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蜜多經白話述義▪P4

  ..續本文上一頁的了。

  這四小分,總說成佛必得先顯法身以爲根本。法身雖是無相,但言說、智相、福德,統統是法身,即山河大地、無量世界,一切處,也不離我的法身。如黃花翠竹,無非是真如般若。我的性,包羅萬有,無不一一入我性海。所以名法性身,又名佛性。孟子所謂萬物皆備于我,凡我心所可擬到之處,無一處不是法到之處,故又名法界。因此成佛是意境成佛。成了佛,看出來,不但個個人是佛,胎卵濕化四生盡是佛,連一切器物,甚至山林河嶽也是佛,入于化境,渾成一體的了。這個道理,只有到了那境界,才感覺到,不是神話,完全要冷暖自知,所以沒法可說的。

  叁千大千世界,是說共有十億個世界,但也不過無量世界中一粒沙罷了。我們所居的地球,只通四分之一,所以稱一四天下南瞻部洲,只南面一部分,其余東西北叁洲,還不曾通,通了,合起來,成一個地球,算一粒芝麻。要一千粒芝麻,成一燒餅,爲一個小千世界。再合一千個燒餅爲一羅,合起來,共有一百萬個世界,爲一個中千世界。再合一個羅,共計有十萬萬世界,爲一個大千世界。因爲有叁個千,所以合稱叁千大千世界,只算一個佛土,是由一個佛所度化的。你看這個偉大,還了得麼。所以稱世界無盡,這不是神話。我們已公認空中的星,是一個個地球,苦于不能通。但可眼見的,尚且數不清。就是小到我們身居的世界,尚且走不到;可到的,尚且走不完,看不盡,那我人的世智,真是有限、藐小到極點了。然而我的佛性,不但包羅這一個叁千世界,連無盡的世界,也包羅在內。因此人人有成佛的資格,不可自暴自棄的了。以上五大段,是專說證到法身、見到本空後,方有無住的力量。有此力量,才可以無四相,而內外衆生斯得度盡成佛。可算是上卷金剛經,到此一個結束。下面是開說如何做到證法身、破四相的辦法,共分九段:

  第一段辦法,由“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至“于法實無所得”。這一段的總意,是說人不可有驕傲自大的心。此心全從我相而來,倘自己以爲我成四果,便著四相了。中間菩薩不必說,就是我如來,在燃燈佛所,也無法可得,不能自以爲勝的。佛所以先引須菩提自身成就四果來比,說如初果須陀洹,他成了須陀洹,可自以爲我得了果麼?須菩提說:不也。因爲須陀洹,名爲入于聖流,但屬性空,根本無能入,亦無所入,六根不著六塵,才是初果意境。佛又說,那末二果斯陀含,他成了二果,可自以爲有所得麼?須菩提說:不也。斯陀含名爲一往來,雖再來一生,以後不複再來六道受生。但此一往一來,終是性空不實,倘有此念,便立我人四相,就不成其果位了。佛又說,那叁果呢?須菩提說:不也。阿那含也不能作此念的,因爲他雖不再來此世受生,但也無不來的相,心中一著不來,便又不是了。于是佛又點到須菩提自身說,如阿羅漢成了道,可自以爲有道可得麼?須菩提:不也。不要說無法可得,無道可成,連阿羅漢這個名,也不可得呀!若阿羅漢一有此念,便著了人我四相。第一,我能成阿羅漢,是我相。第二,我所成的是阿羅漢道,是人相。第叁,中間有種種成道的行相,是衆生相。第四,這個法見觀念,堅固執持,如壽命的不舍,是壽者相。還算成道麼?所以佛雖許可我無诤功夫,已證到叁昧,稱爲第一能離欲的阿羅漢。但我始終不作此念,以爲我是離欲阿羅漢了。世尊,我如果作了此念,那你世尊就不說我須菩提,是個清淨無诤的行者了。正因我無此心行,所以名我須菩提是有清淨無诤的道行的。佛于是又說,于意雲何,如我呢,從前在燃燈佛時,有法可得麼?須菩提說:不也。世尊如來雖得了法,實亦無所得,以本來諸法性空,以得此無所得,才是得呢。這一段,是說成了四果,不算一回事,連成佛,也不算一回事,中間菩薩不說了,那末世間還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呢?世人顛倒煩惱,就無一件事不當真,連空言虛論,一點也不放松,所以有诤成了習慣。人事紛纭,相爭不已,失去了社會上平等共處、相安互利的原則,無非一苦引衆苦,一盲引衆盲,造成個苦海世界。因此量小福薄的人,稍有一點勝人處,便驕態滿面,不知越多诤,越是醜態百出。你如得了天耳通,普世間幾萬萬的音聲來入耳鼓,無非演唱叁個字,個個人說“我不錯”。你想偌大一個社會,竟分成一個個人的單位了,人人成了敵對,是何等苦惱呢?

