只是察覺到而沒決心立刻去革除,那麼這種壞習慣很可能會再重複出現,而重複出現幾次以後,該種行爲就會有了一種“慣性作用”,逐漸成爲一種很強的行爲勢力,這就是壞習慣了。
一旦壞習慣形成以後,一種壞習慣也會引發另一種壞習慣。許多種習慣養成後就會造成一種個性或人格的特性。例如,有抽煙習慣的人就有煙腔的個性。言談時嘴角看起來,就像個有煙癖的人。有了這種個性以後,就會影響他的命運。因爲命運似乎是由無數種個性所造成的。
現在我們來談談革除壞習慣的原則:
第一個原則:察覺你自己的壞習慣。
當你有了壞習慣,你不但要正視它,而且要反省它。“反省”在改革壞習慣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古今中外所有的偉人們都時常反省他們自己的行爲。我們中國的曾子每天反省叁次,而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沒有反省的日子是不值得過的。”這到底爲什麼呢?因爲反省可以使一個人靈敏地察覺他行爲的缺失和原因。平日爲生活奔彼勞碌,如果每天不利用片刻的時間平心靜氣地反省自己的行爲,那又怎麼能發現行爲的過失呢?
中國古代人每天檢點自己的行爲,做了一件善事便在缸裏放了一顆紅豆,起了一個壞念頭便在缸裏放了一顆黑豆,每天這樣反省自己,日子久了,缸裏的紅豆就越來越多,黑豆也越來越少,這就是反省的效果!
現代的心理醫生也是常利用“反省”來改進人們的行爲。舉個著名的例子來說,美國有一個心理學家名叫鄧肯(Duncan),他對廿叁個高中生做了一個實驗。這些高中生都犯了飲食過多、咬指甲、講話尖酸刻薄、說髒話、或愛吃零食......等壞習慣。
鄧肯首先幫助這廿叁位高中生選定特殊的行爲目標,譬如:每周所吃的零食不得超過一百五十元。然後發一張紙條給學生,要學生把每天改變行爲發生情況和比率紀錄下來,使學生察覺到他們吃零食的實況和時間。到底一周當中那一天最愛吃零食?爲什麼這一天吃得較多?一天中什麼時刻嘴巴最饞?平時吃的是什麼類的零食,餅幹、糖果、健健美或養樂多?
然後每隔一段時間(例如:每周班會完畢自由活動時)這些愛吃零食的同學聚在一起研究心得,交換意見。
鄧肯發現這個實驗辦法很有效。所以這個方法也被許多心理學家們廣泛地應用到心理治療和行爲矯正方面。我們需要明白這個辦法之所以會成功,就是因爲它讓那廿叁位學生覺省他們的壞習慣。
察覺和反省是革除壞習慣的妙方。有些壞習慣只要察覺和反省就可不藥而治了。我們現在舉一個行爲治療的例子來說明:
老張平常與人談話時,腳有打拍子的壞習慣。因爲這壞習慣已經由來已久了。所以老張打起拍子覺得頂自然的。他一邊講話,腳就一邊打拍子,他絲毫沒感覺到他的腳在打拍子。
有一天,老張的好友老李看到老張的腳在打拍子,他告訴老張說:“您剛才腳打的拍子很有音律美,請您再多打幾下,讓我欣賞欣賞。”老張不好意思地再打了幾個拍子。
可是,從此以後,大家卻很少看到老張再打拍子。這是爲什麼呢?因爲老張察覺到他自己腳打拍子的壞習慣了。他明白老李那婉轉的話語,同時內心也深深地感激老李。
行爲治療的科學家們發現:大部份壞習慣一經察覺以後,第二天的出現率就有顯著地下降。一個星期內壞習慣便消失了。
譬如,小林是一個很內向的大女孩,她看到報紙前一陣子常常記載強奸殺人的事情,內心感到無比的恐懼。她從學校放學回宿舍,一路上老覺得有人在跟蹤她。最近每天晚上都起來檢查門窗好幾遍。她的一位室友看她這樣神經兮兮地,告訴她說:“今晚你已經檢查了叁次門窗,你發現到什麼呢?如果還沒有,我再陪你起來澈底檢查兩次!”經過這兩次的澈底檢查門窗,小林已經察覺到原來外面根本沒有人跟蹤她,這是她自己的疑心所致。從此小林也就一覺到天亮,晚上不再起來檢查門窗了。
由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察覺自己的壞習慣,對于身心健康是多麼重要啊!
