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皈依(二)

  2011百日共修 皈依(二)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一、皈依上師叁寶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

  

   我們通過學修四外加行,在相續中生起了無僞的出離心以後,就要尋求解脫的方法。梵天王、帝釋王等世間的天尊無法教給我們解脫的方法,因爲他們自己還沒有擺脫輪回。身邊疼愛我們的父母等親屬也無法教給我們解脫的方法,因爲他們自己還在迷茫中,他們只會教我們怎樣去降伏敵人,怎樣去保護自己和親人,怎樣積累財産,怎樣獲得世間的名聞利養。除了上師叁寶之外,誰也沒有能力教給我們解脫的方法,因此我們要皈依佛、法、僧和上師。

  

   第一、皈依佛。如頌雲:“無上本師即佛寶。”佛已經解脫了,而且是最究竟的解脫。佛當時在菩提樹下傳法的時候,並沒有勉強衆生跟隨他。佛說自己已經解脫了,自己可以把解脫的方法教給衆生,想解脫的衆生只要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就能到達彼岸。

  

   除了佛之外,誰也沒有這個能力,哪怕是阿羅漢和菩薩,也只有依佛的教言才能教給我們解脫的方法。羅漢雖然也擺脫了輪回,但是他們只斷除了煩惱障,沒有斷除所知障和習氣障,斷證功德沒有圓滿,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解脫;菩薩雖然也擺脫了輪回,但是他們也沒有斷證圓滿的功德,也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解脫。我們要獲得究竟圓滿的解脫,唯有皈依佛,以佛爲唯一的、究竟的導師。

  

   第二、皈依法。如頌雲:“無上救護即法寶。”佛所教給我們的解脫方法叫佛法。我們要斷除煩惱,擺脫輪回,就要依靠佛法。這是佛走過的解脫之路,若是我們能如理如法地學佛修行,堅持行進在這條道路上,最終我們也能獲得最究竟的解脫。

  

   佛法分爲教法和證法。叁藏十二部一切顯密經典和續部都是教法,戒定慧叁學是證法。我們只有如理如法地學叁藏、修叁學,才能斷除煩惱,才能擺脫輪回,這是解脫唯一的方法。佛講過:“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衆生苦,非移自證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脫。”意思是:佛並不是用水來洗掉衆生的業障,讓衆生叁門清淨;也不是佛用手來拿掉衆生的業障,讓衆生功德圓滿;也不是佛把自己相續中的證量和功德轉移到衆生的相續中,讓衆生解脫成佛——而是佛把解脫的方法教給衆生,如果衆生能夠按照這個方法認真修持,就可以到達解脫的彼岸。這就是我們皈依法,以法爲究竟道路的原因。

  

   第叁、皈依僧。如頌雲:“無上引導即僧寶。”跟定佛並且依照佛的教導已經取得了不退轉果位的僧衆,是真正的僧寶。他們雖然還沒有功德圓滿,但也已經解脫了,已經獲得不退轉的果位,也是非常標准的榜樣。我們若是能跟隨他們一起學修,也一定能成就,所以我們要皈依僧寶,以僧衆爲究竟的道友。

  

   所謂的叁寶,就是“無上本師即佛寶,無上救護即法寶,無上引導即僧寶”。

  

   第四、皈依上師。佛已經圓寂了,佛法廣大奧妙,尤其現在是末法時期,魔化現的邪師特別多,假若沒有具德上師的引導和竅訣,我們就無法領悟佛法的真理。《涅槃經》雲:“阿難莫哀傷,阿難莫哭泣,末時五百世,我現善知識,饒益汝等衆。”邬金蓮花生大士也講過,所有的具德上師都是他的化身。

  

   上師是叁世諸佛之本體,上師身爲僧的本體,語爲妙法的本性,意爲佛的本體,是叁寶的總集;上師身爲上師,語爲本尊,意爲空行,是叁根本的總集;上師身爲化身,語爲報身,意爲法身,是叁身佛的總集;上師是過去諸佛之化身,現在諸佛之補處,未來諸佛之源泉。

  

   在末法時期,具德的上師代表佛,他的教言就是正法,以他爲榜樣,跟著他學修,這是皈依上師。具德的上師是一切加持的來源,是一切成就的根本。修行的成就要靠一心,我們只有一心一意、如理如法地皈依上師,才能得到加持,才能成就。若是我們叁心二意、半信半疑,即使修行再精進,也不會有任何成就,猶如用兩頭尖的針縫衣服,是不可能的。若能一心一意、如理如法地皈依上師,也是皈依叁寶,這是最親最近的叁寶,所以這也是最殊勝的一種皈依叁寶。

  

   二、信心從明理中産生

  

   皈依是開啓一切正法之門的鑰匙。皈依時一定要立下誓言,才能得到戒體;得到戒體了,才能進入佛門。若是沒有信心,即使你皈依了,也得不到皈依的戒體,不能進入佛門,更不能獲得皈依的功德和利益。所以皈依的條件不是有錢、有權、有學問,而是要具足信心。若是沒有信心,即使表面上皈依一百次,領一百本皈依證,也不算真正的皈依,不算進入佛門,不能獲得皈依的功德和利益。當我們學習皈依的功德時,就會知道僅僅是進入了佛門,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有些人說:“我已經皈依了,已經領了幾十本皈依證了,怎麼沒有得到這些功德與利益呢?”因爲你沒有信心,皈依不如法,所以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

