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Imaginary quantity),回非吾人心力之所能想像矣。然自其說出後,舉世科學家方交口頌之,未嘗以其違反常識而鄙爲不足研究也。何獨于此萬法唯識之論,乃以違反常識疑之乎?或曰:物質相吸,地球繞日,乃至愛因斯坦之相對論,皆積精密之實驗與計算,以證明普通見解之矛盾,與夫科技新說之密合,而後乃以學說易常識。今欲以萬法唯識之論代物我對待之常識,有何理由乎?曰:解剖學證明人之見物,不過眼底網膜(Retina)起化學變化,其聞聲不過耳內毛細胞(Hair cell)之震顫。然則我之見性聞性,未越網膜毛細胞一步。縱有與我對待之物,我何嘗能見聞之?不特此也,我固未嘗自見我之網膜毛細胞,何況其與我對待之物所印之遺迹。更何況于能印此遺迹之物。然則物我對待之見解,果有何種根據乎?至于萬法唯識,固佛與地上菩薩得無分別智者之所親證。子自未修觀行,而不信佛說,此何異于不學無術之徒,自未習自然科學,行科學實驗,演科學計算,乃斥物質相吸,地球繞日,物質永存,能力永存,及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爲無稽。子其認爲知言乎?或曰:然則子已得無分別智,證唯識實性否?曰:不佞雖未親證唯識,然閱叁藏十二分教,理由充足,信其決非妄語耳。子信科學,豈曾于科學中種種問題一一自行實驗,自行推算證明乎?抑大多數仍據前人記錄,聞前人說明,認爲理由充足而信之耶?或曰:子之言辯矣。雖然,學以致用爲貴,科學才發達一二百年耳,而其增進人類之愉樂便利,固有實事可征也。反觀佛說,利樂有情,未有實證,無乃徒屬理想乎?曰:所謂苦樂者,以人心之欣厭爲准則乎?抑僅以物質之精神粗豐儉爲准則耶?若謂人生在世,不必問心中之感想如何,而當以黩貨爲唯一之天職。是說也,恐無人肯承認之。然則苦樂固當以人心之欣厭爲准則無疑也。故箪瓢陋巷,有不勝其樂爲焉。而大樓汽車,有難言其苦者焉。且今世物質文明教人以任性縱欲;然世間之物力有限,吾人之所欲無窮,分配勢不能均,而競爭殺戮之禍乃愈烈。今其成績已可睹矣,增進愉樂之效,固如是乎?竊願學問界之先進,對此根本問題一潛心研究,毋徒墨守此不澈底之科學家言,而故步自封也。
王季同居士傳
于淩波
王季同字小徐,近代佛教居士、佛學家,同時也是科學界先進。他原籍安徽省蕪湖,清光緒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出生,一向僑寓蘇州。季同幼年受儒家傳統教育,及長畢業于北京同文館。光緒二十八年,在上海與蔡元培、汪允宗合作,叁個人辦了一份《俄事警聞雜志》。那時是日俄戰爭的前一年,有識之士皆知俄國對中國的野心與威脅,所以蔡元培與小徐等創辦雜志,對國人提出警訊。果然翌年——光緒二十九年日俄宣戰,以中國東北爲戰場。
光緒末年,小徐到歐洲留學,在英國學習電機工程,畢業後到德國西門子電機廠實習。他曾發明了一種“轉動式交流直流變壓器”,並以英文撰寫《電網路計算法》論文,在歐洲的科學雜志上發表,以此而頗負時譽。他于民國初年返國,初任職于“中國科學院”,並曾一度任教于國立北京大學,與胡適之、辜鴻銘等爲同事。後來他自己創辦了一家“大效鐵工廠”,製造柴油引擎及發電機,績效頗著。民國十七年,他進入上海“中國鐵公司”擔任總技師,中國鐵公司是當時紡織業钜子聶雲臺創辦的事業,廠址在上海江灣,規模非常龐大。二十一年“一二八”戰事爆發,工廠爲炮火所毀。
小徐研究科學的經過,見之于民國二十二年,他爲周叔迦所撰寫的《唯識研究》序文,序文中有謂:“我少年時代喜歡研究數學、科學,讀明季利瑪窦、徐光啓,到清季江南製造局的譯本書,周美權先生與我有同好,四十年前我們二人就因爲討論數學結爲友......”文中所說的周美權,是周叔迦的堂兄。至于他由科學家而信仰佛教,見之于民國叁十五年,他爲尢智表所著的《佛教的科學觀》一書的序文:“余自五十余年前始讀歐美數理化工專科譯籍,知此種知識實爲今日立國要務,故汲汲于輸入歐美新文化爲事。又因受自然科學之暗示,認爲一切宗教皆是迷信。直至四十余年前,在南京聞楊仁山居士說法,始知佛法實是真理......”
