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帶來快樂;而現在是于欲塵多觀過患,內心要多去看到五妙欲是有過失、是不好。認識它是有過失、不好的心,當然就能夠把認爲它是好的、可以帶來快樂的心去除掉,因爲此二者執取的方式相反之故。但是,如果僅僅只是了解欲界是不好的,初靜慮是好的,或想想此理,就能夠把欲界的煩惱消除嗎?當然不是,故下文談到。
「此雖無倒了解諸欲過失及初靜慮功德,而有堅固了相定解,若先未得正奢摩他,隨久觀修此二德失,然終不能斷除煩惱。」就算已經很正確、明白的了解欲界的貪欲是完全不好的,即初靜慮天多麼好、多麼寂靜,應該去那裏,就算有這種渴求之心,假設沒有先得到安止,我只是再叁想欲界不好,要離開它,初靜慮非常好,無論我如何想,也不會達成,因爲沒有得到安止。
在沒有得到安止的情況之下,我們會胡思亂想、妄念很多,內心的力量是完全分散的,所以,內心的力量不夠。因此,要禅修欲界是不好的,初靜慮是好的,就要先得到安止,因爲得到安止之時,內心的威力全部集中,運用此內心再去觀修,威力就非常強大,以此方式去觀修就能斷掉欲界的貪念之心,所以,要先得到一個安止。
「又雖已得正奢摩他,若無明了觀察,隨修幾久,亦定不能斷除煩惱。」已經得到奢摩他之後,還要常常觀修個別的性相(欲界多麼糟糕、不好,上界多麼好、多麼有功德),再叁觀修二邊的行相,如果這個不做,當然就不能斷除煩惱。「故須雙修止觀方能斷除,此一切伏斷煩惱共同建立(共同的模式)。」所以,此方式是斷除煩惱共同的模式、理論。
得到安止以後,要進一步修了相作意,此時開始准備要把煩惱滅掉,了相作意及勝解作意是拔除的對治方式,從遠離作意開始一直到加行究竟作意是能夠斷除的對治方式,以這種方式逐漸把煩惱滅掉,這是斷煩惱的共同建立,亦即一切的模式都以此方式來進行。共同的模式,是指走粗靜相道的方式,從了相作意開始,觀修的方式都是從粗糙及寂靜的行相來觀察分析,勝解作意、遠離作意等的觀修方式都是一模一樣。
以下就六種作意一項一項個別說明,「如是別思上下諸地功德過失善了其相,時爲聞成,時爲思成,故此作意聞思間雜。」在了相作意時(別思上下諸功德過失),還不能運用修所成慧,因爲修所成慧是在勝觀得到時産生,而了相作意所用的觀察慧是聞所成慧及思所成慧,所以,在別思上下諸功德過失之前要先得到安止,並配合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間雜而修,此爲第一個了相作意。
「由如是修超過聞思,唯有修相一向勝解粗靜之義,是名勝解作意。」此時所配合的是修所成慧(修相),一向勝解粗靜相道的觀修,此時是勝解作意,即得到勝觀。但世間道路所談的勝觀是真正的勝觀嗎?宗大師爲斷此诤論,分別引用叁段經文來說明:「(一)《聲聞地》雲「于所緣相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二)第六作意時亦雲「修奢摩他毗缽舍那。」(叁)初作意時說緣義等六事,此于余處毗缽舍那中亦多宣說。是故此等雖非修習無我正見,然是毗缽舍那亦不相違。」修世間道路所用的勝觀,當然不是觀修無我的勝觀,但不能說不是勝觀,引用《聲聞地》說明它仍應是勝觀。
「故此諸作意之時,是由雙修止觀而斷煩惱,修習之理,謂若分辨粗靜之義數數觀察,即是修習毗缽舍那。觀察之後于粗靜義一趣安住,即是修習正奢摩他。」在了相作意之時是隨順的觀,勝解作意時是正式的觀,故是由雙修止觀斷除煩惱,到了遠離作意,就是正式的止觀雙運,就能夠逐漸的滅除煩惱,觀修的方式如何進行呢?要分辨粗靜之義,下方世界是粗糙,上方世界是寂靜,由此數數觀察(再叁思惟),粗糙的各種原因及寂靜的各種原因,此觀修方式即是修勝觀,之後,列舉出很多下方世界粗糙的原因,經由再叁思惟之後得到一個成效,就是非常堅決確定,下方世界果然粗糙、不好;然後一心專一安住在所得到的結論上,此即是觀修安止。
