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准備,死亡在任何時候降臨,對你來說都是突如其來的,它一定會偷襲你,不會提前跟你打招呼,然後在慢慢折磨你的過程中,把你帶走。
有的人即使活到了八九十歲,甚至是一百多歲的時候,還會這樣想:雖然我老了,不會久留人世了,但是我今年肯定不會死。“今天死”這個概念,他連考慮都不考慮。雖然一百多歲了,但總覺得自己今天不會死,明天也不會死。雖然身體老了,要死了,但是心還沒有老,妄想和分別還沒有死——也許更多,更嚴重了。因爲身體沒有能力了,只能靠想了。因此不可能沒有煩惱、沒有事。什麼時候放下了,什麼時候就沒有事了,這樣煩惱、痛苦才能結束。
有些人連晚上做夢都想發財,學佛修行就是爲了賺錢、發財。如果你真的發財了,你就完了。那個時候,你內心裏的煩惱、痛苦不可想象。錢越多,事越多,心越亂,精神上的壓力越大。
龍樹菩薩說:“積財守財增財皆爲苦,應知財爲無邊禍根源。”如果你想追求世間的福報、暫時的利益,即使得到了,那也是修來的,而不是求來的。你想得到這些,只求沒有用,還要修行。不過,即使你通過修行得到了這些,也沒有多大意義,因爲你還是擺脫不了煩惱、痛苦;而且若是你真的發財了,有實力了,你會利用這些造惡業,而且所造的惡業會更嚴重,死後會直接墮落惡趣,感受地獄、餓鬼或旁生的痛苦,難以解脫。對你的今生來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沒有好處,只有害處。所以不能求暫時的利益,不能求世間的福報。聞法時的發心和動機,不能是爲了世間的福報與暫時的利益。
有些人也許會問:“我們這些學佛修行人,是不是不要健康,不要平安,不要名氣,不要錢財了?”不是!學佛修行人所追求的是永恒不變的東西:永恒的健康,永恒的平安,永恒的錢財、名利。那是不是需要特意求,或特意修呢?不需要!你真看破、放下了,真解脫成佛了,健康、平安、名氣等世間的福報自然就有了。
如理如法地修行就像點火,火點燃了,灰自然就有了,不用特意求也有。當你只求解脫,只求爲衆生成就佛果而不考慮自己的得失的時候,這些世間的福報自然就會有。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世間的福報,對自己有害無益。你真正追求解脫、追求佛果,世間的福報自然就有了,而且是恒常地有,不變地有,永遠地有,到哪裏都有。
大家聽了這些以後,心裏的那些想法、念頭該放下了吧!剛才給大家講的道理很有深義。第一、你只追求世間的福報,對自己的今生來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有害無益;第二、我們不是不能擁有這些,不是不需要這些,但是只有在你不求的時候,才能擁有這些;只有等你解脫、成佛的時候,才能自然就有,而且是恒常地有。那時你爲了衆生,哪怕是到了地獄,到了餓鬼道等惡趣,這些福報依然會跟著你,和你形影不離。因爲那個時候,你得到的福報都是恒常的、不變的、本具的、原有的。所以,學佛修行要放下求世間福報的念頭,斷掉這種欲望,調整心態,只求解脫、成佛。
通過修行,你能達到解脫成佛的目的,能實現這種願望,可以從煩惱、痛苦當中解脫出來。不過,這時雖然你放下了對世間的貪戀,但是還沒有放下自私自利,你只爲自己解脫成佛,最後證得的也是聲聞或緣覺的果位,你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還是沒有圓滿,你只能自度不能度人。所以不能這樣發心,尤其是我們這些修大圓滿法的人。因爲大圓滿法屬于大乘佛法,只能爲衆生,不能爲自己。
求自己解脫,這是中士道的發心與動機,只能得到聲聞和緣覺的果位,最後只能成爲小羅漢或獨覺佛,這不是最究竟的果位,智慧和福德都不能圓滿,將來還要進入大乘法門重新修行,最後才能成佛。所以我們不能只求自己的解脫,不能只爲了聲聞和緣覺的果位而聞思修行。這樣雖然也有功德和利益,但是不廣大;雖然也有福報和智慧,但是不圓滿;雖然也是解脫成就,但是不究竟。這也是一種過患。
我們是有大福報、大根基的人,我們遇到了大圓滿法,並對大圓滿法生起了信心,應該發心爲衆生成就佛果,即身成佛。成佛不能拖到來世,拖到以後的生生世世,我們只求今生解脫,只求即身成佛。我們不能只爲自己的解脫而聞思修行,那樣只能成爲阿羅漢,而不能成佛,更不能即身成佛。所以要調整心態,不求自己解脫。
現在這樣的人很多,一說輪回苦,就覺得自己經曆的坎坷多、挫折多,于是對輪回生起了厭煩心,就想解脫。“輪回太苦了,人間太苦了,我再也不六道輪回了,再也不做人了!我要求生淨土,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留在阿彌陀佛身邊,再也不回來了!”只求自己解脫,這是小乘的發心。
我與很多人交流時,聽到過很多這樣的說法。你以這樣一種狹隘的心胸、自私自利的發心,根本不能往生。因爲我們所學修的往生法、淨土法,是建立在發菩提心利益衆生基礎上的,是大乘佛法。你沒有發菩提心,沒有行菩薩道,沒有去利益衆生,就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更不能面見阿彌陀佛。
你求自己解脫,雖然對輪回、對世間沒有絲毫的貪念,但這不是真正的出離心,只是一種暫時的厭離心。這不是了解輪回以後生起的出離心,而是一種普通的厭離心,不用說即身成佛,連臨終往生都不可能!若真正對輪回生起了厭離心,精進學修,最終也只能得到聲聞、緣覺、阿羅漢或獨覺佛的果位。所以不能有這樣的發心和動機!
