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行爲能力之叁者能否一致
──十叁年秋在武昌佛學院講──
驗其知識,察其行爲,探其能力,此叁者一致與否,然後是聖、是凡可得而分矣。一切有情或知識高超而行爲不端,或行爲嚴肅而能力微弱,或知行一致而無能力,或行能俱美而乏智識;人性之不同,各如其面,此亦無可奈何之差別也。唯其性情不同,故求學之趨亦異:或遍重于知識,或注意于行爲,或置心于能力。所以、希臘柏拉圖以世界一切人民分爲叁類:一、知識者,即能爲哲學之士,不識謀生之術。二、保衛者,即強勇護國之人,而無幽玄理想之心。叁、農工等者,即有謀生之技而無正知之流。雖然、真正有志之士,必須知、行、能叁者成爲一致,始可顯其學問之成功。不然、縱有真確之知識而兼勇技之能力,若無增勝之行爲,則不能利用其知能于善道,反以此知能助其惡事,滋其罪業,此確知、強能不如無也。縱有端正知行相合一致,若無實用之能力,則成一種空談虛論,于事何濟!縱能行俱美,若無正知,則事理不明!設有所爲,徒成迷信。是以要有正知,方有端行,既有正知、端行,方顯能力。古聖賢流美于萬古,遺澤于千秋,自可想其叁者之一致也。
佛法大旨,雖甚繁多,亦此叁者之一致而已。何以言之?以世所謂知、行、能,即佛法中之境、行、果也。真正之知識,即是智慧,故佛具大智慧,方能了達諸境,名無上正遍知也。淨善之行爲,即是道德,故佛依于正、而修淨善,名萬德具足也。佛法既具無上正知,圓成萬德,自然而成美妙能力之果,所謂以無畏力、施設無量善巧方便化導衆生是也。但世人多以才藝爲天所賦,所謂天才也。佛法不然,而以爲新舊熏習所成。例如吾人始生,不成事理,後由學習,亦漸能之。故有宿習之力,則今世易學而能之,無宿習之力,則今世強學而能之。是以知、行、能之叁者,由宿習成熟,非天賦也。故多學一次,則多一次之熏習,多一次熏習,即多一次成熟。知識高超,行爲完善,能力具足,叁者一致之理,豈容歧出乎!故西洋言真、善、美:謂此能知之心,與所知之境,如實相應,謂之真;又以此心調和物我、自他無礙,謂之善;既有真知善行,法爾而有美妙之能力。孔子以智、仁、勇爲叁達德,此心之明謂之智;此心之公謂之仁;此心之強謂之勇;此叁者相與一致,方成達德。佛法大日經雲: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蓋菩提即覺,此覺非菩薩之分覺,乃佛究竟照了諸法、澈底之大覺。佛具此大覺而成同體大悲,爲萬行之根本,廣度無邊有情。佛既具此同體大悲,而所起萬行,皆爲善巧方便隨順世出世間一切有情而行導化,此佛法中一致之言也。由此觀之,則知、行、能叁者,凡人不能一致,賢哲可能一致,佛乃究竟完成一致也。(研究員會中記)(見海刊六卷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