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70》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9-06-19
前面谈到依于安止(奢摩他),奢摩他是印度话音译,等持的音译是三摩地,义译的话是等持。第二项,依奢摩他离欲之理,如果得到安止以后,要走入世间道路,首先,当然是由欲界提升到初禅,如果了解欲界到初禅的道理,那从初静虑到二静虑、二静虑进步到第三静虑、第三静虑进步到第四静虑,就容易了解了。所以现在只要把欲界到初静虑这部份详细说明,其他者自然就容易了解了,此即是为何要进行这个大纲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因为我们是欲界的补特伽罗,当然主要的就是消除欲界的烦恼,所以,如果把欲界的烦恼去除的话,就已经可以了,就直接可以修出世间的道路,因此就要说明由欲界如何进步到初禅,下文就谈此大纲即第二项:「依于奢摩他(安止)离欲之理」,离开对于欲界所起的贪心,其道理方式如何来进行?「欲」是指欲界,贪心是欲界的烦恼,靠着奢摩他对于欲界贪心等等的烦恼怎么离开呢?方式是什么呢?
第二依奢摩他离开对于欲界贪心的道理何在呢?「唯修前说,具足明显无分别等众多殊胜正奢摩他(安止),全不修习二种胜观。」「唯修前说」是指前面所谈到的具足明显、无分别等等很多殊胜特色的安止,此意是指,此处所谈的安止并非他宗(对方)所说的安止,因为他宗所谈的安止也太容易了,自宗所谈的安止是非常纯粹、境界是很高级的。因此要说明纯粹高级的特色是具足明显、无分别等等,即自宗所谈的安止要非常明显、明晰,去缘取对境能够非常明晰、灵敏。就沉而言,粗分、细分的毛病都没有沾染到,所以非常灵敏,能够很清楚的抓住对境。掉举的毛病也没有,所以没有分别妄念。不仅这些特色,又有身心轻安之乐相伴随。已经得到此具有众多殊胜特色的安止,得此安止应当是运用此来修更进一步的道路世间道或出世间道,假设不修的话是不可以的。故言唯修前面的安止,全不修习二种胜观(世间的胜观、出世间的胜观),意指前面谈到的安止非常好,但是得到以后就不修后面的二种胜观,这不行的。
二种胜观(请看389页倒数第四行),「故当更修毗钵舍那,此复有二,一能暂伏烦恼现行,趣世间道毗钵舍那。二能永断烦恼种子,趣出世道毗钵舍那。」此处明白讲到世间道胜观与出世间道胜观,至于意义(请看390页第六行),其中世间毗钵舍那修粗静相…。其出世间毗钵舍那…。此中解释二种胜观个别的意思。
(请看394页倒数第二行)假设得到具足很多特色的安止,若全不修二种胜观(世间及出世间的胜观),会如何呢?「且不能降伏欲界所有现行烦恼,况能永断烦恼种子及所知障?」首先,暂时消灭欲界现行的烦恼都做不到,因为暂时消灭欲界现行的烦恼也要靠世间的胜观,所以观修毗钵舍那是非常有必要。假设没有胜观不要说永断烦恼种子,消灭所知障更做不到,即使连欲界的烦恼现前出现的部份暂时消灭都做不到。譬如,离开欲界得到初静虑心的时候,就是把欲界烦恼现前的部份暂时先灭掉,也就是得到初静虑的果位。得此果位也是要靠胜观,所以安止得到之后,不能说我有安止就足够了,后面都不用再学了,不可以,还要进一步修胜观。
因此,如果仅仅得到安止,要暂时消灭欲界烦恼现前出现的部份都还做不到呢!意即消灭它要靠胜观,所以得到安止之后,要进一步修胜观。如此解释会发生一个问题,「故欲离欲界欲得初静虑者,应依此止而修胜观。」前面谈到安止及胜观的功德利益时(336页),此中分六,一修习止观之胜利(好处功德利益),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三止观(本质)自性,四(理须双修)止观二者都要修才合道理,五次第决定,六各别学法(各别学习方式)。
第一项,止观的功德利益引了《解深密经》二段经文,在第二段的经文谈到功德利益,就是安止能够把烦恼现前的部份消灭,观是把烦恼种子的部份消灭,(337页第六行)《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前者为观所断,后者为止所断。前者指种子,后者指烦恼现前出现的部份。《解深密经》的经文一模一样,「众生为相(烦恼现行)缚,及为粗重(种子)缚,要勤修止观」,表示止是断掉前面相缚,观能断掉粗重所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是在止观的利益就讲到止可断现行的部份,观可断种子的部份。此处又谈到修止不修观没有用,因为连烦恼现前的部分都不能灭掉,即使灭掉(烦恼现前)的部份都还要靠观,如此不是前后矛盾吗?因此,这里要断诤论。故问,「前说修奢摩他(指前面功德利益所说),能伏烦恼现行岂不相违?」