上方世界寂靜的功德是好的,是我要追求的目標,再叁思惟其原因,待原因思惟清楚明白,內心非常堅決確定,然後一心專注在此堅決確定的意義上,此即是安止,一般的止觀雙運的禅修方式都是如此。譬如,空性的止觀雙修方式,內心緣取空性,將一切萬法無谛實成立的原因再叁思惟,即是修勝觀。然後,非常的堅決確定,萬法純粹是谛實不成立,對此意義一心專注安放其上,即是止,這就是止觀雙運結合一起的觀修方式。
「如是所修初二作意(了相及勝解作意)是爲厭壞對治。如是輾轉修習止觀,由修習故,若時生起欲界上品煩惱對治,是名遠離作意。」在遠離作意時就能消滅掉欲界上品的叁種煩惱,因爲有叁種上品的煩惱所以有叁個無間道,斷掉現前的部份有叁個解脫道。
「又由間雜熏修止觀,若能伏斷中品煩惱,是名攝樂作意。」中品的煩惱有叁種,到了攝樂作意又能夠去滅掉它,因此又有叁個無間道、叁個解脫道。
觀察作意,並沒有特別斷除什麼煩惱,因爲上品的叁種煩惱及中品的叁種煩惱都已經滅除了,因此,會産生一個疑問,我是不是把所有煩惱全部滅掉了?大概我已經沒有煩惱了。所以,爲了去除此疑問之故,其次,因爲想著已經滅掉一切煩惱,難免會産生傲慢之心,也爲了去除傲慢之心的緣故,因此,就有進行測驗的觀察,即觀察作意。
「次若觀見能障善行欲界煩惱,住定出定皆不現行,不應粗尋便謂我今已斷煩惱。當更審察(仔細分析觀察),爲我實于諸欲尚未離欲而不行耶,抑由離欲而不行耶,作是念已,爲醒覺故,隨于一種可愛境界攀緣思惟,若見貪欲仍可生起,爲斷彼故喜樂修習,是名爲觀察作意,由此能舍未斷謂斷諸增上慢。次更如前于粗靜義別別觀察,于觀察後安住一趣,由善熏修此二事(止觀)故,若時生起欲界下品煩惱對治,是名加行究竟作意。」
到加行究竟作意把欲界下品的煩惱斷掉,欲界下品的煩惱也分成叁種,所以有叁種無間道形成對治的力量,但是解脫道只有二種,因爲第叁個解脫道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此部份不一樣。前面斷除上品煩惱時是遠離作意,中品煩惱時是攝樂作意,都各有叁個無間道,叁個解脫道,到了觀察作意就沒有特別要斷除的。加行究竟作意有叁個無間道,去對付下品的叁個煩惱,但只有二個解脫道,因爲把下下品的煩惱滅掉的解脫道就變成第七個加行究竟果作意。「第叁、第四、第六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是能伏斷煩惱的對治。」
「如是若斷軟品煩惱(斷掉現前細分煩惱),即是摧壞一切欲界煩惱現行,暫無少分而能現起,然非畢竟永害種子(不是連根徹底斷掉),由此能離無所有處以下諸欲(用此世間的道路,粗靜相道的觀修方式,能斷除無所有處以下欲界的現行煩惱),然尚不能滅除有頂(天)現行煩惱(因爲有頂天之上已經沒有其它世界,所以就不可以用粗靜相道的觀修方式),何況能得永度生死?(有頂天煩惱都不能滅掉,要脫離生死輪回,就更不可能。)」
「然依靜慮亦能獲得五種神通,」可是透過安止好好的觀修,就算沒有脫離輪回,還是可以得到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是得不到第六種神通,因爲得到第六種神通就是阿羅漢(脫離輪回者),「恐繁不錄,如《聲聞地》,極廣宣說,應當了知。」內容很多就不再說明,在《聲聞地》有詳細說明,看一看就會了解。