  

   前面講過,信心包括清淨信心、欲樂信心和勝解信心。這叁種信心都是在明理以後才産生的。你不懂佛法,不明佛理,怎麼能産生信心呢?不明理的信叫迷信。所以大家不要急于去修那些高深的法,應該先從基礎開始了解佛法,明白佛理。有足夠的聞思才能有修行,沒有聞思的修行是盲修瞎煉,後果不堪設想,猶如一個盲人在懸崖邊上亂跑,很容易掉下深淵而粉身碎骨。

  

   現在很多人都有疑惑:“我念佛、持咒怎麼沒有力量,沒有加持呢?我修行了,做功德了,怎麼沒有得到回報呢?”念佛、持咒、誦經、拜佛、燒香、繞佛、供養、布施等等,按理說這些都是修行,但是如果你沒有聞思的基礎,不明理,沒有信心,你的所作所爲都不如法,就是盲修瞎煉。這樣不僅得不到功德與利益,反而還有一定的罪過。誠如無等塔波仁波切所說:“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惡趣因。”不如法修行,還不如不修,否則會造惡業,很危險!

  

   在解脫的道路上,聞思相當于雙目,修行相當于雙腳。只有雙目和雙腳齊全,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若是我們只聞思而不修行,就不能成就;若是我們只修行卻不聞思,也不能成就。所以我經常強調理論和實修要結合,先把基本的佛理弄明白,再將佛理落實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否則紙上談兵,鹦鹉學舌是沒有用的。現在很多人也知道很多佛理,也能滔滔不絕地講出很多佛理,但都是鹦鹉學舌。你教鹦鹉說什麼,它就會說什麼。你教它“HELLO(你好)”,它也會說“HELLO(你好)”。你給它解釋說:““HELLO”是你好的意思。”它也會說:““HELLO”是你好的意思。”但是它並沒有明白“你好”是什麼意思,這叫鹦鹉學舌。所以你能明白一點佛理,能講一些佛理,這都不算什麼,因爲你所明白的和所講的都是別人的東西。只有真正將這些佛理融入相續,真正有體會和證悟,才是你自己的東西。

  

   比如一個放牧者,他每天都放幾百頭牦牛,但這些牦牛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如果有一天自己有能力買牦牛了,那才是放自己的牦牛。雖然都是放牦牛,但前者是給別人放的,後者是給自己放的。同樣,都是在講佛理,但是講和講不一樣,有些人講的是別人的東西,有些人講的是自己的東西。佛講的是自己的東西,凡夫講的是佛的東西,但是並沒有領悟、證得佛講的這些道理。這就是佛和凡夫的區別。

  

   再比如,有的人在銀行工作,每天要數成千上萬張鈔票,但他數的都是別人的錢,自己沒有一分錢的使用權。他在家裏數的雖然只是幾百塊錢,但那是他自己的錢。同樣都是數錢,但是前者數的是別人的錢,後者數的是自己的錢。

  

   我們最好能把佛講的這些功德與境界變成自己的功德與境界,但前提是先要了解、明白這些佛理。你現在什麼也不明白,因此要先聞思,有足夠的聞思之後再修行才是如法的。

  

   大家不要埋怨佛,不要埋怨上師。有的人說:“佛不是在經中講了,只要念“阿彌陀佛”就能消除一切災難嗎?上師不是說了,只要念誦蓮師心咒就能遣除一切違緣障礙嗎?我念了那麼多佛號和蓮師心咒,可我的災難、違緣、障礙怎麼還沒有消除呢?”那是因爲你所做的都是不如法的。不如法地念佛,實際上是念魔,不是修行,而是造業。

  

   無論是念佛還是念蓮師心咒,都是用心來念的。有戒定慧的攝持,才是念佛,才是修行。若是沒有戒定慧的攝持,怎麼算是念佛、修行呢?你的相續中連皈依的戒體都沒有,雖然你表面上領取了幾十本皈依證,但實際上你沒有立下誓言,沒有得到戒體。皈依是一切戒律的基礎與前提條件,沒有皈依就無法得到戒體。沒有戒,哪來的定?沒有定,哪來的慧?禅定是智慧的基礎,戒律是禅定的基礎。戒就是淨,若是你叁門不清淨,你的心不可能定得下來。現在很多人都沒有受戒,有些人即使受戒了,也是表面上的。“我受居士五戒了,受菩薩戒了。我受大戒了,受圓滿戒了……”這些都是炫耀,都是做給別人看的。你有沒有受戒,有沒有得到戒體,就看你的身口意有沒有清淨。若是你叁門不清淨,就沒有得到戒體,就沒有受戒;沒有受戒,就沒有禅定。若是你心定不下來,智慧從哪裏生起?若是你想破除我執,證悟空性,就要靠一心,一心就是禅定。也有慧中修定的,但這是特殊情況。一般的情況下都是定中生慧,受戒後修禅定,然後生起智慧,斷除我執這個輪回的根。沒有我執,就沒有貪嗔癡等煩惱;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沒有業,輪回就結束了,這叫解脫。結…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內加行 皈依(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