學佛修行就是爲了打開心量。“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你表面上再精進,所做的善根再大,但是如果發心、動機不正確,也沒有意義。所以,主要是看你的發心。你的心量越大,功德越大;心量越大,福德越大;心量越大,所得到的成就越大。如果你只爲自己求往生、求解脫,說明你的心量還沒有打開,你的功德是不會圓滿的。因此我們現在要調整心態,最好是具足上士道的發心與動機,把心量放開,成爲一個大乘行者。
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我現在爲了成佛而學佛修行,種善根,積福德,這應該是上士道的發心吧?”不是!始終爲衆生,不爲自己,才是上士道的發心,才是大乘行者。大乘行者就是要斷掉自私自利,爲度化衆生而學佛修行。
聞法方式分發心和行爲。
發心: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是我們在聞法、修法的時候,應具有的發心與動機。如果連這樣的發心與動機都沒有,根本算不上大乘行者,根本談不上修大乘佛法。
菩提心分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爲了度化衆生要修持成佛,這種發心叫願菩提心;爲了成佛要聞思修行,要修持六波羅蜜多這些菩薩的學處,這種發心叫行菩提心。這也是大乘顯宗波羅蜜乘的發心,也叫世俗菩提心。這是進入大乘之門的首要條件,也是大乘和小乘的界限。在此處講的世俗菩提心,一般的凡夫也能有,也能做到。
勝義菩提心是證悟無我和空性的智慧。真正的勝義菩提心,是登地以上的菩薩才有的。
爲了自己解脫而學佛修行,種善根,積福德,不是大乘行者;爲了自己成佛而做這些,也不是大乘行者;爲了衆生成佛,才是大乘行者。我們爲什麼不能爲自己,而要爲衆生呢?因爲所有的煩惱和痛苦都是從我執我愛、自私自利裏來的,爲自己就有煩惱、有痛苦。要脫離煩惱、擺脫痛苦,就要斷除我執我愛,去掉自私自利。因爲有我執我愛,就有貪嗔癡慢疑等這些煩惱;有這些煩惱,就會造業;造業了,就會輪回。輪回的根是煩惱,煩惱的根是我執我愛。有我執我愛,你的心量就無法打開。
我們總是煩惱、痛苦的原因,就是心量沒有打開,什麼也容納不了,接受不了,所以在哪生活都不行,跟誰相處都不行,怎麼都不行。好好想一想,如果沒有我執我愛,沒有自私自利,我們能這樣嗎?有些人的逃避心特別強,包括這次到山上參加百日共修的很多人,也是抱著逃避的心態來的:“家裏的事太多了,單位裏的事太多了,煩惱太重了,痛苦太大了,受不了了。”然後就跑到山上來了。如果業障沒有消除,煩惱沒有斷掉,你是逃脫不掉痛苦的!這種人到山上,也一樣會有煩惱、痛苦。有些人到山上剛開始幾天很歡喜、很新奇,人都喜歡新鮮事物,地方不熟是新的,人不熟也是新的,但是過十天半個月就不行了:“這地方不行,住的不行,吃的也不行;好幾個人住一起,這個人不行,那個人也不行。”又開始煩惱、痛苦了。
想脫離煩惱,擺脫痛苦,就要消除業障。業障消了,才能斷掉煩惱和痛苦。煩惱和痛苦斷掉時,在哪裏都不會有事,否則在哪都不行。實際上,心淨了土才能淨,心淨了人才能淨。不清淨的土、不清淨的人,都是你自己心的幻化,都是你自己的心。到哪裏都是這樣,逃不掉的!所以不要再逃避了,定下心來,找出煩惱、痛苦的真正原因:我煩惱、痛苦的原因是我的業障,現在只要我下功夫消業障、斷煩惱,沒有煩惱了,無論在哪,都是開心的、快樂的、幸福的。找到原因了,就應該對症下藥,消除業障。
現在,這裏有佛法,有正法,都是消除業障的方法,都是斷除煩惱的方法。好好珍惜佛法,好好珍惜修行的機會,不要再想逃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
很多人雖然表面上在修行,每天都在念誦,都在打坐,但是如果沒有去掉自私…
《2011年百日共修開示 聞法方式(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