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一樣。然而不還果對治煩惱的力量很強,他在命終正潤生時,不起現行煩惱,但由煩惱種子,潤上地生。這樣不管所伏的煩惱退與不退,反正還有煩惱種子去潤上地生,便沒有伏下地惑,生上地的意義了。既沒有伏下地惑生上地的意義,當然也沒有生到上地再斷下地惑的過失了。
論文八:若諸菩薩,先二乘位己得滅定,後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若不爾者,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一切煩惱。雖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能起此定。論說已入遠地菩薩,方能現起滅盡定故。有從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煩惱,如阿羅漢,彼十地中皆起此定。經說菩薩,前六地中,亦能現起滅盡定故。
講解:上面講的是二乘,現在來講菩薩。若有菩薩,先在二乘位時,已經得了減盡定,到後來又回心趨向大乘,這類菩薩在一切地中都能起此滅定。如果不是由小向大,而是一發心就直入大乘的頓悟菩薩,那就不一定了,那要從初地以後,一地一地的漸次伏除諸煩惱障,一直到七地滿心時,才能永伏叁界一切煩惱。雖然還沒有永斷欲界修道所斷的煩惱,但同已斷修惑一樣的能起此定。《顯揚論》上說,已經進入第七遠行地的菩薩,也能現起此定。若是頓悟菩薩,從初地時就能永遠伏一切煩惱,同四果的阿羅漢一樣,從初地到十地,都能夠生起此定。所以經上說,菩薩不但七地以上,就是在前六地中,也能現起此滅盡定。
論文九:無心睡眠與悶絕者,謂有極重睡眠悶絕,令前六識皆不現行。疲極等緣,所引身位,違前六識,故名極重睡眠。此睡眠時雖無彼體,而由彼似彼,故假說彼名。風、熱等緣所引身位,亦違六識,故名極重悶絕。或此,俱是觸處少分。
講解:五位無心的無想天、無想定、滅盡定已經講解如上,此下講解睡眠與悶絕二位。也就是在極重的睡眠和悶絕時,前六識都不起現行。什麼叫做極重睡眠呢?就是由極度疲倦及其他等緣,所引起的沈重無心的身位,使前六識不起現行。這無心睡眠的時候,雖然沒有眠體,而由彼眠所引起的沈重無心等相,卻似有彼眠。所以假說這身的分位,叫做睡眠。什麼叫做極重悶絕呢?就是由風、熱等緣,所引起的身位,也違前六識,所以叫做極重悶絕。或者,這睡眠、悶絕,有有心、無心之別。無心位的睡眠悶絕,雖不覺有觸,卻是由有心位的疲倦、風、熱等的觸緣所引生。所以這無心的睡眠悶絕,都是觸處的少分。
論文十:除斯五位,意識恒起。正死生時亦無意識,何故但說五位不行。有義:死生及與言顯。彼說非理,所以者何?但說六時名無心故,謂前五位及無余依。應說死生即悶絕攝,彼是最極悶絕位故。說及與言,顯五無雜。此顯六識斷已,後時依本識中自種還起,由此不說入無余依。此五位中,異生有四,除在減定。聖唯後叁,于中如來,自在菩薩,唯得存一,無睡悶故。
講解:除了這五位無心以外,第六意識都是恒常現起。問:有情正在正受生時,和正舍壽時,也沒有意識。何以但說五位無心的意識不起現行呢?此有兩家不同解答。第一家說:生死位雖然也沒有意識,但頌文中的“及”、“與”二字,就是顯示除五位之外,還有死生二位,共有七位意識不行。並不是但說五位無心。
第二家反駁說,此說不對,因爲經論上但說有六個時候名叫無心,就是前面所說的五位,再加一個二乘的無余依涅槃。因此,應當說生死二時,是五位中的悶絕所攝。因爲生死苦逼,是最極悶絕之故。至于及、與二字,那是顯示無心位只有前面五種,不再參加其余的在內。
問:經論上既然說六位沒有意識,爲什麼頌中但說五位無心,而不說入無余依涅槃呢?答:因爲這五位無心,是顯示意識雖已不行,但後來依托藏識裏的意識種子,還是照常要生起現行。而入無余依涅槃,是顯示意識永不複生。因此,但說五位,不說入無余依。
這五位中,凡夫具有四位,除減盡定。叁乘聖人唯有後叁位,沒有無想天及無想定。至于如來及八地以上的自在菩薩,唯有滅盡定一位,而沒有睡眠和悶絕。
第九章 綜合分別八識
論文一: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恒俱轉,若起第六則叁俱轉,余隨緣合。起一至五,則四俱轉,乃至八俱,是謂略說識俱轉義。
講解:以上已把叁能變的八個識講完。此下是綜合分別八識。依照上面種種的說法看來,一切有情八識的轉起,第八阿賴耶識,和第七末那識,是恒時俱轉的。若再生第六意識,那就是第八、第七、第六,叁個識同時俱轉。其余的前五識,若再隨緣生起一識,那就是和第八、第七、第六,和前五識的一識,四個識同時俱轉。倘若前五識一齊生起,那就是八個識同時俱轉了。這不過是把八識俱轉的意義,略說一下而已。
論文二:若一有情多識俱轉,如何說彼是一有情?若立有情,依識多少,汝無心位,應非有情。又、他分心現在前位,如何可說自分有情?然立有情依命根數或異熟識,俱不違理。彼俱恒時唯有一故。
講解:這一段論文,是以外人五次問難,論主五次答辯,來分別八識俱起的問題。
問一:假設一個有情,有幾個識同時俱轉,那如何說他是一個有情呢?
