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經校勘記
此本一依炖煌石室唐人寫經。而柳公權所書,即石室藏經之一。久有影印本行世。可以覆按。故校勘記中,首列柳書。次列參校諸本。茲將所據各本名目,及有無單行本流通,一一詳載于校勘記前。以便檢校。
柳書 經後題雲:長慶四年四月六日銜柳公權爲右街僧錄准公書。按柳書,清宣統間上海有正書局,曾彙聚石室中藏品十余種,以珂羅版影印行世,顔曰石室秘寶。柳書爲秘寶之一也。長慶,乃唐穆宗年號。
翁書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翁方綱書。跋雲:依南唐道颙法師石本。按翁書系依五代時南唐石刻,故列于宋藏之前。現有石印贈品。
宋藏 南宋理宗紹定時。平江府碛砂延聖院刊。所謂碛砂藏是也。按此藏經始于宋理宗紹定四年,完成在元武宗至大二年,前後曆八十年而後工竣。原藏西安臥龍開元兩寺。後移存陝省圖書館。現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正在影印中。
張書 南宋理宗寶祐二年甲寅。張樗寮即之書。自跋雲:依天臺教僧宗印校本。清康熙四年乙巳。笪重光等摹勒上石。供焦山石壁庵。按寶祐二年,後于紹定二十余年。經中文句,與碛砂藏微有異同。有拓本。又有民國十七年汪大燮依張書所寫石印本贈品。
金剛經注疏 唐紀國寺釋慧淨注。注前有唐常太博士河南褚亮序。慧公同時人也。後有日本丹陽散人跋。其略雲:此注在支那不行,于扶桑亦未睹。近義空師獲其真本,遂刊行而永傳之。久隱之至寶,一旦發光揚彩,可謂得時。享保二歲丁酉初秋。按日本享保丁酉,爲我國清康熙五十六年。經文不審何時會入。以校柳書,字句多同。且少魏譯一段。必在他種會本前。故先列之。
金剛經注 姚秦釋僧肇注。有日本沙門敬雄序雲:曩由慈覺大師。于支那持歸。秘諸名山九百年。頃祖芳禅人持以示余。余歎曰:此經之注,肇公爲先。注來大東,亦此注爲先。而發于諸注既行之殿者,豈非時節因緣乎。天臺大師曾講此經,專…
《金剛經校勘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