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日共修 皈依(一)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我們通過學修四外加行,在相續中生起了無僞的出離心。出離心是指對世間法、對六道輪回沒有絲毫的貪戀,真心實意地希求解脫。解脫有一般的解脫和究竟的解脫,但無論希求哪一種解脫,都必須皈依上師叁寶,這樣才能順利地到達彼岸,獲得叁菩提果位。
很多人都認爲跟著上師或師父念叁遍皈依偈,領本皈依證,就是皈依,就成爲佛弟子了。事實上,皈依沒這麼容易!皈依佛門需要具備條件,即信心。信心和錢財、權勢沒有關系,和學問、學曆也沒有關系。皈依佛門不需要你有錢財、權勢,不需要有學問,沒要求你必須是大學生、碩士、博士等。有學問的人不一定有信心,沒有學問的人不一定沒有信心;有錢的人不一定有信心,沒錢的人也不一定沒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有學問沒學問、有錢沒錢都一樣,無法進入佛門。
一、信佛不是迷信,學佛不是迷信
佛所說的信心是明信,不是迷信。就是明明白白地信,不是糊裏糊塗地信。明理以後生起的信心叫明信,不明理地信叫迷信。
佛法是最究竟的科學,佛法是最究竟的教育,佛法裏講的都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和真理,而且講得非常全面、透徹、究竟和圓滿;佛法是一種快樂的活法,它教我們怎樣爲人處事,怎樣生活工作,怎樣平等地對待一切衆生。有了佛法,我們才能輕松自在地活著,才能安居樂業,幸福美滿。
現在外界評說信佛是種迷信。造成這種誤解與大誹謗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會上的一些人根本不了解佛法,盲目地評價佛法。這是誹謗佛法,是錯誤的,會造下彌天大罪。這樣造口業,將來要遭受極大的果報,要承擔極其嚴重的後果。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學佛人信佛都是糊裏糊塗的,都是迷信,沒有正確地信佛。佛法與相續分離,佛法與生活、工作脫節了,沒有表裏如一地行持佛法,沒有正確地表法。然而外界只能通過“信佛人”的言行了解佛教,從而誤解了佛教,生起邪見,進而造下口業。這雖然是他們自己的因果,但也是因爲我們的過失導致的,所以我們也有罪過。
他們應該認真地去了解佛法,以佛法來衡量人,而不應該以人來衡量佛法。經過了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佛法沒問題,是一些學佛人有問題,是他們自己沒有學好修好。這樣評價才是客觀與正確的。佛爲什麼強調依法不依人?就是針對這種狀況而強調的。但現在連佛教界的一些人,都是以人來衡量佛法,而不是以佛法來衡量人。這完全是顛倒的!
二、皈依的基礎是信心
皈依是開啓一切正法之門的鑰匙,而要開啓皈依之門則必須依賴信心。因此,在皈依之初,自相續生起穩固的信心非常重要,這是一切功德的來源,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信心有叁種:第一、清淨信心;第二、欲樂信心;第叁、勝解信心。
第一、清淨信心。清淨信心的本體是一種歡喜心,是一種喜歡,但它不是普通的喜歡。
信心和貪心都是一種歡喜心,但一個是清淨的,一個是不清淨的。清淨的歡喜心叫信心,不清淨的歡喜心叫貪心,一定要分清楚。因爲具足無漏的功德而歡喜,所歡喜的對境是出世間法,這屬于信心;因爲具足有漏的功德而歡喜,所歡喜的對境是世間法,屬于貪心。佛法僧都有很多無漏的功德,因此而喜歡,這就是信心。否則,都是貪心,不是信心。
喜歡和喜歡不一樣。我之所以要強調這點,就是因爲大家對佛像、佛經、法寶等沒有生起真正的信心。
我們都喜歡佛像、佛經和佛塔。如果因爲佛像代表佛的身,佛經代表佛的語,佛塔代表佛的意,因此而喜歡,這才是清淨信心。我今天在這裏,若是用泥巴塑一尊小佛像,很多人見了肯定生不起歡喜心,根本不覺得稀有;若是用金銀珠寶塑一尊佛像,高達叁十米、四十米、六十米……大家見了肯定都贊歎、歡喜,覺得太殊勝了。因爲佛像是以金銀珠寶製作的而喜歡,因爲佛像高大而喜歡,這就不是清淨信心。泥巴和金銀珠寶有什麼分別?佛也沒有說佛像必須要用金銀珠寶建造啊!佛像也沒有高矮、大小的分別,每尊佛像都代表了佛的身,再矮小的佛像也是代表了佛的身!
