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P31

  ..續本文上一頁一遇順逆境界當前,仍複執迷,放不下去。且曰:過去事誠然如夢。若境遇當前,曆曆身受,不謂之實事可乎?故又告之曰:順逆諸境,雖曆曆身受。其實皆如幻耳。幻者,佛經所說之幻術也。今世則名之曰戲。意若曰:汝見幻人幻術乎?幻出種種飛潛動植之物,豈不俨然似真。又如做戲然,粉墨登場時,邪正賢愚、悲歡得失、神情活現,能令人爲之顔開,爲之淚下。汝亦以爲真乎?可因其悲喜無端,恍同身受,遂執以爲實事乎?當知人生在世,亦複如是。一切遭逢,莫非妄識業緣之所變現耳。

  世間即是戲場!一切衆生,即是戲場中的各種腳色。當其鑼鼓喧阗,非常熱鬧之候。有智慧者,便當自警,轉眼即下臺矣。此刻在此做這個腳色,不過爲業力所牽,須了卻一段緣法而已,豈可當真。譬如唱戲,既做了戲曲中一個戲子,必有夙因,方現此果。固然不能不用心唱做,誤了所抱的目的。然而斷沒有執著戲中所扮演之人物,當作自己者。戲子之目的爲何?名譽金錢是也。做人亦然。今世來做這個人,不過暫充這出戲中一個腳色耳。戲子尚能不執所扮演者,當作自己。吾輩豈可誤認所暫充之腳色爲自己乎。當知因果難逃,因果可畏,既暫充了這個腳色,自然不能不用心唱做,以免誤了目的。但切不可只認名利爲目的。須認准自己本有之家寶,以爲目的。家寶者何?自性叁寶是也。

  必應了了覺悟,做此假戲,既不可錯了因果,牽累自性;更不可誤認假戲爲真,昧失自性。所以正當笙歌嘹亮,大衆注目之時,便應自覺自悟,此一出幻戲,非我本來面目。誓當返我初服。庶幾鑼鼓收聲,風流雲散時,不致懊惱悲傷,手足無所措耳。故曰應作如幻觀也。

  世尊大慈,猶慮衆生執迷不醒,以爲一切人事謂之如幻,誠然非虛。然而撫念身世,終難放下。蓋其意中,但能領會世事如幻。而猶認偌大的世界,及其寶貴的色身,爲真實有,故放不下耳。因又告之曰:如泡如影。如泡,喻世界也。如影,喻色身也。何以故?所謂泡者,由于水爲風鼓,激蕩而成者也。而世界則由一切衆生,于性海中,起無明風,造此共業之所結成。故以如泡喻之。所謂影者,由有日月燈光照之而現者也。而色身則由性光之所變現。故以如影喻之。此世、此身,既與泡、影同一緣生。可見身、世,亦與泡、影同一虛妄矣。豈可迷爲真實乎!

  此義楞嚴經言之最明。經曰:“認悟中迷,晦昧爲空。空晦昧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爲身。”此段經文,是說覺性圓明,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本無所謂虛空也,世界也,色身也。全由衆生覺性障蔽。遂致本來圓明者,成爲晦昧。晦昧者,所謂昏擾擾相也。既已不悟,乃反認晦昧爲虛空。故曰晦昧爲空。是則由其認悟中迷之故也。認悟中迷者,言其自以爲悟,實則依然是迷。何以故?以其認晦昧爲虛空故。虛空既是晦昧,複糾結此晦暗者爲色。故曰:空晦昧中,結暗爲色。色者,地水火風四大是也。正指世界及一切有情無情之色相而言。先認晦昧者爲虛空,複認晦暗結成者爲世界。更認色與妄想雜成者爲其寶貴之身軀。故曰:色雜妄想,想相爲身。首句認字,直貫到底。妄想二字,亦貫通上下。

  何以誤認?由有妄想故也。妄想者,識之別名也。受、想、行,爲識之心所。故此中妄想之言,即指五蘊中之受想行識四蘊。想相爲身之相,即上文色字。想,即妄想。一切衆生之身,無非五蘊假合。故曰:色雜妄想,想相爲身。謂四大之色相,與受想行識之妄想,雜而合之,成此幻身也。此段經文,明白開示、虛空、世界、色身,全由衆生昏擾擾的妄想之所變現。妄想本非真實。刹那生滅。由其變現之身世,豈能真實乎!

  人人皆知水中之泡,極其脆薄,最易壞滅。殊不知世界亦然。勿謂江山千古也。雖整個世界,未遽壞滅。然而陵谷山丘,桑田滄海,時起變化。足證時時在成壞中。此年事稍多者,所常經驗之事。原非理想之談。

  且楞嚴又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複諸叁有。”有漏微塵國,有漏,明其必壞。微塵,明其其細已甚也。叁有,謂叁界也。此段經文,是說晦昧之虛空,在大圓覺海中,如海上之一泡。漚,即泡也。而微塵國土,更是依附海泡之物。泡若滅時,且無晦昧之虛空,何況叁界耶!一切學人,常當觀照此理。所認之虛空,尚是晦昧的昏擾擾相。尚且渺小如泡。何況世界,何況此身,何足算哉。豈可遺棄包含虛空,囊括叁界之真實圓明性海。而認一渺小脆薄,成壞無常之浮漚乎。

