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皈依(叁)

  2011百日共修 皈依(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前面講了皈依的基礎,今天講皈依的分類和皈依的對境。

  

   一、皈依的分類

  

   根據發心、動機的不同,皈依分爲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和上士道的皈依。發心、動機不同,結果也截然不同。發心、動機是根本,非常重要。

  

   (一)下士道的皈依

  

   下士道的皈依,是爲了擺脫叁惡道的痛苦,獲得善趣的安樂而皈依。所皈依的叁寶主要是色身佛、經文經書及一般的僧衆。他沒有更深入地去了解、學修佛法。這樣皈依的結果是得到人天的福報,但人和天人也要在六道輪回裏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這種皈依即使修行再精進,也只能得到人天暫時的利益,不能獲得究竟永恒的利益。即使獲得再多暫時的利益,若是沒有看破、放下,也只能成爲心靈的一種障礙和痛苦。這都是不究竟的。僅僅爲了世間的福報、人天的安樂而皈依叁寶,這和外道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不能以這樣的發心皈依叁寶。

  

   若是我們獲得世間的福報是爲了弘揚正法,救度衆生,能夠發大心,有菩提心的攝持,這就不是下士道的皈依,而是上士道的皈依。其實,火點燃了,灰自然就有。只要去做利益衆生的事情,健康、平安、財富等這些世間的福報自然而然就會有。不用特意求,求不到的,即使求到了也是暫時的,最終還是痛苦。

  

   (二)中士道的皈依

  

   中士道的皈依,是爲了自己能夠擺脫輪回,獲得寂靜涅槃的果位而皈依。皈依的結果是獲得聲聞和緣覺的果位。這種皈依的人即使修行再精進,最終也只能得到聲聞和緣覺的果位。雖然擺脫了輪回,超出了叁界,但沒有遠離二邊,僅僅遠離有邊——輪回邊,還是墮入了無邊——寂滅邊,斷證功德還沒有圓滿,所以不是最究竟的解脫。

  

   在我們這些人當中,基本上沒有直接爲了求聲聞和緣覺的果位而皈依的,但是有爲了自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自己能獲得究竟的佛果而皈依的,這不是上士道的皈依,而是中士道的皈依,因爲皈依的動機最終都是爲自己的。很多人說:“人間太苦了,輪回太苦了,我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去見觀音媽媽,再也不回來了。”有的人聽說福德圓滿了就應有盡有,智慧圓滿了就什麼都會做了。然後貪心就起來了:“我也要福慧圓滿,我也要成佛!”就來皈依。這樣的人特別多,都不會發心。解脫成佛都是爲了自己,這是一種私心,是貪。所以最終是無法能夠往生,更不可能獲得佛果的。盡管這些屬于中士道的皈依,但是由于他修的法不是中士道的法,所以最終也不一定能得到聲聞和緣覺的果位。

  

   (叁)上士道的皈依

  

   上士道的皈依是有菩提心的攝持,爲了盡虛空、遍法界的父母衆生能夠脫離六道輪回,獲得最究竟的解脫之地而發心皈依。皈依的結果是獲得佛、菩薩的果位。這種皈依的人最終能遠離二邊——輪回邊和寂滅邊,能斷證圓滿,成就佛果。這是已經遠離二邊的最究竟、最圓滿的涅槃。菩薩雖然暫時沒有達到真正究竟的遠離二邊的佛果,但是最終也能獲得這樣的果位。

  

   上士道的皈依最終是爲衆生的。爲衆生而發誓成佛,爲成佛而皈依。若不皈依則無法成佛,若不成佛則無法輾轉*輪,若不輾轉*輪就沒有自己的教法,無法通過自力直接度化衆生。你爲了成佛度化衆生,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皈依也可以,但不能說“再也不回來了”。一定要乘願再來,有這樣的發心而皈依,才是上士道的皈依。有這樣的利他心,才能祛除自私自利,才能徹底斷除我執我愛,才能獲得最究竟的安樂。

  

