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帶葉拔起,並且把蓮花弄得亂七八糟,池神卻悶不吭聲。
比丘感到很奇怪。他問池神說:“那個人把你的蓮花弄得一團糟,你怎麼不管呢?而我只是在你的池畔散步,你就責備我,這是什麼道理呢?”
池神回答說:“世間上的惡人,滿身罪垢,縱使頭上再弄髒了,也是差不了多少,所以我不想管,可是你是修禅定的好人,貪著這花香恐怕會破壞你的好事,所以我責備你。譬如白布上有一個小汙點,大家都看得見。那些惡人,好比黑衣,再加上幾個黑點,人們也是看不見的。”(見《諸經要集》第十二卷)
十叁、印經說法有五種福
講經說法和印送人,這種法施可以得到下列五種福報:
(一)長壽——因爲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不造殺業,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長壽的果報。
(二)大富——因爲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不去偷盜,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大富的果報。
(叁)端正——因爲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心平氣和,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長相端莊的果報。
(四)尊貴——因爲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會信仰佛法,歸依叁寶,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到尊貴和有名望的果報。
(五)聰明——因爲人們聽經和讀經以後,領悟力會增長,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所以施者將來能感得聰明的果報。(見《陰骘文廣義節錄》卷下和《教乘法數》第四百四十四頁)
十四、古人德行的典範
《缁門崇行錄》這一部書專門記載古時候修行人品德的風範。他們那種修持和涵養工夫,讀後真令感動,而有高山仰止的感歎。例如:
(一)樸實方面
1、扁擔和尚一生只拾橡栗爲食。
2、永嘉禅師不吃鋤頭種的菜。
3、慧林禅師一雙鞋子穿了二十年,遇到平軟的地就赤腳行走。
4、通慧禅師終年一衣一服,衣服補了再補,不管冬天和夏天都是穿同樣的一套衣服。
5、 法師終生印經造像、放生布施,而從不做大齋會,因爲不忍心洗菜、起火、煮水時浪費物質,又傷害小蟲的生命。
6、慧開法師不管接受大小的施舍,馬上分散救濟貧苦的人。
7、行因法師在廬山的佛手岩修行時,天天跟鳥獸爲伴,那些動物都很溫馴地親近他,沒有一點懼怕。後來他很潇灑地站著死去。
8、大梅和尚參訪馬祖禅師,明心見性以後,隱居在深山中涵養,有人要請他出來當官,大梅和尚很幽默契地回答說:“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9、富上法師住在益州的淨德寺,白天放著一頂大鬥笠在身旁,坐在道路旁邊讀經,從來不攀緣。因爲馬路很安靜,來往的人很少,所以他沒什麼收獲。有人問他說:“師父!您爲什麼不到城裏人多的地方去化緣呢?”他回答說:“我只要一兩文錢就能夠維持生命了,何必再去攀緣呢?”
陵州的刺史趙仲舒是一位很苛酷的官吏,聽到這消息後,不相信天下有這麼多輕名利的人,所以特地去探他。趙刺史騎馬經過,故意掉下了一大串錢。富上法師還很自在地讀他的佛經,沒有擡頭去看一眼。趙刺史走了很遠以後,才派人回來取錢。富上法師也沒有理睬他。趙刺史于是回來問道:“師父!你每天化緣得到的只不過一二文錢罷了,現在有一大串錢掉在你面前,爲什麼不拿呢?”富上法師法:“這又不是我的錢,我怎麼可以隨便占爲己有呢?”趙刺史到此才心服口服,親自下馬向富上法師禮拜。
(二)尊師方面
1、神光禅師爲拜見達摩祖師,在門外站立到雪掩過雙膝,爲了表示自己的精誠懇切,又斷臂以求佛法。
2、晉朝法曠法師,早年痛失雙親,事奉繼母非常孝順。出家以後,拜昙印和尚爲師。有一天,昙印和尚生了一場很嚴重的病,法曠法師七天七夜很虔誠的拜佛忏悔,祈求師父平安。拜到第七天,忽然看見有五色光芒照進昙印和尚的臥室,昙印和尚感覺好像有人用手搖他,病痛也就逐漸痊愈了。
3、晉朝的道安法師十二歲就出家了,他很聰明,可是相貌卻很醜陋。因此得不到他師父的重視。他師父派他去做苦工和打雜的事,他一點怨氣也沒有,而且很勤勞。過了叁年以後,他才向師父請讀經典。師父給他一部五千字的《辯意》,他白天去工作,利用閑暇讀經,傍晚回來又再向師父借經典,師父問他說:“你上午請去的經典還沒有讀完,怎麼又來再請呢?”道安法師回答:“那一部我已經會背了。”師父感到驚訝,但是不大相信,又給他一部一萬字的《金光明經》;沒想到白天工作,傍晚回來,他又捧著金光明經奉還了師父。師父叫他背誦,他果然背得一字不漏。這時候他的師父才大感驚歎。
(叁)孝親方面
1、道紀法師照料母親的衣著、飲食、大小便等,數十年如一日。無論到那裏去講經,兩肩上各挑著他母親和經書佛像。
2、法雲法師很孝順父母,母親逝世那天,哀傷越過了禮節,哭了好幾天沒有吃飯。後來其他法師勸他努力修道,用佛法來超度母親的神識(靈魂),他才節製哀痛,稍微吃了一些稀飯。據說,曾子的母親逝世,曾子七天沒喝茶水,法雲大師大概可以跟曾子比美了。誰說出家人會抛棄雙親呢?
