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70》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9-06-19
前面談到依于安止(奢摩他),奢摩他是印度話音譯,等持的音譯是叁摩地,義譯的話是等持。第二項,依奢摩他離欲之理,如果得到安止以後,要走入世間道路,首先,當然是由欲界提升到初禅,如果了解欲界到初禅的道理,那從初靜慮到二靜慮、二靜慮進步到第叁靜慮、第叁靜慮進步到第四靜慮,就容易了解了。所以現在只要把欲界到初靜慮這部份詳細說明,其他者自然就容易了解了,此即是爲何要進行這個大綱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因爲我們是欲界的補特伽羅,當然主要的就是消除欲界的煩惱,所以,如果把欲界的煩惱去除的話,就已經可以了,就直接可以修出世間的道路,因此就要說明由欲界如何進步到初禅,下文就談此大綱即第二項:「依于奢摩他(安止)離欲之理」,離開對于欲界所起的貪心,其道理方式如何來進行?「欲」是指欲界,貪心是欲界的煩惱,靠著奢摩他對于欲界貪心等等的煩惱怎麼離開呢?方式是什麼呢?
第二依奢摩他離開對于欲界貪心的道理何在呢?「唯修前說,具足明顯無分別等衆多殊勝正奢摩他(安止),全不修習二種勝觀。」「唯修前說」是指前面所談到的具足明顯、無分別等等很多殊勝特色的安止,此意是指,此處所談的安止並非他宗(對方)所說的安止,因爲他宗所談的安止也太容易了,自宗所談的安止是非常純粹、境界是很高級的。因此要說明純粹高級的特色是具足明顯、無分別等等,即自宗所談的安止要非常明顯、明晰,去緣取對境能夠非常明晰、靈敏。就沈而言,粗分、細分的毛病都沒有沾染到,所以非常靈敏,能夠很清楚的抓住對境。掉舉的毛病也沒有,所以沒有分別妄念。不僅這些特色,又有身心輕安之樂相伴隨。已經得到此具有衆多殊勝特色的安止,得此安止應當是運用此來修更進一步的道路世間道或出世間道,假設不修的話是不可以的。故言唯修前面的安止,全不修習二種勝觀(世間的勝觀、出世間的勝觀),意指前面談到的安止非常好,但是得到以後就不修後面的二種勝觀,這不行的。
二種勝觀(請看389頁倒數第四行),「故當更修毗缽舍那,此複有二,一能暫伏煩惱現行,趣世間道毗缽舍那。二能永斷煩惱種子,趣出世道毗缽舍那。」此處明白講到世間道勝觀與出世間道勝觀,至于意義(請看390頁第六行),其中世間毗缽舍那修粗靜相…。其出世間毗缽舍那…。此中解釋二種勝觀個別的意思。
(請看394頁倒數第二行)假設得到具足很多特色的安止,若全不修二種勝觀(世間及出世間的勝觀),會如何呢?「且不能降伏欲界所有現行煩惱,況能永斷煩惱種子及所知障?」首先,暫時消滅欲界現行的煩惱都做不到,因爲暫時消滅欲界現行的煩惱也要靠世間的勝觀,所以觀修毗缽舍那是非常有必要。假設沒有勝觀不要說永斷煩惱種子,消滅所知障更做不到,即使連欲界的煩惱現前出現的部份暫時消滅都做不到。譬如,離開欲界得到初靜慮心的時候,就是把欲界煩惱現前的部份暫時先滅掉,也就是得到初靜慮的果位。得此果位也是要靠勝觀,所以安止得到之後,不能說我有安止就足夠了,後面都不用再學了,不可以,還要進一步修勝觀。
因此,如果僅僅得到安止,要暫時消滅欲界煩惱現前出現的部份都還做不到呢!意即消滅它要靠勝觀,所以得到安止之後,要進一步修勝觀。如此解釋會發生一個問題,「故欲離欲界欲得初靜慮者,應依此止而修勝觀。」前面談到安止及勝觀的功德利益時(336頁),此中分六,一修習止觀之勝利(好處功德利益),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叁止觀(本質)自性,四(理須雙修)止觀二者都要修才合道理,五次第決定,六各別學法(各別學習方式)。
第一項,止觀的功德利益引了《解深密經》二段經文,在第二段的經文談到功德利益,就是安止能夠把煩惱現前的部份消滅,觀是把煩惱種子的部份消滅,(337頁第六行)《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前者爲觀所斷,後者爲止所斷。前者指種子,後者指煩惱現前出現的部份。《解深密經》的經文一模一樣,「衆生爲相(煩惱現行)縛,及爲粗重(種子)縛,要勤修止觀」,表示止是斷掉前面相縛,觀能斷掉粗重所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不是在止觀的利益就講到止可斷現行的部份,觀可斷種子的部份。此處又談到修止不修觀沒有用,因爲連煩惱現前的部分都不能滅掉,即使滅掉(煩惱現前)的部份都還要靠觀,如此不是前後矛盾嗎?因此,這裏要斷诤論。故問,「前說修奢摩他(指前面功德利益所說),能伏煩惱現行豈不相違?」