   叁種皈依的結果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呢?就是因爲皈依的時候發心、動機有所不同。所以,在任何時候都注重觀察和調整心態是很重要的。可是我們這些凡夫偏偏舍本逐末,做的都是相反的,根本不觀察心的相續,也不考慮發心與動機,做任何事情只注重方式、方法等,這些都是支分的,不是根本的。對結果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心態、發心與動機。其實言行舉止不是很重要,發心最重要,“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只有存好心,才能做好事;只有存善心,才是做善事。若是發心不正確,就沒有正道。主要是由心來主宰言行,心正則言行正,心邪則言行邪。所以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事情,都要觀察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態,這點十分重要。無論聞法修法,生活工作還是爲人處事都是,持什麼樣的發心和動機很關鍵,它主宰著事情的結果,是根本的決定因素。

  

   皈依時,目的、發心與動機不同,其結果也不相同。我們要觀察自己的相續,是以什麼樣的發心而皈依的?如果皈依的時候發心不正確,現在可以改正。發心一改變,皈依的戒體也會隨之改變。我們都要去掉下士道和中士道的發心,要在相續中建立上士道的發心。

  

   二、皈依的對境

  

   (一)佛法僧叁寶是顯密共同的皈依處

  

   第一、佛寶。斷證圓滿就是佛。佛有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也可以說法身佛和色身佛。法身佛是本體上的佛,色身佛是顯現上的佛。

  

   法身佛是諸法的本性,是一切衆生本來具有的覺性,只是有的顯現了,有的沒顯現。他是自然任運地圓滿斷證功德。

  

   色身佛是從法身中,依衆生的福德力而顯現的。所化衆生有清淨和不清淨兩種,清淨的衆生面前顯現的是報身佛,不清淨的衆生面前顯現的是化身佛。

  

   八地以上的菩薩,尤其是十地菩薩面前顯現的就是報身佛,即五部佛。五部佛的壇城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但是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見到。十地菩薩能親眼所見,九地菩薩能見到相似的,八地菩薩只能見到接近的。

  

   化身佛是八地以下的菩薩以及我們這些凡夫所見的。也可以說是依我們的福德力所顯現的,有殊勝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和種種化身佛四種。

  

   殊勝化身佛: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樹下示現成佛,依次轉了叁次*輪,以他的教法度化了無數衆生。如釋迦牟尼佛一樣的這些化身佛都是殊勝化身佛。

  

   投生化身佛:《涅槃經》中說:“阿難莫哀傷,阿難莫哭泣,末時五百世,我現善知識,饒益汝等衆。”佛所化現的這些具德的上師善知識都是投生化身佛,以補特伽羅的形象度化衆生。

  

   工巧化身佛:指從事鑄像、畫像、雕像等增上善法的能工巧匠;或所雕鑄、繪畫的,能代表佛身口意的這些佛像、佛經、佛塔等。佛在世的時候親口講過:佛像代表佛的身,恭敬佛像相當于恭敬佛的身;佛經代表佛的語,恭敬佛經相當于恭敬佛的語;佛塔、鈴杵代表佛的意,恭敬佛塔、鈴杵相當于恭敬佛的意。所以我們平常用的鈴杵都不能隨便放,隨便扔,要時時恭敬。爲什麼要塑佛像呢?它真正的作用是讓大家提起正念,恭敬佛身,憶念佛的功德,同時發誓發願學修並且成就這些功德。若是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塑佛像就失去意義了。佛經也是同樣,你看見佛經的時候,有沒有把它當作真正的法寶,視爲佛的真言?有沒有想到佛的功德?有沒有發誓發願學修並成就這些功德?佛像、佛經、佛塔等,對有些人來說是造業的對境,對有些人來說是積福的對境,成就的所依。在這些對境前,我們一定要提起正念,憶念佛的十力、四無畏等無漏的功德,並且發誓、發願,學修並成就這些功德。

  

   種種化身佛:對我們有幫助、有利益的一切顯現都是種種化身佛,他是各種各樣的,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標准,都是從本體法身佛中顯現出來的,都是法身佛的幻化和遊舞,所以我們要處處感恩佛陀。有人打你、罵你、傷害你,這是幫你消業;有人搶你東西、欺騙你,這是替你還債。我們在順境中積福,在逆境中消業,所有這些順境、逆境等一切顯現都是種種化身佛,都在幫助你、利益你。