  叁昧是正受,正受即是不受。世上一切一切,不是不見,不是不知,但決定知道是性空不實,不必作真,也暫勿當假,便是受而不受,此是正受,名爲叁昧。人人到了無诤時,自然心空自在,無苦也無樂,一切不受便是極樂世界。

  第二段辦法,從“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至“而此福德勝前福德”。這一段是說莊嚴佛土的法子。佛說菩薩成就種種功德,使佛道重光,衆生得度,是爲莊嚴佛土麼?須菩提說,不也。爲什麼呢?所謂莊嚴者,論事相若實有,論本體是性空,亦不過一名而已。大衆須知,佛土有二,莊嚴也有二。一是有相的,如七寶池、八功德水,種種妙相,以及此世的廟貌千秋,香花莊嚴等是。二是無相的,如自性本是佛土,此是實相,是無相相。心能清淨無染,不住一切法,不離一切法,證到法性廣大無邊,圓明自在,才是真正佛土莊嚴,但亦不可執取以爲勝。于是佛又接口雲,是故須菩提,諸大菩薩,應如是起心,不要取著塵境,是清淨心。心是要有的,倘死執沒有,便落斷滅了,只是心無所住罷了。生心兩個字,不要誤會了,以爲有心可生,那是背了不生的意義,是不可以的,佛說的是無住心。佛又說譬如有人,他的身相,大如修羅王的身,如須彌山那樣大,可算是大身麼?須菩提說:大是大的,正因爲是有形相的,所以名大。但佛不是這個意思,佛是說非有相之身,必是清淨法身,才可名大身呢。所以人人可顯大身,只是心有住著,被無明所蓋覆,不能莊嚴耳,顯發大身,即同諸佛,福德不可比量。所以佛又說,你看恒河中所有的沙,一粒一粒數起來,要一粒沙再成一條恒河,你想這許多的恒河裏的沙,是多不多呢?須菩提說:多極了,照許多恒河,尚算不清,何況是沙呢?佛說:我實告你,若有善男女把許多恒河沙數,再一粒沙,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得福多不多呢?須菩提說:甚多甚多。佛于是鄭重地再告須菩提說:這還不算是勝事。如果善男女能把這個經義,親去受持,或是替人開說,不必多,就是一行四句偈,他那福德,已勝過許多七寶布施了。

  總說有相的是生滅的,雖多不實,亦非究竟的。在上卷裏較量功德,說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是第一次,此是許多恒河裏的沙數的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更是無量數了,是第二次。經中共有四次較量功德,其余不過帶便說說罷了。

  第叁段辦法,由“複次”至“如來無所說”。這一段的意思,是說要尊重正教,上面表這經義,是一切佛所自生,就是一行四句偈,表此無上法王,功德不可比擬,應可受人天供養。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所以不同外道典籍的散亂諸論。佛說:隨說是經的精義,不拘何人何地何時何文,就說一行四句偈,在此時此地,如佛現在,俨然是塔廟。凡是法界衆生,上自天道,下至地獄,都應個個發心恭敬供養,供是使現在功德滿足,養是使未來功德光大。一行偈已是如此,何況有人把這經義完全能夠受持讀誦呢?當知道,這個人,已可成就法報化叁身矣。說法身是最上,說報身是第一,說化身是希有,叁身圓滿即是佛。你看這個經典,有多麼的貴重呢?所以經典所在的地方,即爲有佛,大皆當尊重,自己算是弟子。不但對經,即對受持讀誦的人,也應當尊重爲善知識,自己如弟子。因爲人能宏道,人在道在,個個人有佛性,個個人可通般若,即個個人,乃至胎卵濕化,無一不是佛,一是平等。在我看來,個個當彼此互相尊重,互敬如佛。可知般若眼光之廣大,佛法普利的妙用了。那時須菩提又起來問佛,這個經典,應定爲什麼名字?我等如何奉持呢?佛說:這個經可名爲金剛般若波羅密。金剛是表體,般若是言用,依之而可超登彼岸。但又恐人執取了法,所以又說,不過是個名字,汝當奉持,不是真有實法可取,佛說般若波羅密,是不得已而隨緣應付,爲未曾證到的人所說,論到諸法空相,即非般若波羅密,不過是名般若波羅密而已。但又恐須菩提執取佛有所說法,遂又反問曰:你以爲如來有所說法麼?須菩提說:世尊,如來雖說,而實無所說。我人當知般若功用,是掃蕩一切法,即掃蕩一切心,掃至無可再掃,證到無心可心時,那寂滅的金剛性體自見。不但此經如是,經經都是這個法,佛佛同是一個道,無非是爲衆生。佛和佛,便毋庸說了。

  

  

《金剛般若蜜多經白話述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養生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