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P6

  ..續本文上一頁的機緣一定會産生果報,“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欲知禍福先問自心。

  “行藏虛實自家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

  禍福因由更問誰? 未曾動念已先知,

  善惡到頭終有報, 勸君莫做虧心事,

  只爭來早與來遲。” 古往今來放過誰?”

  所以陳希夷的心相篇上說:“相貌是從內心産生的。心裏頭有了善惡厚薄,因此相貌也可以看出吉凶禍福。”(注十五)又說:“心地和念頭是相貌的根源,明白心念,善惡自然可以分辨得清楚。行爲是由內心引發的,仔細觀察一個人的行爲,自然就可以知道吉凶禍福。”(注十六)正法念處經第二十卷上說:“心能造作一切善惡業,由于心地的好壞所以能産生各種不同的果報。”(注十七)

  四、心念→行爲→習慣→性格→命運

  就某方面來說,人實在很像電腦,譬如,電腦能貯存一切“資料”,人心能貯藏一切“善惡種子”。

  電腦依靠“方程式”來工作。我們則依照“習慣”來産生行爲模式。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我們的起心動念、語言和行爲一定要特別的謹慎。譬如,選購書本要特別慎重,因爲一旦看了不好的書,就可能心地中播下不好的種子。看電視也要特別的謹慎,因爲假如看了沒有意思的連續劇,不但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還會做惡夢。

  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嚴防惡念(損人自私的都叫惡念)的産生。因爲念頭重覆出現幾次以後就會造成行爲,行爲重覆出現幾次以後就會産生習慣,習慣根深蒂固以後就會變成性格,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就會造成什麼樣的命運。

  所以經上說:“心地不清淨、不明了”(惑)就會“造作有善惡力的行爲”(業)。善惡的行爲發出影響力就會産生苦樂和凶吉的結果(果)。所以業報差別經上說:“一切衆生都被業力牽引著走,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業惡業而轉動,因爲這種緣故,所以有上中下的種種差別。”(注十八)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的第二卷也說:“大家千萬不可輕視任何一件微小的惡業,以爲做一點壞事不會受罪報。再小的罪,死後不但都有報應,而且絲毫不能幸免,也無法由別人代受果報。”(注十九)

  “心命歌”講得非常好: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變爲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爲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

  命實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五、惜福才不會折福

  現在的物質文明很發達,很多人都沈迷在物質的享受裏,生活越來越奢侈浪費,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諸君必須明白我們今生所享用的東西,無一不是前生種福所感的果報。過分享福和盡情享樂的後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詩告訴我們在富足時常要爲貧困設想:

  “處世持家年複年,

  總須慮後更思前。

  有錢常想無錢日,

  莫待無錢想有錢。”

  宋代的高僧法演禅師說得好:“福不可以享受到盡頭,假如福享受盡了,幸福和快樂的泉源就會枯竭!”所以,要好好愛惜我們的福,絕不暴殄天物或丟棄任何能用的東西。例如:我們絕不剩過多的飯菜。每餐都不可在碗裏留下飯粒。吃剩下的飯菜甯可留到下一餐食用,千萬不可吃得過飽。吃得過飽和丟棄食物都是折福。吃得過飽不但傷胃,而且損壽致病。人的胃像氣球一樣,氣球的氣打得飽飽的,經過一段時間後,把氣放掉,那氣球的彈性就會喪失了。同樣的道理,經常吃得過飽的人胃一定很差,他的消化能力一定不好。況且吃得過飽或者在肚子還沒餓以前就吃東西,他一定無法感受食物的美味。

  不但飲食方面要惜福,其他日常衣著和用具也都要惜福。不要看到東西就想買。因爲如果買的東西不實用,再便宜也是一種浪費。買東西也不是便宜的就好,要考慮到東西的價錢和品質耐用是否恰當。

  同時要敬惜字紙,不要隨便或丟棄字紙。關于愛惜字紙的因果,請詳閱惜字征驗錄。

  總而言之,要時時養成敬事惜物的心。下面是一個惜福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日本青年,名叫中島光藏,他爲了學習雕刻佛像,就去拜訪日本優秀的雕刻家高村東雲,想拜高村東雲爲師。高村東雲只教他到井邊學習汲水,並沒有對他說什麼話。

  但他看了中島光藏的汲水動作以後,就破口大罵,叫中島光藏回去,不要學雕刻了。其余的弟子看到中島光藏那副可憐的樣子,就留他住宿一夜。半夜時,中島光藏被人叫醒,帶去見高村東雲,高村東雲溫和地對他說:

  “白天我聲罵你,你大概不知道我罵你的原因吧,現在我解釋給你聽。

  佛像是神聖的東西,因此雕刻佛像的人絕對不能沒有一顆虔誠高尚的心。雖然水不怎麼值錢,可是你卻不能隨便加以浪費。我看你汲水的時候,水潑到地上,你都毫不在意。一個把東西糟蹋而不知反省的人,怎能刻佛像呢?”