我們平時做早晚課用的法本也是法寶,但是大家都把它扔在地上,隨便跨。因爲法本是用普通的紙印刷的,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都在使用,所以對它沒有歡喜心,也沒有信心。假使我用金銀珠寶製成法寶,大家一定會很喜歡,感覺特別有加持力。雖然都是法寶,但就因爲是用珠寶製成的,所以就喜歡,沒有別的原因。這是著魔了,這是魔的加持,不是佛的加持,這不是清淨信心。
喜歡佛是不是清淨信心?不一定!佛有法身佛、色身佛,現在我們心目中的佛都是有形有相的色身佛。佛有神通、神變,有祛除痛苦、魔障的能力,因此而喜歡佛,這是貪心;佛有叁十二妙相、八十種隨好,十分莊嚴,對這些生起歡喜心,也是貪心。佛已經解脫了一切煩惱、痛苦,佛有很多無漏的、斷證圓滿的功德,佛的福德和智慧都圓滿了,因此而喜歡佛,才是真正的信心。
對上師、對僧人的歡喜也是如此。現在很多人對上師的歡喜心都是貪心,不是信心。因爲上師名氣大、財富多、弟子多而喜歡,這是貪心;因爲上師長相莊嚴、帥氣,就認定他是位活佛,這也是貪心。若是以這些爲依止的標准,那麼很多影視明星都是活佛了,你就應該依止他們了。因此,我們不能這樣觀察上師。
小乘、大乘,顯宗、密宗對上師有共同與不共同的標准和要求,共同的、基本的標准和要求是:第一、有清淨的戒律;第二、有無僞的慈悲心;第叁、有廣大的智慧;第四、有攝受弟子的能力。你按這些標准來觀察、依止上師才是如法的。
很多具德的上師不一定有名氣。如那諾巴依止帝洛巴的時候,他到智慧空行母指示的地方尋找帝洛巴上師,卻沒有人知道。後來那諾巴問有沒有叫帝洛巴的人?只有一個人說,在一個破院子裏面住著一位釣魚的乞丐,名字叫帝洛巴。如果以名氣爲標准來判斷,帝洛巴肯定不是一位具德的上師,因爲他沒有名氣。再如前幾年虹身成就的阿瓊堪布,在他圓寂前,藏地沒有多少人認識他。我們還講過後藏有位黑馬喇嘛,名氣很大,前藏、後藏幾乎所有的藏民都知道他,他的法務極其繁忙,給亡人超度時根本沒時間念經,只念一聲“啪的”,就開始收取大量牛馬等牲畜。這樣一位大名鼎鼎的上師,死後卻墮入孤獨地獄感受巨苦。所以真正具德的上師不一定有名氣,有名氣的上師不一定是具德的上師。不是有名氣就可以依止的,不能拿名氣作爲衡量標准。
現在的社會,當上師也要有錢有勢,否則根本沒有辦法弘法利生。因爲現在的人都顛倒,只看表面,不看真實的功德。以前很多的大德高僧都一無所有,貧困潦倒。比如密勒日巴尊者在山洞裏修行,沒有食物,沒有衣服。他吃的是草,身上長出了綠毛,根本分不清是人還是動物。而現在的社會,只要有錢有勢就可以當住持,就可以弘法利生。現在的人都迷信,學佛也非常盲目,跟著別人亂跑、造業,將來也要跟著他們一起下金剛地獄。
我最初去漢地弘法時,就聽別人介紹過,去漢地弘法可以沒有別的功德,只要相貌好看就可以。實際上,很多大德高僧、具德的上師長相都挺難看的。以前藏地有位叫隆頓的具德上師,是真正的佛菩薩再來。他生下來時長相就特別醜陋,不堪入目。父母非常懊惱,不敢對別人說自己有這樣一個孩子,也不敢讓別人看到。但他幾個月大時就會說話了,他跟母親說:“不用擔心,我是可以給別人看的。”因此父母就給他取名字叫隆頓,就是“允許看”的意思。所以我們不能以相貌來判斷上師是否具德。現在藏地這種現象已經少多了,但是漢地還非常普遍。這些都是錯誤的,都是貪心,將來要墮入地獄的。
絕對清淨的歡喜心才是清淨信心,這樣的信心才是功德的來源,才是成就的根本。我們都要好好地觀察自己的相續,自己究竟是因爲什麼喜歡佛,喜歡上師的?這是最關鍵的。他已經解脫了,已經成佛了,他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無漏的功德:他有清淨的戒律,身口意清淨;他有無僞的慈悲心、菩提心;他有廣大的智慧,且智慧超越了凡夫,了知世出世間的一切法;他能給我們講經說法,能爲我們指出解脫的道路;他有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若你是因爲這些而喜歡、崇拜佛和上師,就會把他們當作自己的榜樣,跟著他們學修這些無漏的功德,最終自己也能解脫成佛,也能成爲具有無漏功德的偉大人物。這才是修行的動力!
