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賴識見分生起的我執位,曰生我見相應位。一切凡夫、二乘有學、七地以前菩薩的有漏心位,都是此位所攝。
二、法我見相應位:在此位的行者,我執已空,法執未空,一切凡夫,二乘證得聲聞果緣覺果,及法空智果未現前的菩薩,都是此位所攝。
叁、平等性智相應位:菩薩于見道位及修道位、法空智果現前,及證得佛果者,均此位所攝。
以上叁位,前二位是有漏位,第叁位是無漏位。在有漏二位中,第一位是染汙位,第二位是不染汙位。《唯識叁十頌》指末那識是:“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是指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證得阿羅漢位、滅盡定位、出世道位,方能斷除我執,舍去末那之名。
此又名末那叁位無有:
一、阿羅漢位:二乘阿羅漢位,大乘八地菩薩,第八識舍阿賴耶之名(此時名異熟識),故末那亦不成執。
二、滅盡定位:修滅盡定,前六識心心所皆滅,染位末那及心所亦滅。
叁、出世道位:謂得真無我解脫及得後得無漏智,末那識已轉識成智。
【2】阿賴耶識
八識中的第八識是阿賴耶識,此即《廣論》所稱: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攝藏我慢相故,又能緣身爲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
如論文所言,阿賴耶識攝藏一切種子,生起萬法,故稱之爲宇宙人生本源。阿賴耶識,是梵語AlayaVijnana的音譯,義譯爲藏識。藏有叁義,曰能藏、所藏、執藏。能藏者,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此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藏者,種子起現行,受七轉識熏習,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此時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執藏者,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爲“我”,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稱爲執藏,亦稱我愛執藏。
阿賴耶識攝持萬法種子,生起萬法,此稱之爲“賴耶緣起”。事實上,所謂識者,祗是一種功能。此功能在潛伏狀態時,不稱識而稱種子,當種子發生作用,生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是此潛在功能生起作用時的名稱。種子生現行,生出阿賴耶識的識體,這在識變中稱爲“因能變”;因能變的同時,阿賴耶識生出前七識,同時各各識體上生起相見二分,這在識變中稱爲“果能變”。相分是宇宙萬法的差別相狀,見分是主觀的認識作用。由主觀的認識作用的見分,去認識客觀的萬法相狀的相分,此時始有所謂宇宙人生。這種阿賴耶識中的萬法種子、仗因托緣生起現象世界的作用,,就是阿賴耶緣起。
阿賴耶識有叁種面相,即是自相、果相、因相。《唯識叁十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即指此叁相而說,以“阿賴耶識”是此識的自相,“異熟”是此識的果相,“一切種”是此識的因相。此識攝持諸法種子,又名一切種識,諸法種子生起現行法,種子是現行之因,故稱“一切種”爲此識因相。《成唯識論》曰:“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余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
異熟是阿賴耶識的果相,異熟識舊譯果報識,《成唯識論》曰:“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論文中的界是指欲、色、無色叁界,趣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趣,生指胎、卵、濕、化四生,善惡之業引生異熟果報,故稱異熟,此爲賴耶果相。而此識的因相和果相加起來,就是此識的自相。《識論》曰:
“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爲自相故。”
阿賴耶識在叁性中是“無記”。無記有二種,一曰有覆無記,指的末那識,以有四煩惱心所與之相應故;一曰無覆無記,指的就是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相應的心所,只有五個,就是五遍行心所,即觸、作意、受、想、思。因爲沒有煩惱與之相應,所以稱無覆無記。《八識規矩頌》的第八識頌曰:“性唯無覆五遍行”,即指此而言。
【3】“恒轉如瀑流”
阿賴耶識,是無始以來,至無終以後,永遠存在的一種功能。此功能既然永恒存在,豈不就是恒常之法呢?非也,《唯識叁十頌》稱此識是“恒轉如瀑流”,恒者相續無間,轉者生滅變異。這是以瀑流爲喻,說明第八識爲生滅相續、非常非斷之法。