  

   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若是你能提起正念,將一切轉爲道用,那一切顯現都是法身佛的幻化;若是不能轉爲道用,心裏生起了煩惱,生起了分別念,那就都是魔的幻化。顯現的一切是佛的化身,還是魔的化身,主要看你的心。

  

   佛與魔就在一念之間。念沒有轉過來就是魔,念轉過來了就是佛。若是有正知正見,都是佛,是殊勝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和種種化身佛。一切都是清淨的、圓滿的,不清淨、不圓滿的是自己的心。所以,若是你覺得有什麼不對、不好的地方,都是自己的問題,不要找其他的理由,不要找別的原因,不要埋怨別人,不要冤枉別人。本來是你自己的問題,爲什麼要把責任推到別人的身上?這是冤枉衆生,冤枉他人。你若是有智慧,哪一個不是成就你的助緣?哪一個不是在幫你消除業障、積累資糧呢?比如,今天有人打你、罵你,你不但不生氣,反而感恩對方,當作是消業,這就變成了一種消業的方法,消業的過程。如果你能對他發慈悲心,發願將來成佛後要度化他,這又變成了修慈悲心、發菩提心的一個助緣。念一轉,結果也改變了。他打罵你,不僅幫你消除業障,還讓你積累了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比如,你身邊有一個瘋子,若是你也跟他一樣瘋,那你就和瘋子沒有區別了。同樣,在修行的道路上,衆生是愚癡顛倒的,但是你作爲佛子,不能跟他們一樣愚癡顛倒,不能以牙還牙,不然你和凡夫就沒有區別了。大家一定要明白,學佛修行就是要改變、轉變。你的思想、行爲若是和凡夫一樣,就不是學佛修行了。

  

   第二、法寶。佛法有教法和證法。教法是叁藏:經藏、律藏、論藏。律藏主要講的是戒律,經藏主要講的是禅定,論藏主要講的是智慧;證法是叁學:戒學、定學、慧學。教法是暫時的皈依處,證法才是究竟的皈依處。

  

   第叁、僧寶。僧衆分爲聖者僧衆和凡夫僧衆兩種。一地菩薩以上都是聖者僧衆,一地菩薩以下都是凡夫僧衆。

  

   在小乘裏,四位比丘(尼)以上的僧團是僧寶,這是佛製定的。當時佛在世的時候,主要弘揚的是顯教,尤其是小乘。小乘特別注重戒律,只有比丘和比丘尼受持的是圓滿戒,所以佛當時規定,比丘和比丘尼才是佛教的主人。但僧寶必須是僧團,是團體。大乘佛法裏,只要有修有證,即現量見到諸法本性的一地以上的菩薩,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都是僧寶,單獨一個人也可以稱爲僧寶。

  

   (二)密宗不共的皈依處

  

   在密宗裏,上師、本尊、空行也都是皈依的對境。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空行是遣除違緣、獲得悉地的助緣。

  

   殊勝方便金剛乘的皈依境,是處所的脈,動搖的風,莊嚴明點菩提。脈有叁脈五輪。叁脈是中脈和任督二脈。五輪是頂上大樂輪、喉間受用輪、心間*輪、臍間幻化輪、密處護樂輪。風就是氣,風有根本的五風和支分的五風。明點有白明點、紅明點。修氣脈明點,脈清淨爲僧寶,也是化身佛;風清淨爲法寶,也是報身佛;明點清淨爲佛寶,也是法身佛。如此皈依氣脈明點,這也是皈依的對境、所依。

  

   大家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佛法僧,什麼是上師、本尊、空行,什麼是氣脈明點。尤其在此處,佛法僧叁寶是顯密共同的皈依處。在四皈依中,上師是叁寶的總體,是最親、最近的皈依處。

  

   今天我們講的是皈依的分類和皈依的對境,大家都要明白這些道理,然後再去皈依。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皈依(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