「現在無修此等根本靜慮之理,故亦無有錯誤引導,」現在在外道的情況來看,就算得到初靜慮、二靜慮者,然後妥善的去講解初靜慮、二靜慮如何觀修,這種情況根本就沒有。譬如,內道弟子去學外道,能夠敎其如何修初靜慮、二靜慮,並且自己也得此果位的引導者(外道老師)根本就沒有,所以也不會産生錯誤的引導。現在看外面有些人說他得到初靜慮、二靜慮,這些都不算的,都還沒有達到標准呢!「然于此等若真了解,則于余定亦斷歧途最爲利益。」可是就算沒有真正得到初靜慮、二靜慮這些果位者的詳細解釋,但是經文大論都有開示過,故若從經文作解釋說明,則對于斷除走入岔路的危險很有幫助。
前面講這麼多複雜的世間道修行方式,可是最後還是要得到勝觀,特別是無我勝觀才能脫離輪回,所以出世間的道路非常重要。「如是四種靜慮(色界)、四無色定(無色界)及五種神通與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脫離生死,反于生死而爲系縛,故于奢摩他不應喜足,更當尋求真無我見毗缽舍那(要學習出世間的勝觀)。」
「縱未廣知修初靜慮等根本定法,然于前說修奢摩他,或名作意法定當了知。就算不知道初靜慮、二靜慮如何禅修沒有關系,比較重要的是要了解安止如何得到,這個一定要學習。後引諸多根據,「此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等所說九種住心,《中觀》《修次》之所建立,如前已引。又《莊嚴經論》及無著菩薩,于《菩薩地》《大乘對法》《攝抉擇分》解彼意趣。又《攝抉擇分》于止觀二法,指《聲聞地》,故《聲聞地》解釋最廣。又此諸義,《中觀》《修次論》及《慧度教授論》亦曾宣說。又《辨中邊論》說,由八斷行斷五過理,修奢摩他法,今善觀彼等諸心要義,略示一二全無杜撰。」引經說明安止的觀修非常重要,一定要了解。
沒有把安止觀修的內容好好了解,會有何毛病呢?「現在修靜慮者,且無此等之名。又有一類先學論時,雖知其名,然未善其義,後修行時,見無所須棄而修余。又有衆多略得止品所攝正定,便謂已得空叁摩地,或得內外所共第九住心定,便謂已得無上瑜伽具衆德相圓滿次第,及謂已得根本後得合雜無間無分別智。皆是未能善解之相。」
這些都是沒有妥善了解安止所形成的毛病。如果把安止成就的方式好好的了解,就不會被他人用很美妙的名稱騙得一楞一楞的。有些人會教導打坐、參禅、無相的禅修、無緣取、空性的意義、空性的禅修,很多很好聽的名稱,結果被騙得暈頭轉向,産生錯亂。把安止的禅修誤解成得空性的勝觀,實際上修安止時,有時會達到分別妄念全部都沒有出現,但是內心沒有分別跟空性是完全不一樣,可是把它混雜在一起,然後用美妙的名稱,把大家騙得一楞一楞。假設把安止禅修的方式好好的了解,就不會暈頭轉向了。
「若于上說(安止的禅修)善得定解,則不因其假說修無所緣、無相了義、美妙名稱而生誤解。若能實知此定之義(能夠妥善的了解安止的意義),便能了知歧非歧途(正確或錯誤的道路),故于此諸定量教說修叁摩地次第,應當善巧。」因此對于大論所談叁摩地的禅修方式,一定要好好的專心學習。
後面有九個頌文,是宗大師根據大論典,解釋安止禅修的方式完畢後,內心非常高興喜悅寫下的詞句,最後二句是回向發願文,「慈尊無著論所說修止法.」安止是根據廣大行來講,而廣大行是根據慈氏彌勒、無著的論典來講述說明安止如何成就。講說完畢之後,回向發願希望佛陀的教法能長久安住。
此偈頌有很多內涵,我在香港有講,你們可以聽。
奢摩他圓滿。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70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