回答此问题前,我们先解释说明其意。胜观分成二种,世间道路的胜观及出世间道路的胜观,但是,世间胜观其实不能算是正式的胜观(毗钵舍那),其实只能算入安止的部份,在许多大论里都是如此的主张,为什么把它列入安止呢?因为了解的能力还没有那么高级、深入,还没有认识到对境万法的实相。在世间胜观的部份,其实都还是晕头转向。譬如观察下方的世界比较粗糙,上方的世界比较好、比较寂静,不是又一头栽入上面的世界,所以,这个分析并没有彻底究竟了解对境,因此,不能算是正式的胜观,只能列入安止,很多大论是这种想法,因此《解深密经》也是这样的想法。
《解深密经》谈到止能够灭除烦恼现行的部份,观能够连根灭除种子的部份,这样的解释刚刚好一样。看看至尊仁波切的解释,「答:无有过失,」(394页最后一行)。前面跟后面的说法并没有相违背,因为前面《解深密经》引文的说法,「前依世间的毗钵舍那,悉皆摄为奢摩他而说,」(把世间的胜观列入安止)。现在这里谈到的,是依二种毗钵舍那,依世间的胜观及出世间的胜观来说明,即此处所讲的胜观是指这二种胜观。此二种类型的胜观前面都须先得到安止,是以这种情况来解释。可是前面《解深密经》引文,许多大论的说法,却把世间的胜观直接列入安止的部份,以此方式来做解释的,因此,二边比较起来并无违背。
把烦恼灭除要依靠二种胜观,即依于世间胜观的道路及依于出世间的胜观将之灭除的二种情况。因此,在此加以解释,故言「此依二种毗钵舍那前行初禅近分所摄奢摩他说。」此处是把二种胜观分开,此二种胜观前面还有一个安止。
「能引离欲毗钵舍那略有二种,谓由谛行相及由粗静相离欲之理,此说由其后道离欲。」要把欲界贪心灭掉的胜观二种都可以,一种是出世间的胜观,由真谛的行相,一种是世间的胜观–由粗静行相离开对于欲界的贪心,此处所说的方式是由世间的道路来离开对于欲界的贪念之心。
「修此之身,」是指能够把此道路做为实修的修行者,「谓未少得无我正见诸外道众,及正法中具足无我见者二所共修。」第一种是根本就没有得到无我见地,这是外道。第二种是学习佛法的人即使学习无我见地,但觉此法太高深离我太遥远了,要证悟也实在太困难,所以,也没办法去运用,在此时要运用它去对付烦恼,恐怕用世间的道路还比较方便、比较有必要,在此情况下显然就要学习世间的道路。此是说明修世间道路的行者有此二种类型。
之后,依于此道路如何把烦恼现行的部份灭掉,引「如《声闻地》云?『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为七,谓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此即表示出世间的道路(无我见地)太困难,不是可以马上运用、证悟,所以要先修世间的道路,世间的道路如何修呢?要透过七种作意的禅修,就可以把欲界的烦恼现前出现的部份灭掉。(加行究竟果作意之前的六项,每一项都要加「作意」一词)
前面的六种作意当作能成立的因,最后一项当成所要成就的果,从字面上的意义就很容易明白,加行究竟果作意,字面上已直接阐述果了。「最后作意是证离欲(离开欲界贪欲之心)根本定(初静虑的正行)时所有作意,即所修果,前六作意是能修因。」
如此就产生一个问题,在六种作意的段落逐渐逐渐去对付烦恼,到第七个果作意之时,把烦恼消除掉,可是又没有观修无我,是世间的道路,那是观修什么把烦恼逐渐的灭除呢?
「若此非由修无我义而断烦恼,为抉择修习何义而断烦恼耶?」,这个问题主要是要认定要断除的烦恼是什么?意即表示对方还没有认明清楚所要断除的烦恼是什么?因为要断除烦恼就要先界定、认明清楚所要断除的烦恼是什么。譬如,若要断除的烦恼是我执,那要运用的对治法当然是观修无我。现在要先明白了解所要断除的烦恼到底是什么?「为抉择修习何义而断烦恼耶?」此问题就要先界定清楚,所要断除的烦恼是什么,要先明白清楚。
「虽由此道亦伏欲界余惑现行,然唯说名离欲界欲。故主要者,谓由修习欲贪对治而断烦恼,其欲贪者此为贪欲五种欲尘,」也就是要先灭除对五妙欲色声香味触的贪心,那要怎么灭除呢?「故能对治,是于欲尘多观过患。」好好观修五妙欲的过患就能灭除五妙欲的贪心。因此,主要要断除的是对于五妙欲的贪念,以及陪伴一起粗分的掉举、粗分的沉。依奢摩他离欲之理,由词句上可以了解离开欲界贪欲之理,主要要断除的是五妙欲的贪心,当然附带的其它的一些烦恼也会去除。至于我执根本就不可能断掉,我执连一点点都不可能摇动。了解所要断除的是五妙欲的贪心,那当然知道不用观修无我见地,也可以做到。
界定清楚所要断除的,能对治者,是于欲尘多观过患,「违贪欲相而善修习,」世俗人把五妙欲看成非常好,可以带来快乐;而修世间道要观修五妙欲之过患,执取的方式不一样。「由此能于欲界离欲,」世俗人把五妙欲看成是好的,可…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7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