原來恒轉二字,恒示其非斷,轉示其非常。第八識雖然恒時一類相續,而非常住。假使是常住,則體性堅密,就不能受一切法的熏習了。此識是前滅後生,念念相續,前後轉變,所以能受一切法的熏習,這是轉的意思。此識雖非常住,有生滅轉變,但也不能斷滅。倘若斷滅,則誰來攝持萬法種子使之不失不壞呢?所以此識無始以來,恒時一類相續,沒有間斷,而爲叁界、四生、六道輪回的主體。它攝持萬法種子不令失壞,這是恒的意思。“如瀑流”叁字,是喻此識因果斷常之義。此識無始以來,刹那刹那,因滅果生,果生因滅。因滅故非常,果生故非斷,這樣前因後果,非常非斷,有如千丈瀑布,亘古長流,前水始去,後水已至,前後相續,無有間斷。
阿賴耶識能緣的作用,稱之爲“行相”。能緣之識,必有其所緣之境,故在《唯識叁十頌》中,將能緣、所緣二者並舉,即頌文中的“不可知執、受、處、了”七個字。這其中,不可知叁字喻此識行相微細,不可全知。“執、受、處”叁者是指阿賴耶識所緣之境。執是執持萬法種子、及攝持根身,持令不壞;受是領根身爲境,令生覺受;處是器界,即物質世界。因此,第八阿賴耶識所緣之境,即種子、根身、器界。而此所緣之境,也就是此識的相分,此能緣的作用,就是此識的“見分”。
第八阿賴耶識,從凡夫位到證得究竟聖果,要經過染淨叁種位次。此叁位,曰我愛執藏現行位,善惡業果位,相續執持位。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爲“實我”,而起我愛。于此,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是所執,故名“我愛執藏”。在凡夫至二乘有學位、大乘七地以前菩薩的第八識,都爲此位所攝,名爲阿賴耶識。
二、善惡業果位:指爲善惡的異熟業所支配招感的果位,由凡夫到二乘無學位聖者,及大乘十地菩薩的第八識,爲此位所攝,此位名毗播迦(Vipaka)識,義譯爲異熟。到了佛果位,此識純無漏,不是有漏業所支配招感的異熟果,就不名異熟識,而名阿陀那識。
叁、相續執持位:證得佛果的第八識,至無終盡期,都名阿陀那Adana識。阿陀那義譯執持,謂執受任持色心諸法種子,以及五根身使之相續而不失壞,縱使證了究竟佛果,也是執持種子五根等,使之不壞,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第十二講、叁科六無爲
【1】蘊處界叁科
叁科,指的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是佛經上對于宇宙萬有,廣略不同的分類方法。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十二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塵之外,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大乘廣五蘊論》于诠釋色、受、想、行、識後,在論文後段總結五蘊曰:
“問。蘊爲何義。答。積聚是蘊義,謂世間相續品類趣處差別色等總略攝故。如世尊說,比丘,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勝若劣,若近若遠,如是總攝,爲一色蘊。”
論文謂“積聚是蘊義”,是說有爲法和合積聚,即是蘊義。世間者,別于出世間。相續者,諸法刹那生滅,前滅後生,相續不斷。品類即種類,趣者五趣,處者指人天等處;五趣雜居一處,各有差別。“總略攝”者,謂一切差別色,總于一色蘊略攝之。在這段總結文字之後,複有大段文字,說到十二處和十八界。《廣論》曰:
“複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眼等五處,及色、聲、香、味處,如前已釋。觸處謂諸大種及一分觸。意處即是識蘊,法處謂受、想、行蘊,並無表色。及諸無爲。......”
此段文字的“並無表色”之後,有一段敘述“無爲法”的文字,此處暫從略,留在本章第叁節中诠釋。于此先釋本段文字。十二處中的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九處,在色蘊中已予诠釋;觸有能觸所觸二種,能觸複分二,一者心所法,二者身根;所觸亦分二,一者能造四大種,二者所造觸。《廣論》繼曰:
“問。處爲何義。答。諸識生長門是處義。
複有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處中說。六識界者,謂依眼等根,緣色等境,了別爲性。意界者,即彼無間滅等,爲顯第六識依止,及廣建立十八界故。如是色蘊即十處十界,及法處法界一分,識蘊即意處,及七心界。余叁蘊,及色蘊一分,並諸無爲,即法處法界。”
此段論文,明十八界,“眼等諸界”,等者包括耳、鼻、舌、身四法;“及色等諸界”,等者包括聲、香、味、觸、法五法。而意界則另爲別說。文中“即彼無間滅等”的彼字,指上文意識而言;無間滅者,謂現意識落謝過去,無間又生現意識,是知無間滅意,爲現識能生之因。文中“等”字,指七、八識;此二識,爲第六識之所依,故以七、八二識及無間滅意,總束爲意界。《廣論》曰:
“問。界爲何義,答。任持無作用性自相是界義。
問。以何義故說蘊界處等。答。對治叁種我執故,所謂一性我執,受者我執,作者我執,如其次第。”
一性我執者,是即蘊計我之執,以識蘊爲我之自體,于余四蘊爲我所。受者我執、作者我執,是離蘊計我之執,謂離五蘊外別有我體,能受報能作業,此亦是外道之執。
“複次:此十八界,幾有色?謂十界一少分,即色蘊自性。幾無色?即所余界。
幾有見?謂一色界。幾無見,謂所余界。
幾有對?謂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礙故。幾無對,謂所余界。
幾有漏?謂十五界,及後叁分少分。謂于是處煩惱起故,現所行處故。幾無漏,謂後叁分…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