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也。秦譯蓋有意略去,以顯進修之極功,決非脫漏。秦譯字字不苟,何獨于此義漏之。雖然,有此一科,義更圓滿。秦譯略去,不免千密一疏。故此番校本,一切皆依唐人寫經。獨于此科,依道颙石刻者,意在于此。茲當詳說其應加之故。
清初達天師作新眼疏,分經文爲信解行證四大科者,以經文明明具有此義故也。如生信科中,長者鄭重請問,頗有衆生生實信不。佛亦鄭重答曰:有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而科尾複結之曰:佛及無上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言從此經出者,指示學人當從此經入也。信爲入道之門,故于本科之末,結顯此意。
開解一科,廣談果行以明因心。長老自陳深解義趣。正示人當如是深解也。佛複詳爲印闡而結之曰:當知經義果報,皆不可思議。當知者,當解也。所以結深解之義也。
此進修一科,先明發心無法。繼令開佛知見。而佛見,則是不執一異。佛知,則是叁際心不可得,一切法本無生。而歸結處複明言曰: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且曰:善法即非善法。其指示學人應通達內心外境,即有即空,不執一異,無我無法,以爲唯一之修功。意更顯明。蓋必修無我無法之因,方證平等法界之果也。
故第四大科中,明言于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成忍者,所謂證也。其余所說,皆是平等法界諸法空相之義,則皆成證之義也。信、解、行、證,經文經義明明白白,現現成成。新眼疏獨見及此,爲從來注家所未有。其疏名曰新眼,誠不誣也。故此次科判依之,但加標約心明無住,約境明無住,兩總目,提挈綱領。俾前後兩半部明義不同之處,一目了然。
當知華嚴經,是以信、解、行、證,顯示圓融無礙之入道次第。彼經爲佛初成道時,加被諸大菩薩,共說如來自證境界。其境界正是諸法一如,一切皆是。(不自說者,顯示法身無說也。)此金剛般若,是爲不斷佛種而說。故一依華嚴信、解、行、證,入道次第說之。俾聞者亦依此圓融次第而入道。以示衣缽相傳,燈燈無盡之意。新眼疏將此眼目標出,此其所以妙也。夫信、解、行、證,爲入道之階,固已。然信字尤要,成始成終,唯一信心而已。豈止信爲入道之門已哉。華嚴經曰:“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切善根,賴其長養。故事事法法不能離卻信字。即如本經,明明曰: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足見一個信字,貫徹到底。是故佛既開示如何而信、如何而解、如何而修、如何而證。聞者便當一一生信仰心,亦如是信、亦如是解、亦如是修、亦如是證。不然,便如數他家寶,自無半錢分也。
試觀生信科中,既說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以答長老之問矣。複曰:一念生淨信者,得無量福德。此正鼓舞聞能生信心之說者,便當起信以持戒修福。庶幾能生實信淨信耳。開解文中,于深解義趣後,說信尤多。如曰: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解受持第一希有,信心不逆其福勝彼,心則狂亂狐疑不信。如是反覆言之者,皆以顯示深解之要也。亦即所以點醒學人,當于開解科中所明之義,生起信心,亦求開如是之深解也。開解即是明理。理明而後信真修實,乃有證入之可期。否則盲信盲修,枉用功夫矣。所以此科說信最多。第四成證文中,亦有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之言,以示如來平等法界,本非凡夫意想所及。斷不能用凡情測度。惟當笃信,方能隨順得入耳。由是觀之,信解證叁大科中,既皆特特標顯信字,以爲眼目。進修一科,不應獨缺。乃秦譯獨于此科無一信字。故應引魏譯此科之言信者,(魏譯除此科外。亦別無信字。)補入秦譯,以作點醒學人之眼目。使知凡此科開示之進修法門,皆當深信,依之而行。不但此也。前文諸相非相,衆生非衆生,雖足顯叁輪體空。然此中兼言是名,既顯即空,複顯即假。義更完備。故雖有前文,亦不嫌複。蓋前文但言即非者,所以明布施應不住相。此文兼言是名者,所以明法施與衆生,皆緣生法。即空即假,應不住相而施。即假即空,應施而不住相。故不複也。又複諸法緣生之義,如但有福德勝報兩科,而不約布施明義。是只有約果之說,而無約因之說。義亦少有未足。且約叁輪體空明義,便攝有能所雙亡義在。蓋能施人,與所施法,固爲能所對待。而法施之人,與聞法之衆生,亦爲能所對待。故說叁輪體空,與能所雙亡之義,初不相妨。若但明能所雙亡,卻不攝叁輪體空也。故于此科,獨不依原本而加入之者,意在于此。
(己)次,明聞者性空。分叁:(午)初,請問;次,遣執;叁,釋成。
