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自序
一、體驗人生歸宿的重要性
二、食
叁、衣
四、住
五、行
六、育
七、樂
八、西遊記勝
九、結語
十、理想與現實(代跋)
自序
曾經有一位教授告訴我:“我教書又投資生意,事業順利,經濟情況相當不錯,妻子健美賢慧,孩子又很聰明,考試成績非常優異。我好像是應有盡有了!”
我問他:“您有沒有想到生死和歸宿的問題?”
他回答:“這個問題很深,我不太了解,我只是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態度而已!請你直說無妨!”
我說:“在人生的旅途中,吉凶禍福,變化難測。一般人的幸福總是建立在很脆弱的基礎上,稍微遇到一點變故,幸福就崩潰瓦解了。要組成家庭的每一位成員,身心時時都保持健康,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也沒有挫折和沖突,我們的幸福才能久遠。如果家中某一個人突然發生了變故,我們就幸福和快樂不起來。所以佛陀啓示我們不可沈緬于世俗短暫的幸福和感官的快樂,而應追求永恒的智慧和心靈的喜悅”。
“如果從世俗的成就來說,您所擁有的財物和境遇確實已經相當不錯,但如果從宗教或者較高層次的境界來說,我們擁有任何財富和成就都算不了什麼。 物質的成就和感官的享受所能達到快樂極爲有限,而且相當短暫。在“諸法無常”的大前提之下,一切占有和享受豈不是過眼雲煙,又有什麼好得意和驕傲的呢?”
“—般人以占有爲快樂,以布施爲損失;善心人士則以爲布施是廣積福德。佛菩薩布施時心無所得,沒有我執和挂礙。因爲“心有所得”就有負擔和煩惱。在占有之前,必須起心動念、深思熟慮、盤算策劃一番。占有時,需要付出代價,奔波勞碌,辛苦工作。財物得到手以後,盡管我們千方百計防止遺失或毀壞,不斷患得患失,它終究還是要歸入破滅。所以古德教我們“看破!放下!自在!””
“當我們對于人生的疾苦有所體悟、對于生死的問題有了覺醒,對于無窮的宇宙有了認識,或者對于淨土的莊嚴有深刻的了解,我們更會明白自己的渺小無力和淨土的迫切需要!不管我們擁有多少物質,世俗成就有多大,衰老、疾病和死亡的痛苦,總是緊逼著我們。只有當我們具有真正的智慧,不但自己身心自在,又能幫助衆生解脫苦惱時,才能說是“成就和圓滿”。”
“佛陀講了四十九年的經,告訴我們許多離苦得樂和破迷啓悟的方法,其中有一種至爲簡易穩當而且實用的法門,就叫做“淨土法門”。”
“只要您相信極樂淨土的殊勝,誠懇念佛,發願往生,將來死後,就可以離開這五濁惡世,出生在那無比莊嚴的極樂世界。在淨土中,我們不斷受佛菩薩的教化和陶冶,氣質淨化、人格升華和智慧成就以後,再來這娑婆世界救度苦難的衆生!”
“極樂世界並非是空幻的烏托邦。爲了讓世人對淨土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將數年前在《大專佛學講座》曾經講過《淨土生活》的演講稿,增補爲一本書,並且在每章末了的空白頁,加上一些描述淨土的詩偈。但願您讀了這本書以後,能像藕益大師稱贊《西齋淨土詩》所說的:
—讀二讀塵念消,
叁讀四讀染情薄。
讀至十百千萬遍,
此身已向蓮華托。”
這位教授聽了我的話後,若有所思。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正視人生的歸宿問題,而本書的主旨就是在提供最理想的歸宿,介紹西方淨土的莊嚴和證實淨土的真實性。
宋 北山
暮鼓晨雞不住催,逡巡容貌變衰頹。
莫言白發渾閑事,總是無常資訊來。
清 蓮隱
漸看鬓發著霜痕,自省已非自討論。
一世竟成何事業,百年還有幾朝昏。
便須立志求安宅,休更甘心赴死門。
樂國不遠歸有路,蓮臺好去觐慈尊。
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至心 頂禮
本師釋迦牟尼佛 叁稱叁拜
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一拜
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一拜
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 一拜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十二拜或四十八拜
替父母求生淨土始言大孝
爲自己多種福田方報親恩
一句彌陀萬事休 娑婆苦海莫相留
惟冀早見彌陀面 悟入無生再出頭
一、體驗人生歸宿的重要性——遊覽名勝與歸心淨土
記得在學生時代,有一次,我從臺中搭車到竹山,到了竹山已經晚上十點多,臨時找不到旅館住,因爲那一天是例假日,每一家旅館都客滿。幸好遇到一位善心的老板告訴我:樓梯下面有一間叁角形的小房間勉強可以讓我住。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我只好委屈求全,在那個窩囊的小房間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晨遊覽溪頭。
自從遇到這樁事以後,我明白了:到觀光勝地去遊覽,需要預定旅绾。同時也領悟:在有生之年也應當事先找好人生的歸宿,以免臨命終時,措手不及,急得像落湯的螃蟹。
人有時候不很聰明,只爲了到溪頭和阿裏山住了一晚,不惜花費許多金錢、時間和精力去做事先的安排,可是對于人生最重要的“歸宿”問題,竟然漠不關心。