第二個原則:澈底了解壞習慣的害處
要戒掉壞習慣,首先就得澈底明白它的害處。因爲你不明白壞習慣的害處,戒掉壞習慣就不會賣力踏實。
譬如,我念初中時,有一課國文生動地描寫到抽煙的美景,著者有“飯後一支煙,快樂似神仙”的趣味,他把吐出來的煙看成雲彩如霧,而把屋子裏的蚊子看成鶴,蚊子在煙中飛,他看成鶴在雲彩中飛舞,並且說它有多美多美。
假如這篇文章給戒煙快要成功的人看到了,很可能會使他信心動搖,而萌起抽煙的念頭。所以當我們要學生戒除某一項壞習慣時,絕對不可提起那壞習慣的便利之處。有許多學生誤以壞習慣有某些“好處”,事實上,他心中的那些“好處”很可能是文人筆下描寫不實或者商人誇張宣傳的結果。
所以當我們要革除某一項壞習慣,我們必須盡量收集那些壞習慣的缺點,並且對這些缺點加以客觀地理解。我們對某一項的缺點了解得越多,改革起來也就越輕松省力。例如:美國有一種教室開放給學生參觀,並且歡迎學生到那間屋子裏去抽煙,可是有很多人到那教室以後就不敢再抽煙了。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在那教室抽煙,自己可以清楚地看到煙對身體的各種壞影響—煙對肺部、肝髒、腎髒、神經系統、胃部、腸的蠕動、內分秘......等的害處。
要是我們沒有這種精密的儀器設備,我們應怎麼教導學生明白壞習慣的害處呢?
方法有很多種:當其他不抽煙的同學寫“國慶日感言”時,教師可以強迫抽煙的同學寫“抽煙的害處”等作文題目。本來那學生認爲抽煙沒有害處,現在爲了要寫作文,只好動腦筋想一想抽煙有那些害處,萬一他想不出來,他可能會去圖書館找資料,問問同學或師長......這麼一來,他就可以逐漸明白抽煙的害處了。
我們要使學生戒掉隨地吐痰的惡習,也可以在遊藝會時透過話劇或相聲把吐痰的壞處表達出來。也可以把吐痰的害處用壁報畫出來,或者帶學生去看有關的影片,或參觀肺結核防治中心......等。
只有當我們對壞習慣的害處澈底明白以後,我們才會對它深惡痛絕。一有了深惡痛絕的情緒,我們才容易把壞習慣連根拔起。
第叁個原則:時常忏悔,並且坦誠向他人承認自己的過失或壞習慣。
我們的過失和壞習慣,就像樹根一樣,在愈隱密的地方就長得越堅固。當我們做錯了一件事情,越不敢告訴別人,這件錯事就越不容易改正過來。假如我們不顧面子,勇于公開地向他人認錯,那下一次就不容易再犯同樣的毛病。這好比把樹根挖出來曬太陽。
由于忏悔對改過有莫大的幫助,所以無論佛教或基督教......等大宗教都鼓勵人忏悔改過。
諸君千萬不可誤以爲忏悔只是愚夫愚婦幹的行爲。只要我們的心地和品格還有絲毫的過失,我們就得天天忏悔。也惟有這樣,我們的人格才會逐漸接近完美。
忏悔的功效通常隨著我們所忏悔的對象…
《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