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风光

  净土风光

  陈柏达居士著

  自序

  一、体验人生归宿的重要性

  二、食

  三、衣

  四、住

  五、行

  六、育

  七、乐

  八、西游记胜

  九、结语

  十、理想与现实(代跋)

  自序

  曾经有一位教授告诉我:“我教书又投资生意,事业顺利,经济情况相当不错,妻子健美贤慧,孩子又很聪明,考试成绩非常优异。我好像是应有尽有了!”

  我问他:“您有没有想到生死和归宿的问题?”

  他回答:“这个问题很深,我不太了解,我只是抱著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态度而已!请你直说无妨!”

  我说:“在人生的旅途中,吉凶祸福,变化难测。一般人的幸福总是建立在很脆弱的基础上,稍微遇到一点变故,幸福就崩溃瓦解了。要组成家庭的每一位成员,身心时时都保持健康,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也没有挫折和冲突,我们的幸福才能久远。如果家中某一个人突然发生了变故,我们就幸福和快乐不起来。所以佛陀启示我们不可沉缅于世俗短暂的幸福和感官的快乐,而应追求永恒的智慧和心灵的喜悦”。

  “如果从世俗的成就来说,您所拥有的财物和境遇确实已经相当不错,但如果从宗教或者较高层次的境界来说,我们拥有任何财富和成就都算不了什么。 物质的成就和感官的享受所能达到快乐极为有限,而且相当短暂。在“诸法无常”的大前提之下,一切占有和享受岂不是过眼云烟,又有什么好得意和骄傲的呢?”

  “—般人以占有为快乐,以布施为损失;善心人士则以为布施是广积福德。佛菩萨布施时心无所得,没有我执和挂碍。因为“心有所得”就有负担和烦恼。在占有之前,必须起心动念、深思熟虑、盘算策划一番。占有时,需要付出代价,奔波劳碌,辛苦工作。财物得到手以后,尽管我们千方百计防止遗失或毁坏,不断患得患失,它终究还是要归入破灭。所以古德教我们“看破!放下!自在!””

  “当我们对于人生的疾苦有所体悟、对于生死的问题有了觉醒,对于无穷的宇宙有了认识,或者对于净土的庄严有深刻的了解,我们更会明白自己的渺小无力和净土的迫切需要!不管我们拥有多少物质,世俗成就有多大,衰老、疾病和死亡的痛苦,总是紧逼著我们。只有当我们具有真正的智慧,不但自己身心自在,又能帮助众生解脱苦恼时,才能说是“成就和圆满”。”

  “佛陀讲了四十九年的经,告诉我们许多离苦得乐和破迷启悟的方法,其中有一种至为简易稳当而且实用的法门,就叫做“净土法门”。”

  “只要您相信极乐净土的殊胜,诚恳念佛,发愿往生,将来死后,就可以离开这五浊恶世,出生在那无比庄严的极乐世界。在净土中,我们不断受佛菩萨的教化和陶冶,气质净化、人格升华和智慧成就以后,再来这娑婆世界救度苦难的众生!”

  “极乐世界并非是空幻的乌托邦。为了让世人对净土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将数年前在《大专佛学讲座》曾经讲过《净土生活》的演讲稿,增补为一本书,并且在每章末了的空白页,加上一些描述净土的诗偈。但愿您读了这本书以后,能像藕益大师称赞《西斋净土诗》所说的:

  —读二读尘念消,

  三读四读染情薄。

  读至十百千万遍,

  此身已向莲华托。”

  这位教授听了我的话后,若有所思。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正视人生的归宿问题,而本书的主旨就是在提供最理想的归宿,介绍西方净土的庄严和证实净土的真实性。

  宋 北山

  暮鼓晨鸡不住催,逡巡容貌变衰颓。

  莫言白发浑闲事,总是无常资讯来。

  清 莲隐

  渐看鬓发著霜痕,自省已非自讨论。

  一世竟成何事业,百年还有几朝昏。

  便须立志求安宅,休更甘心赴死门。

  乐国不远归有路,莲台好去觐慈尊。

  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至心 顶礼

  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三拜

  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一拜

  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一拜

  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一拜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十二拜或四十八拜

  替父母求生净土始言大孝

  为自己多种福田方报亲恩

  一句弥陀万事休 娑婆苦海莫相留

  惟冀早见弥陀面 悟入无生再出头

  一、体验人生归宿的重要性——游览名胜与归心净土

  记得在学生时代,有一次,我从台中搭车到竹山,到了竹山已经晚上十点多,临时找不到旅馆住,因为那一天是例假日,每一家旅馆都客满。幸好遇到一位善心的老板告诉我:楼梯下面有一间三角形的小房间勉强可以让我住。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我只好委屈求全,在那个窝囊的小房间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晨游览溪头。