  聽完了這一番話,中島光藏深受感動,痛改前非。高村東雲看他還是可造就之材,乃准許他投入門下。後來中島光藏也成爲有名的雕刻家,大家都叫他“高村光雲”,他與他師父只差一個字而已。(見英凱譯禅語百選)

  諸君假如想明白惜福和奢侈的感應故事,請參閱崇儉篇。

  六、施比受更有福—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施舍就像把錢存入銀行,接受別人的施舍就像領取存款,享受福報就像把領出來的錢花費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報就越大。常接受別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聰明的人喜歡施舍,而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施舍。當他接受別人的施舍時,他是爲了廣結善緣,而且會很快的把所接受的財物又轉施出去。

  真正會施舍的人不會愛好名利,而且不貪求福報。因爲如果爲了求功德而行善,爲了福報而施舍,那麼他施舍的善行將是虛僞而且有煩惱的。行善希望果報和名利,只不過是利己主義爲求其私心之滿足所做的表現而已。所以我們施舍行善時,要把積功德的念頭和貪求名利果報的意識一並摒棄,這才是真正的大施舍。這種無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施舍不爲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施舍了財物,而不能舍棄了名利果報,並不是完全的施舍。所以說:心地清淨才是真正的施舍,心地清淨才是最大的福氣。

  關于接受別人的施舍,古代有一副很深的對聯:“叁心未了水難消,一念不生金易化。”這意思就是說:有了貪心、憎恨心和愚癡心的人,縱使別人只給你一杯白開水,你把白開水喝下去也是很難消化的。假如你心地清淨,沒有絲毫的妄念,縱使別人給你貴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又有一首類似的詩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這首詩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的智慧和德行不好,隨便接受了別人的一種施舍,來生縱使自己變成了畜牲,還是要償還的。

  勤積陰德比享受福報好多了。所以先聖先賢都教導我們要努力行善助人。例如:印送經書,修建寺院、造橋鋪路、救災濟貧、待人寬厚、矜孤恤寡、敬老尊賢、見寒施衣、見饑施食、見病苦施舍藥材、施茶水以解除行人的口渴和煩熱,施棺椁以免屍骸暴露,點夜燈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過河。

  ............凡是有益大衆的福利事業更應盡心盡力去做。(詳見陰骘文和感應篇)

  有錢而不知行善積德的人最笨也最可憐了。因爲一個人有錢而吝啬施舍,就會把錢花在物質享受方面,天天大吃大喝,自己造了許多惡業而卻還不曉得。將來可就慘了,這種人一定會生出不肖的子孫來。因此“積福歌”再叁叮咛我們不要成爲錢財的奴隸,而且要修福重于享福:

  “榮辱紛紛滿眼前,不如安分且隨緣。

  身貧少慮爲清福,名重山丘長業冤。

  淡飯盡堪充一飽,錦衣那得幾千年。

  世間最大惟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

  積福歌

  歎人只知今世財,

  那知財是前生福。

  我今說與積福人,

  勸世重財先重福。

  有福自有福,無福空勞祿。

  若有一分財,定有一分福。

  德厚福自綿,福厚財自裕。

  何故奢靡人,乃以積福資,任意恣淫欲?

  何故驕縱人,反以積福資,倚勢欺窮獨?

  何故癡迷人,聚有積福資,貪得無厭足?

  何故悭吝人,枉有積福資,舍財如割肉?

  不肯種福田,願做兒孫犢。

  留了難帶財,撇了易帶福。

  臨時空手去,徒向閻君哭。

  我爲世人悲,叮咛還再囑;

  莫爲兒孫計,自有兒孫福。

  不如看破財,及早修些福。

  七、普通人怕受苦果,聰明人怕種苦因—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一般人遇到倒黴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聰明的人卻研究這事情發生的原因,從這原因上根本解決。

  害怕受苦和逃避倒黴的事情是人之常情,可是害怕受苦和逃避受苦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爲一切苦果都是由過去惡業來的。惡業不除,苦果就會接二連叁地發生,逃也逃不了。所以光明童子因緣經第四卷上說:“善惡業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仍然不會消失,遇到適當的時機和因緣,一定會結果的。”(注二十)大乘造像功德經的第二卷也說:“善惡業的報應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下一生,要不然可能就在下兩生以後才報應。”(注廿一)

  造了惡業好比欠別人債,逃避苦果好比逃避債主,忍受痛苦好比償還債務。你雖然可能逃得了一時,可是債主還是會不斷找你要債。所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勇敢地把債務還清,以後不再欠債。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假如我們把這個道理想開了,當我們遭到倒黴的事情,我們便會忏悔過去所造的惡業,而不再怨天尤人。而且遇到了苦果;我們會很“快樂地”接受它。因爲只有當我們忍受苦痛時,痛苦才會消失了。你想一想:接受苦果不是像了清債務那麼地令人輕松愉快嗎?

  八、凶吉禍福的原因

  (一)十來偈

  佛經上有一首偈描述人們今生十種現象的由來,這首偈叫做“十來偈”

  1…

《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風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