回答此問題前,我們先解釋說明其意。勝觀分成二種,世間道路的勝觀及出世間道路的勝觀,但是,世間勝觀其實不能算是正式的勝觀(毗缽舍那),其實只能算入安止的部份,在許多大論裏都是如此的主張,爲什麼把它列入安止呢?因爲了解的能力還沒有那麼高級、深入,還沒有認識到對境萬法的實相。在世間勝觀的部份,其實都還是暈頭轉向。譬如觀察下方的世界比較粗糙,上方的世界比較好、比較寂靜,不是又一頭栽入上面的世界,所以,這個分析並沒有徹底究竟了解對境,因此,不能算是正式的勝觀,只能列入安止,很多大論是這種想法,因此《解深密經》也是這樣的想法。
《解深密經》談到止能夠滅除煩惱現行的部份,觀能夠連根滅除種子的部份,這樣的解釋剛剛好一樣。看看至尊仁波切的解釋,「答:無有過失,」(394頁最後一行)。前面跟後面的說法並沒有相違背,因爲前面《解深密經》引文的說法,「前依世間的毗缽舍那,悉皆攝爲奢摩他而說,」(把世間的勝觀列入安止)。現在這裏談到的,是依二種毗缽舍那,依世間的勝觀及出世間的勝觀來說明,即此處所講的勝觀是指這二種勝觀。此二種類型的勝觀前面都須先得到安止,是以這種情況來解釋。可是前面《解深密經》引文,許多大論的說法,卻把世間的勝觀直接列入安止的部份,以此方式來做解釋的,因此,二邊比較起來並無違背。
把煩惱滅除要依靠二種勝觀,即依于世間勝觀的道路及依于出世間的勝觀將之滅除的二種情況。因此,在此加以解釋,故言「此依二種毗缽舍那前行初禅近分所攝奢摩他說。」此處是把二種勝觀分開,此二種勝觀前面還有一個安止。
「能引離欲毗缽舍那略有二種,謂由谛行相及由粗靜相離欲之理,此說由其後道離欲。」要把欲界貪心滅掉的勝觀二種都可以,一種是出世間的勝觀,由真谛的行相,一種是世間的勝觀–由粗靜行相離開對于欲界的貪心,此處所說的方式是由世間的道路來離開對于欲界的貪念之心。
「修此之身,」是指能夠把此道路做爲實修的修行者,「謂未少得無我正見諸外道衆,及正法中具足無我見者二所共修。」第一種是根本就沒有得到無我見地,這是外道。第二種是學習佛法的人即使學習無我見地,但覺此法太高深離我太遙遠了,要證悟也實在太困難,所以,也沒辦法去運用,在此時要運用它去對付煩惱,恐怕用世間的道路還比較方便、比較有必要,在此情況下顯然就要學習世間的道路。此是說明修世間道路的行者有此二種類型。
之後,依于此道路如何把煩惱現行的部份滅掉,引「如《聲聞地》雲?『爲離欲界欲勤修觀行,諸瑜伽師由七作意,方能獲得離欲界欲。何等爲七,謂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此即表示出世間的道路(無我見地)太困難,不是可以馬上運用、證悟,所以要先修世間的道路,世間的道路如何修呢?要透過七種作意的禅修,就可以把欲界的煩惱現前出現的部份滅掉。(加行究竟果作意之前的六項,每一項都要加「作意」一詞)
前面的六種作意當作能成立的因,最後一項當成所要成就的果,從字面上的意義就很容易明白,加行究竟果作意,字面上已直接闡述果了。「最後作意是證離欲(離開欲界貪欲之心)根本定(初靜慮的正行)時所有作意,即所修果,前六作意是能修因。」
如此就産生一個問題,在六種作意的段落逐漸逐漸去對付煩惱,到第七個果作意之時,把煩惱消除掉,可是又沒有觀修無我,是世間的道路,那是觀修什麼把煩惱逐漸的滅除呢?
「若此非由修無我義而斷煩惱,爲抉擇修習何義而斷煩惱耶?」,這個問題主要是要認定要斷除的煩惱是什麼?意即表示對方還沒有認明清楚所要斷除的煩惱是什麼?因爲要斷除煩惱就要先界定、認明清楚所要斷除的煩惱是什麼。譬如,若要斷除的煩惱是我執,那要運用的對治法當然是觀修無我。現在要先明白了解所要斷除的煩惱到底是什麼?「爲抉擇修習何義而斷煩惱耶?」此問題就要先界定清楚,所要斷除的煩惱是什麼,要先明白清楚。
「雖由此道亦伏欲界余惑現行,然唯說名離欲界欲。故主要者,謂由修習欲貪對治而斷煩惱,其欲貪者此爲貪欲五種欲塵,」也就是要先滅除對五妙欲色聲香味觸的貪心,那要怎麼滅除呢?「故能對治,是于欲塵多觀過患。」好好觀修五妙欲的過患就能滅除五妙欲的貪心。因此,主要要斷除的是對于五妙欲的貪念,以及陪伴一起粗分的掉舉、粗分的沈。依奢摩他離欲之理,由詞句上可以了解離開欲界貪欲之理,主要要斷除的是五妙欲的貪心,當然附帶的其它的一些煩惱也會去除。至于我執根本就不可能斷掉,我執連一點點都不可能搖動。了解所要斷除的是五妙欲的貪心,那當然知道不用觀修無我見地,也可以做到。
界定清楚所要斷除的,能對治者,是于欲塵多觀過患,「違貪欲相而善修習,」世俗人把五妙欲看成非常好,可以帶來快樂;而修世間道要觀修五妙欲之過患,執取的方式不一樣。「由此能于欲界離欲,」世俗人把五妙欲看成是好的,可…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7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