爲什麼說學佛修行要像饑餓的牦牛吃草一般?饑餓的牦牛吃草爲什麼那麼用心、急迫?因爲牦牛需要草,喜歡草,所以它就會不停地吃,使勁地吃。若是換成狗,你把再好的青草放在它面前,它也不可能吃,因爲它不需要青草,也不喜歡青草。
我們現在修行不精進,就是因爲沒有生起真正的信心,不是真正喜歡這些無漏的功德,不是真正喜歡具有這些無漏功德的人。即使喜歡具有無漏功德的人,也是因爲他有神通,能救護自己;喜歡他名氣大或者相貌莊嚴。這種喜歡都是世俗的,是有漏的,這都是貪心。貪心是六道輪回的因,將來要墮落惡趣;信心是解脫成佛的因,將來可以解脫成佛。有信心的基礎,我們才能皈依佛門,才能具有這些不可思議的功德,才能成爲佛菩薩那樣偉大的人物。
有的人說,“我對他挺有信心,因爲他對我挺好,經常表揚我,送我東西,關心我。”這些都是貪心,是世俗心。若他是一位具德的上師,你真正如法地依止他,他對你好還是不好,關心還是不關心,都一樣,都是攝受你的善巧方便。你跟隨一位具德的上師,他一定會對你好,一定會關心你,一定會攝受你,但不一定是你所要求和認爲的那種關心和攝受。你要求他經常打電話給你,問這問那,談天說地,“工作怎麼樣,家庭怎麼樣”等等,這不叫攝受,不叫關心,而是绮語!是一起造業!一位具德的上師應該教你怎樣爲人處事,怎樣生活、工作,讓你開啓智慧,讓你明白善惡,取舍善惡……這才是真正地攝受你,關心你。
如果他不教你解脫的方法,總用一些花言巧語表揚你:“老菩薩、大功德主、佛菩薩再來……”這叫對你好嗎?這是在糊弄你、忽悠你。你是不是佛菩薩再來,自己最清楚,還用別人來認定嗎?若你沒有貪心、嗔恨心、愚癡,肯定是佛菩薩再來,否則肯定不是,誰說也沒有用。是不是佛菩薩再來,就要看弘法利生的事業。如果你真正能如理如法地弘揚佛法,利益衆生,你就是佛菩薩再來,這是最好的標准。聽別人說了幾句恭維的話,就得意忘形了,然後就去造業:“我是佛菩薩再來的。”然後領著一群人瞎跑,將來他們都要跟你一起墮落地獄。所以大家以後不要聽這些花言巧語,都是假的。什麼叫攝受?什麼是真正的饒益?自己應該清楚。佛是怎麼講的?佛法裏怎麼講的?應該拿這些標准來衡量、分辨、判斷。
第二、欲樂信心。清淨信心只是喜歡,喜歡這些無漏的功德和具有這些功德的人。欲樂信心是自己也想學這些功德,也想修這些福報,也想成爲具有這些功德的人。有這樣的想法、欲望和希求,這叫欲樂信心。
第叁、勝解信心。佛在經中講,“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並生起了信心:“原來我也可以解脫,可以做菩薩,可以成佛。”這就是勝解信心。不明白地信不叫勝解信心。
什麼叫佛性?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說,佛性就是本能。每個人都有學功德、修福報的本能,都可以學,都可以修,這叫佛性。什麼叫佛?功德圓滿了,福報圓滿了,就是佛。功德是學來的,福報是修來的;每個人都可以學功德,每個人都可以修福報。只要我們不斷地學修,功德、福報最終都可以圓滿。大家要有自信,今年你沒有功德,只要如理地學,也許明年就有功德了;今年你沒有福報,只要如法地修,也許明年就有福報了。對這些道理徹底明白了,深信了,這就是勝解信心。
清淨信心和欲樂信心是勝解信心的基礎與前提。當我們生起了勝解信心以後,才有不退轉的信心,才會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學修。好比一輛汽車,若是發動機出問題了,就無法啓動、無法前進。同樣,我們精進不起來,雖然也學修了,但是根本沒挪地方,還在原地打轉,一點進步、一點改變都沒有,這就是因爲發動機出了問題,沒有信心或者信心不足。我們所認爲的信心很多都是貪心,不是真正的信心;還有的人只有清淨信心和欲樂信心,沒有勝解信心。有時雖然覺著自己改變了、進步了、快成就了,可一旦遇到了對境,還和以前一樣,沒有變化,沒有進步。信心不足,學修動力就不足。
這叁種信心是皈依的基礎,是一切功德的來源,一切成就的根本。成就的取得只靠信心——信心有多大,加持有多大;加持有多大,成就有多大。有信心就有前進的動力,如同發動機發動起來了,就有股力量推著你前進,這叫加持。沒有信心的發動機,不會有前進的力量。
有些人即使有一些所謂的信心也是迷信,加持也是迷信。不是你糊裏糊塗地念,憑空等著,加持就會降臨。那不是佛的加持,而是魔的加持,是你著魔了!大家應該有智慧,應該有分辨取舍的能力,不要再糊塗,不要再以盲引盲。我希望大家都有真正的信心,這樣才能獲得加持,才能獲得成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皈依(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