3、唐朝的師備法師,本來姓謝,他的父親因捕魚而被水淹死。他想用佛法來報答父親,于是就出家了。他非常精進用功,每天修苦行,而且跟雪峰禅師很要好。有一天,因爲要去參訪名師,他帶著水囊,腳被東西割破,流出鮮血而開悟。後來得道以後,夢到父親來致謝說:“因爲你出家修道,明心見性,我托你的福而升天,所以我特地來告訴你。”
4、道丕法師在饑荒時,自己絕食而供養母親。後來他母親吩咐他去霍山,拾回喪身戰場的父骨。他到霍山晝夜誦咒,感動父親屍骨躍動,因而把父骨捧回家。那天夜裏他母親也夢到丈夫來了。
(四)忠君方面
1、晉朝的佛圖澄力勸石勒停止殺人。
2、求那跋摩勸帝王以四海爲家,萬民爲子,廣行仁德,布敷嘉言。
3、昙宗法師勸武帝行“菩薩五悔法”,武帝問他說:“我有什麼罪要忏悔呢?”昙宗法師回答:“堯舜雖是聖人,尚且說自己一個人的過失。你怎麼心量這麼小,說自己沒有罪可忏悔呢?”
(五)慈悲方面
1、佛陀在世時,有一位佛的弟子(比丘)到珠寶店去乞食。那珠寶師傅正在穿一串很名貴的珠寶。正當珠寶師進去拿食物時,鵝看見寶珠映現比丘的金黃色袈裟,顯出桔紅色,很像一塊肉,就把寶珠吞食下去了。
那珠寶師出來,看到寶珠少了一顆,很生氣。他誤以爲是那比丘偷拿的。因此就痛打那比丘。比丘爲了保護那一只鵝,所以任他痛打。後來比丘被打出血,鵝來舐血,珠寶師一氣之下,把鵝打死了。比丘無意中流下了憐憫的眼淚。珠寶師問他原因,他才把事情的經過告訴珠寶師。珠寶師急忙向比丘賠罪、忏悔和禮拜。
2、法朗大師時常救濟貧病,看見有動物要被殺,就買回寺裏養著。因此,畜養的地方有很多雞、鴨、鵝、狗等動物。說也奇怪動物好像很有人性,等到大師就寢時,那些動物就立刻鴉雀無聲。
3、隋朝的智舜法師,住亭山。有一個獵人追一只雉雞,追到智舜法師的的屋子裏。智舜法師苦勸獵人不要再傷害雉雞,獵人這時候才驚悟,把弓箭的折斷丟掉,並且把用來找獵的老鷹也放掉。從此改行,不再殺生。
4、唐朝的智岩法師時常替許多長惡瘡的人吮吸膿血,並且還講說法給他們聽,替他們洗淨汙穢,照顧得無微不至。後來壽終在病房中,臉色很好看,而且全身有很奇特的香味,大概香了十幾天。
5、唐朝的智寬禅師,心地仁慈,很喜歡照顧病人。不管修行人或者世俗人。不管修行人或者世俗人,也不計較路途的遠近,地方、親自料理。有的病人腹部生瘡,膿跑不出來,他就用嘴去把膿吮吸出來,而使病人痊愈。
有一天,他用驢子載經書,在路上遇到一位腳步部受傷的寶暹法師躺在路旁,他把驢子讓給寶暹法師騎,自己挑著經典步行。
遇到饑荒時,他就煮飯送給貧病的人吃,解下自己的衣服送給受凍的人穿,並且勸導他們念佛修福。
第六章 善終(第五福)
一、善終很難
五福的最後一福是考終命。“考終命”就是善終,或一般人所說的“好死”。
善終很難,假如你曾看見別人臨終時那種掙紮痛苦的樣子,你可許會感歎地說:“我這一生別無所求,只要求個善終就好了!”
一般人臨命終時,都會手忙腳亂、六神無主,急得像落湯的螃蟹和熱鍋中的螞蟻。身體上會産生臉部筋肉抽動:瞳孔放大、視覺遲鈍癡呆、呼吸急促等現象。佛經上說,人要死的時候,就像烏龜脫殼那麼痛苦。我們平常看到的,只不過是外表掙紮的樣子,其實,他內心的恐懼、痛苦和彷徨,那才真是筆墨難以形容呢!
大富大貴的人不一定能善終,長命百歲的人也不一定能死得安詳。古今中外有許多英雄豪傑,不得善終的也多得很。例如;馳名世界的文學家海明威、川端康成、叁島尤紀夫、畫家梵谷、影星樂蒂等都自殺而死。舉世聞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晚年腦神經衰弱很嚴重。音樂天才莫劄特臨終時,只有六個人送葬,中途還遇到了一場大雨,最後只剩下擡棺材的人和他的遺體被孤零零地送到墳場。有些從政的人下場就更可怖了。有被迫下臺和被篡位的,也有被放逐和被處決槍殺的,有些被下毒身亡,還有五馬分屍和千刀萬剁,甚至還有鞭屍和連誅十族的。
“善終”得來不易。因爲我們不知道閻王爺何時會給我們“召集令”,也不知道臨終時會遇到什麼障礙。不管在任何時候、死亡隨時都有突襲我們的可能。也許是明年,也許是明天,也許就在今天?!——真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呢。
二、善終的的重要性
爲什麼善終很重要呢?因爲,假如一個不是壽終正寢,而是由于橫死、車禍、癌症、饑、渴、猛火燒傷、溺水、被殺而死的話,那麼他可能便會含恨在心。心中一有了憎恨、就會投生到一個很不好的境界去,比方說做毒蛇來報複等等。所以《十二品生死經》說:如果…
《五福臨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