答:假使照你這樣說,有情是依識的多少而建立的,那麼,入無心定等的人,就應該不是有情了。再者,如欲界有情,現起上界的無漏心時,如何可以說他是欲界有情?可見有情並不是依識的多少來建立的。然而,建立有情,或依第八識種子假立的命根,或依第八識現行實法的異熟,都不違理。因爲命根和異熟,無論在有心或無心位的一切時,都只有一個,不會有多識和無識的過失。
論文叁:一身唯一等無間緣,如何俱時有多識轉?既許此一引多心所,甯不許此能引多心?又誰定言此緣唯一?說多識俱者,許亦緣多故。又、欲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甯不頓取,諸根境等和合力齊,識前後生不應理故。又心所性,雖無差別,而類別者,許多俱生,甯不許心異類俱起?又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識俱轉。又、若不許意與五俱,取彼所緣應不明了,如散意識緣久滅故。
講解:問二:一個有情,只有一個等無間緣,怎可在同一時間有多識轉起呢?
答:你們小乘既然贊成一個等無間緣,能夠引生後念許多善、惡心所生起,怎麼又不贊成一個等無間緣,能引後念許多異類的後心同起呢?其實這不過是方便的說,並非大乘正義。正確的說,每個識各各都有等無間緣,那一個說等無間緣只限定一個呢?識既是多,而等無間緣也應隨識而有。並不是一個等無間緣,來引生多識。
再者,在同一時間,爲什麼會有多識同起呢?這是因爲外境多的原故。當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既已現前,豈能不同起六識去頓取六境呢?這是因爲一切根、境、空、明等緣和合的勢力相齊之故,所以才有多識俱起。至于說諸識必要前後次第生起,那是不合理的。
又,同是一類遍行、別境等心所的體性,雖然沒有差別,而受、想、思等的功能還是各別不同。你既然允許這些不同的心所一念俱生,爲什麼不允許眼、耳等識的異類心王一念俱起呢?
再者,譬如一個瀑流,遇到許多風緣,同時就起多浪;再如一面大鏡,通緣同時能現的許多境像。以此喻彼,所以一個第八根本識心,遇到了許多境界的緣,也會有多識同時轉起。
還有,假使你們不許第六意識和五識同起,那五識取其所緣的境時,就應當不會明了,好像以散位意識,去緣那滅了很久的境界一樣。
論文四:如何五俱唯一意識,于色等境,取一或多?如眼等識,各于自境,取一或多,此亦何失?相、見俱有種種相故。何故諸識同類不俱?于自所緣,若可了者,一已能了,余無用故。若爾,五識已了自境,何用俱起意識了爲?五俱意識,助五令起,非專爲了五識所緣。又,于彼所緣能明了取,異于眼等識,故非無用。由此聖教說彼意識各有分別,五識不爾。多識俱轉,何不相應?非同境故,設同境者,彼此所依,體數異故。如五根識互不相應。
講解:問叁:爲什麼一個意識與五識俱起,而能取色、聲、香等多境?
答:例如眼識,能取青色,同時也能取黃、赤、白等色;乃至一個身識,能取一種堅的觸境,同時亦能取濕、暖、等多種觸境。以此爲例,這一個五俱意識,能取色等多種境界,又有什麼過失呢?因爲諸識都有相、見二分,見分有種種能見相,相分有種種所見相,所以一識能取多境。
間四:爲什麼諸識中自類相同的識,不能一時同起取境呢?(這意思是說:何以沒有兩個以上的眼識,乃至兩個以上的身識同時俱起取境?)
答:諸識對各自所緣的境,如果可以明了,一個識也就夠了。假使不能明了,就是有同類俱起,又有何用?
外人再難:這樣說來,前五識既然各各能了別自己的境界,何必還用五俱意識幫忙?
答:五俱意識的責任,是幫助五識令之生起,並不是專爲明了五識的所緣境。又,意識對于所緣,能明了分別,深取境相,與眼等五識的作用不同,所以五俱意識,並非無用。因此,經論上但說第六意識名爲分別識,不說五識名分別識。
間五:多識同起,爲什麼不相應呢?
答:因爲各識不同境,所以不相應。如果是同境的話,例如眼識的心王,和眼識的心所,它們同依一眼根,同緣一色境,所以可以相應。至于前五識的根、境都不同,所以互不相應。
論文五: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又一滅時余不滅故,能、所熏等相各異故。亦非定異,經說八識如水波等,無差別故,定異應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無定性故。如前所說識差別相,依理世俗,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如伽陀說: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
講解:八個識的自體,不可定說是一。因爲八識的行相,與所依的根,所緣的境,以及相應的心所,都各各不同。當一個識滅的時候,其余七識,依然不滅。況且,前七識是能熏,第八識是所熏,它們的行相,也是各各不同,所以不可定說是一。但也不可定說是異,因爲經上說:八識好像水和波浪一樣,水、波並無差別,假定是異,八個識就應當不是互爲因果的關系了。
照前面所說,八個識各各都有差別的體相,這是依照四種世俗谛中,第二的道理世俗谛來說的,並不是四種勝義谛中的真勝義谛。真勝義谛,言語道斷,心行路絕,那有什麼一異可說?所以《楞伽經》中的頌文說:“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此頌的意思是說:積起的第八識(心)、思量的第七識(意)、了別的前六識(識),這八種識,以道理世俗谛而論,可以說是有差別相;若以真勝義谛而論,那就沒有差別相了。因爲用是能相,體是所相;能所二相,在離心言相的真勝義中,俱不可得。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四篇 了境能變識诠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