(午)初,請問。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爾時,謂說前科甫竟之時。慧命,即長老之異譯。唐時則譯作具壽,名不同而義同也,皆年高德劭之稱。秦譯喜用舊有名詞,故譯爲長老。唐譯喜新造,稱爲具壽。以表生命、慧命,兩皆具足之意。魏譯則作慧命,此名似但說一邊。然謂慧指法身,命兼生命說,亦無不可。頗有者,意中恐難多有也。長老意謂,現在許有。未來衆生,去佛愈遠,業深障重,未必多有。故曰于未來世。是法,渾括上說無法發心,乃至無法可說言。意謂發心修行,必須依法。今雲無法,且雲說法者無法可說。然如是種種之說,莫非法也。末世衆生聞之,深恐狐疑。故問曰:聞說是法,生信心不?當知如上所說,皆是于法不執,精修無我之妙法。長老問意,正是指示學人,應信此妙法,修無我行耳。
(午)次,遣執。
【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彼字,即指聞法之衆生。非衆生,約性言。非不衆生,約相言。意謂言其非衆生耶,然而非不衆生也。言其非不衆生耶,然而非衆生也。正顯即空即假,即假即空,一切衆生皆是緣生之義。
(午)叁,釋成。
【“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此科釋明上言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之故也。衆生衆生重言之者,承上非衆生非不衆生說也。如來說,謂約性說。名,謂名相,意謂:頃言非衆生非不衆生者,蓋約性而說,本具佛性,非衆生也,故曰彼非衆生;但約名相,則是衆生耳,故曰彼非不衆生。此科合之上科,語極圓妙,義極深至,茲分叁重說之。
(一)長老是問衆生聞如是法能否生信?而答語專就衆生說,于生信一層,不置一辭。豈不所答非所問乎?其實不然。問意已圓滿答覆矣。蓋不答之答也。何以言之?長老慮衆生于是深法未能生信者,由于認衆生爲衆生,故不免爲之耽心。然而誤矣,是執相而昧性矣。當知就相而觀,雖非不是衆生,然不過緣生之假名耳。緣生非性。其性則上等諸佛,本非衆生也。然則既具佛性,豈不能開佛正知。則聞是法者,豈無能信者耶!故非衆生非不衆生一語,便含有莫作是說之意在。
(二)佛說此科,無異教衆生以聞法生信之方便也。方便雲何。先觀自身是已。一切衆生應觀此五蘊衆法,但由因緣聚會,非生幻生,本來無生。若知此義,則于上說諸法緣生、即空即假、即假即空、發心修行,無法可執之義,自能生信矣。當知說法者尚無法可說,則依法發心修行者,那得有法可執乎!
(叁)開示利益衆生行布施六度者,應即相離相也。蓋非不衆生者,是令體會衆生緣生即假,不無是名。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此前所以言,所有一切衆生之類,皆應滅度令入無余涅槃。菩薩應發此大悲也。非衆生者,是令體會衆生緣生即空,原非衆生。應布施而不住于相。此前所以言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一衆生實滅度者。菩薩應具此大智也。總之,緣生之義,貫通一切。此義信得及。其他諸義,便皆徹了而深信無疑矣。
(己)叁,明無法可得。分二:(午)初,陳悟;次,印釋。
(午)初,陳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
上來,初約福德言其無實。無實者,所以明緣生性空也。福德之大者,莫過莊嚴報身。故次約具足身相,以明性空。現此身相,原爲說法。故叁約說法者無法可說,以明性空。說法原爲度生,故四約衆生,以明性空。一層追進一層。追至此科,則一空到底,如桶底脫。何以言之?佛現具足身相,既原爲說法度生。而佛之所說,原說其所得,所謂如語。今知莫非緣生。緣生之法,當體是空。故具足身相,有名非實。說法,亦有名非實。衆生,亦有名非實。然則豈非得即非得,佛即非佛,一往皆有名非實也耶?則一絲不挂,空寂之性,竟體呈露矣。此本科之要旨也。
長老前雲: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尚以爲在八地時,因其不存有菩提之法,故今成佛得菩提耳。今乃知所謂佛得菩提者,亦複得而無所得也。意深于前。故自陳初悟,說一耶字。正顯一空徹底,如夢初覺景象。此約事言也。若約理言,長老早與如來心心相印。今陳初悟者,正指示學人應如是窮究到底,不令有一絲法執存在。然後我空性顯,始覺合于本覺而成大覺耳。其故作疑問之辭者,又以指示學人,雖如是悟,當請明眼人爲之證明也。上句先言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明約修因證果說,非畢竟無得。下句始言無所得,是明若約法說,非畢竟有得,總明無得之得、得而無得之意。句中有眼,不可儱侗。
(午)次,印釋。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兩言如是者,印可上言非畢竟無得,非畢竟有得,所悟不謬也。佛說之義更深。乃將長老說者,更推其原。猶言,何以無所得乎,因其本無少法可得故也。此意正承我字來。我無少法可得,正明我空也。因其我空,尚不見有少法,那有少法可得。既無少法可得,又那有得法之佛。言乃至者,正明其空之又空,一齊掃盡。正當爾時,一念不生,湛湛寂寂,性德圓明矣。總之,性空寂中,本無少法。使其見有少法,正是我見。尚何所得?惟其不見有少法可得…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