  自从遇到这桩事以后,我明白了:到观光胜地去游览,需要预定旅绾。同时也领悟:在有生之年也应当事先找好人生的归宿,以免临命终时,措手不及,急得像落汤的螃蟹。

  人有时候不很聪明,只为了到溪头和阿里山住了一晚,不惜花费许多金钱、时间和精力去做事先的安排,可是对于人生最重要的“归宿”问题,竟然漠不关心。

  三千年前,释迦牟尼这位圆满的觉者曾经启示我们:如何解决生、老、病、死的苦恼,达到圆满自在的心智。他讲了四十九年的经,告诉我们解除烦恼的八万四千法门,另外又指示我们一条简易而且稳当的方便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净土法门”。只要我们对于佛和净土有足够的信心和正确的认识,透过念佛、诵经、行善和回向等方式,我们便能够了生脱死、证得无上的智慧。

  因为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我们时常要忍受各种污染、烦恼、痛苦,有许多逆缘使我们身心不安和退失善念。所以佛陀才介绍我们殊胜、庄严的极乐世界。那儿完全没有环境污染、身心苦恼和学道障碍。如果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学习有了成就之后,再来娑婆世界度化众生,那就轻易多了。

  到极乐世界的手续很简单,不必签证、不必花钱、不必打电话预约,只要向往净土、厌离娑婆,随时随地恳切念佛就行了。

  当我们有心想要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会长出一朵属于我们的莲花。当我们念佛越精诚、越恳切,莲花就绽开得越大、越庄严。如果我们心不念佛、不行佛道,那朵莲花便使日益枯萎。

  清 普能

  我佛慈悲大愿王,劝人念佛往西方。

  娑婆界内轮回苦,极乐国中寿命长。

  七日持名心不乱,六根清净性昭彰。

  如来直指菩提路,句句明文在典章。

  明 楚石

  净土真为不死乡,云霞影里望残阳。

  珠楼玉殿空为体,翠树金华密作行。

  款款好风摇菡萏,依依流水带鸳鸯。

  分明记得无生曲,便请知音和一场。

  清 省庵

  莫说西方为譬喻,须知名与实相应。

  譬甜似蜜非无蜜,喻冷如冰却有冰。

  槐国阿谁招客去,蜃楼何处劝人登。

  如来大圣成虚妄,谤法愆尤忏未曾。

  二、食

  (一)民生所需,随念而至

  “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已生、现生或当生,都得到各种美妙的色身,相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德具足,受用各种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花、璎珞,随意所须,悉都如愿,譬如他化自在诸天。”——《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和《无量寿经》的上卷。

  ——不同于世人为饮食生活而奔波劳碌工作。

  (二)七宝食器,自然现前

  “极乐世界的众生要吃饭时,每人的面前自然呈现七宝的钵器,自然充满百味饮食。”——《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吃饭时,各种宝钵,随意现前。”——《大阿弥陀经》

  ——不必忙于做菜,不用准备碗盘、碟子、筷子、汤匙等餐具。

  “这些钵中都充满百味饮食,随意而至,无所从来,也没有供应和制造的人,完全是自然化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二卷

  (三)茶几花毡,庄严餐座

  “佛和诸位菩萨、罗汉要饮食时,则自然呈现七宝的茶几(餐桌),劫贝树的花絮所织成的毡子和毛毡来做座位,面前自然出现七宝的钵器,钵中充满著各种美味的饮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和《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的上卷

  (四)百味饮食,胜过诸天

  “这些饮食,不同于世间饮食的口味,甚至也不是天界的饮食所能比美,这些饮食都是自然化生的精品,香美无比。”——《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世人花钱办筵席,多造杀业,吃时嘴巴痛快,肠胃难受,甚至还可能传染到B型肝炎。

  ——极乐净土的饮食连天厨妙供都不能比了,满汉全席又算得了什么?

  (五)种种美味,各如所愿

  “钵中充满百味饮食,酸咸甘淡,各如所愿。”——《大阿弥陀经》

  “想吃什么的口味,钵器中便呈现什么饮食,甜度或酸度都随心所欲。有的菩萨和罗汉心想得到银钵,有的想要得到金钵、水晶钵、琉璃钵、珊瑚钵、琥珀钵、白玉钵、砗磲钵、玛瑙钵、明月珠钵、摩尼珠钵、紫磨金钵等,都可随心所欲得到。”——《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和《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的上卷

  (六)食不短缺,亦不过量

  “不会有所缺乏,也不会因为美味的饮食,而吃得过量。”——《大阿弥陀经》

  ——不会吃得不够,以致意犹未尽。

  ——极乐世界没有肠胃消化不好的人。

  “诸位菩萨和罗汉每次都吃得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他们从来不挑剔或批评食物的好坏,也不会因为饮食美味而生贪爱。”——《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七)食物消化,不留遗滓

  “吃完以后,不会遗留食物残渣。”——《大阿弥陀经》

  ——因此不必洗碗筷。

  “饮食完毕以后,食物自然消化而不会在体内留下遗滓。”——《大阿弥陀经》

  ——身无粪尿,不必厕所,也没有臭味。

  “吃完以后,七宝钵器自然消失,到下次用餐时,才又出现。”——《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第二卷

  “吃完以后,各种饭具、钵器、茶几、宝座都自然化去。等要吃时,又会再变现。…

《净土风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