小徐青年時代,以科學知識爲立國之要務,認爲一切宗教皆是迷信。直到他叁十歲左右,在上海創辦“俄事警聞”那段時間,在南京聽楊仁山居士說佛法,始知佛法實是真理,因而開始信佛。至于他開始研究佛學,則是由歐洲留學回國以後的事。他于佛學研究上涉獵頗廣,對于法相唯識之學、佛家邏輯的因明之學,都下過功夫。中年以後,致力與宗門參究話頭,他家中設有佛堂,佛堂中置有禅榻,日坐一柱杳,從不間斷,因于禅定亦頗有省悟。
他的佛學論文,不僅是理論上的說明,亦半由實證功夫得來。他于坐禅中,領悟到禅宗的參究工夫,與牛頓見到蘋果落地時的心情無異,因而證明古今中外學者,無論于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在理論上或應用上一切的發明,無不從刹那定境中現量發出。但若無禅定工夫,或定力較淺的人,刹那即落于比量。
小徐的佛學著作,最早發表者是《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一書,此書撰寫于民國十七年,初發表于《海潮音》雜志,于民國二十一年出版單行本。這是第一位科學研究者所寫的佛學論文,所以在佛教界引起一陣轟動,獲得熱烈的好評,許多佛教社團紛紛翻印,作爲佛教的宣傳書,直至數十年後,臺灣佛教社團仍不時翻印贈閱。
民國二十一年“一二八”戰爭,他所服務的中國鐵工廠毀于炮火。此時季同已年近花甲,以後他是否再創辦事業或任職他所,不得而知,不過他在佛學研究上益發精進。民國二十二年,北京大學教授周叔伽出版《唯識研究》,他爲是書作序,洋洋萬余言,內容較《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尤爲精辟。在歐美宣揚素食及保護動物的女居士呂碧城,曾致書季同問道。季同的《答呂碧城》,亦洋洋數千言,以科學新義解釋舊說,精辟透徹。民國叁十二年,小徐撰寫《佛法省要》一文。雖說只是一本叁數萬字的小冊子,卻包括了佛法與自然科學及實驗哲學上的諸多問題。他引經據典,由淺入深,用客觀比較的方法,分析東西文化、自然科學、實驗哲學與佛法之間的關系。民國叁十五年,尢智表著《佛教科學觀》、《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二文出單行本,季同各爲作序。
民國叁十七年,小徐在蘇州病逝,享年七十叁歲。後來上海出的《覺訊月刊》上,介紹小徐生平概要,附在《在一個科學研究者研究佛經的報告》序文後面,附語曰:
(覺訊月刊編者按):王季同居士字小徐,蘇州人,前清時留學英國,研究電工,並在德國西門子電機廠實習,曾發明轉動式變壓器,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工作,著有《電網路計算法》(是用英文寫的),在電工上有很大的價值。他對佛學研究的工夫正和他的學一樣精湛,著有《佛法省要》和《佛法與科學的比較研究》等書。一九四八年在蘇州逝世。這篇序文是編者根據原序節譯的。
《佛法與科學之比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