叁千年前,釋迦牟尼這位圓滿的覺者曾經啓示我們:如何解決生、老、病、死的苦惱,達到圓滿自在的心智。他講了四十九年的經,告訴我們解除煩惱的八萬四千法門,另外又指示我們一條簡易而且穩當的方便法門,這個法門就是“淨土法門”。只要我們對于佛和淨土有足夠的信心和正確的認識,透過念佛、誦經、行善和回向等方式,我們便能夠了生脫死、證得無上的智慧。
因爲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我們時常要忍受各種汙染、煩惱、痛苦,有許多逆緣使我們身心不安和退失善念。所以佛陀才介紹我們殊勝、莊嚴的極樂世界。那兒完全沒有環境汙染、身心苦惱和學道障礙。如果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學習有了成就之後,再來娑婆世界度化衆生,那就輕易多了。
到極樂世界的手續很簡單,不必簽證、不必花錢、不必打電話預約,只要向往淨土、厭離娑婆,隨時隨地懇切念佛就行了。
當我們有心想要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會長出一朵屬于我們的蓮花。當我們念佛越精誠、越懇切,蓮花就綻開得越大、越莊嚴。如果我們心不念佛、不行佛道,那朵蓮花便使日益枯萎。
清 普能
我佛慈悲大願王,勸人念佛往西方。
娑婆界內輪回苦,極樂國中壽命長。
七日持名心不亂,六根清淨性昭彰。
如來直指菩提路,句句明文在典章。
明 楚石
淨土真爲不死鄉,雲霞影裏望殘陽。
珠樓玉殿空爲體,翠樹金華密作行。
款款好風搖菡萏,依依流水帶鴛鴦。
分明記得無生曲,便請知音和一場。
清 省庵
莫說西方爲譬喻,須知名與實相應。
譬甜似蜜非無蜜,喻冷如冰卻有冰。
槐國阿誰招客去,蜃樓何處勸人登。
如來大聖成虛妄,謗法愆尤忏未曾。
二、食
(一)民生所需,隨念而至
“極樂世界所有的衆生,不管是已生、現生或當生,都得到各種美妙的色身,相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德具足,受用各種宮殿、園林、衣服、飲食、香花、璎珞,隨意所須,悉都如願,譬如他化自在諸天。”——《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和《無量壽經》的上卷。
——不同于世人爲飲食生活而奔波勞碌工作。
(二)七寶食器,自然現前
“極樂世界的衆生要吃飯時,每人的面前自然呈現七寶的缽器,自然充滿百味飲食。”——《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吃飯時,各種寶缽,隨意現前。”——《大阿彌陀經》
——不必忙于做菜,不用准備碗盤、碟子、筷子、湯匙等餐具。
“這些缽中都充滿百味飲食,隨意而至,無所從來,也沒有供應和製造的人,完全是自然化生。”——《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第二卷
(叁)茶幾花氈,莊嚴餐座
“佛和諸位菩薩、羅漢要飲食時,則自然呈現七寶的茶幾(餐桌),劫貝樹的花絮所織成的氈子和毛氈來做座位,面前自然出現七寶的缽器,缽中充滿著各種美味的飲食。”——《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二和《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的上卷
(四)百味飲食,勝過諸天
“這些飲食,不同于世間飲食的口味,甚至也不是天界的飲食所能比美,這些飲食都是自然化生的精品,香美無比。”——《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的第二卷
——世人花錢辦筵席,多造殺業,吃時嘴巴痛快,腸胃難受,甚至還可能傳染到B型肝炎。
——極樂淨土的飲食連天廚妙供都不能比了,滿漢全席又算得了什麼?
(五)種種美味,各如所願
“缽中充滿百味飲食,酸鹹甘淡,各如所願。”——《大阿彌陀經》
“想吃什麼的口味,缽器中便呈現什麼飲食,甜度或酸度都隨心所欲。有的菩薩和羅漢心想得到銀缽,有的想要得到金缽、水晶缽、琉璃缽、珊瑚缽、琥珀缽、白玉缽、砗磲缽、瑪瑙缽、明月珠缽、摩尼珠缽、紫磨金缽等,都可隨心所欲得到。”——《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的第二卷和《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的上卷
(六)食不短缺,亦不過量
“不會有所缺乏,也不會因爲美味的飲食,而吃得過量。”——《大阿彌陀經》
——不會吃得不夠,以致意猶未盡。
——極樂世界沒有腸胃消化不好的人。
“諸位菩薩和羅漢每次都吃得恰到好處,不多也不少。他們從來不挑剔或批評食物的好壞,也不會因爲飲食美味而生貪愛。”——《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的第二卷
(七)食物消化,不留遺滓
“吃完以後,不會遺留食物殘渣。”——《大阿彌陀經》
——因此不必洗碗筷。
“飲食完畢以後,食物自然消化而不會在體內留下遺滓。”——《大阿彌陀經》
——身無糞尿,不必廁所,也沒有臭味。
“吃完以後,七寶缽器自然消失,到下次用餐時,才又出現。”——《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的第二卷
“吃完以後,各種飯具、缽器、茶幾、寶座都自然化去。等要吃時,又會再變現。…
《淨土風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