  至于影者,望之似有,考實則無。此身亦然,虛妄現有,考實則無。譬如鏡中人影,因照則現。肥瘦長短,纖毫不爽。此身亦然,因心造業,循業而現。壽夭好醜,因果難逃。南嶽思大師曰:淨心如鏡,凡聖如像。此明身之可見,因淨心本具見性。猶如像之可見,因明鏡本具照性。豈可因其可見,遂誤認爲實有!且淨心之見性中,本無此身。不過見性發現之影耳。亦猶明鏡之照性中,本無此像。不過照性發現之影耳。以上所說,猶是以幻身望于淨心,明其爲淨心所現之影。若約幻身當體說之,亦複如影。何以故?除五蘊外,了不可得故。而且五蘊中之色,即是四大。四大既如浮漚。其余受想行識四蘊,又莫非虛妄。(名曰妄想,故是虛妄。)然則即五蘊本身,已了不可得矣。何況五蘊假合之幻身,其爲似有實無可知。了不可得者,言其有即非有也。正如影然,但昡惑人眼耳。其實本空也。

  一切凡夫所最執著以爲實有者。識心、世界,及其自身也。今一一破其惑曰:識心如幻,(前言世間即是戲場,一切衆生即是戲埸中腳色,莫非識心業緣之所變現,故曰如幻。)世界如泡,此身如影。身、心、世界,尚且虛妄非實。則其余一切有爲法相可知矣。然而迷途衆生,雖知身心世界非實。或猶因循怠忽,不能勤作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之觀。因又警策之曰:如露如電。露則日出而晞,留不多時。電則旋生旋滅,刹那而過。所謂生命在呼吸間。當加緊用功,如救頭然也。合此如幻等五喻觀之。即是觀于萬事如夢,有即非有。故曰:如幻等五觀,是別。如夢觀,是總。

  觀此六喻,雖是觀諸法空相。即是觀如如之性。以性相本來融通故也。故觀緣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動。故無爲法性,從觀有爲法相如夢幻入手,便是兩邊不著,合乎中道。此義前已詳談。

  今再以叁性叁無性說之六喻中隨拈一喻,皆可明叁性叁無性之理。茲且約總喻如夢說。余可例知。

  叁性叁無性,見于楞伽經,及法相宗各經論。此爲相宗精要之義。佛說法相,原爲明此。若不知注重,但向瑣細處剖晰。雖將一切法相,剖之極詳。未免入海算沙,失其所宗。當知叁性叁無性之義,學性宗者,亦應通曉。因此義貫通性相。若知此義,則于緣起性空,更能徹了。修持觀行,更易得力。蓋上來所說如夢觀,尚是總觀大旨。若依叁性叁無性之理觀之,則更入深微矣。

  何謂叁性?(一)遍計執性,(二)依他起性,(叁)圓成實性。遍計執者,謂普遍計較執著也。即性宗常說之分別、執著、攀緣、無明、妄心、妄想等。性宗亦謂之分別性。此是妄想,雲何稱之爲性耶?意在明其雖是無明妄想,然爲真心之所變現,非離真實性而別有也。但相宗名爲遍計執性,是單約凡位說;性宗名曰分別性,則兼約凡聖說。聖位之分別性,是明其應緣示現,對機說法,絲毫不爽。似有分別,蓋約衆生邊望之雲然耳,非謂聖位尚起念分別也。當如是知。

  依他起性,即性宗所說之緣起、緣生、性起。此正本性隨緣現起之相用。相用原不離乎性體。若無性體,便無相用。故曰依他起性。依者,隨也。他,指緣而言也。

  圓成實性者。圓,謂圓滿。成,謂本具。圓成字,約體說。明其本來圓滿具足,非造作法。亦兼約相用說,謂相用爲體所本具,淨德圓滿也。實,即真實。此即性宗常說之法界、真如、如如、真心、實相、圓覺、自性清淨心等,其名無量。性宗亦謂之真實性也。

  何謂叁無性?(一)相無性,(二)生無性,(叁)勝義無性。無字甚活。有非字意,有空之之意,即不可執著是也。

  相無性者。衆生于一切事物上,妄計有我有法而執著之。所謂遍計執也。殊不知遍計所執之我相法相,完全由于誤認。譬如認繩爲蛇。不但蛇相非實,即繩相,又何嘗真實?故曰相無性。謂虛妄之相,非真實性。當體會性中本無有相,應不著相而無之,乃是性也。

  生無性者。生,謂緣生。蓋一切法,但依因緣聚會,假現生起之相耳。所謂依他起也。然則既爲緣生。可見一切法,本無實體。體惟淨性。恰如繩之生起,亦由因緣集合而有。繩非實體,其體乃麻。故曰生無性。謂緣生之法,本非真性。當體會緣生法雖以性爲體,而于性體中無此緣生,應不著緣生而無之,乃是性也。

  勝義無性者。真如之性,爲一切法之本體,名第一義,亦名勝義。此性真實,衆生本具,本來圓滿,所謂圓成實也。然勝義亦是名字,如麻亦是假名。故曰勝義無性。謂勝義亦爲名言,而非性也。當體會真實性中,本無勝義名字,應並勝義亦不著而無之,乃真實性也。

  性宗立名略異。名相無性,曰無相性;謂不著相,方是真性。名生無性,曰無生性;謂不著緣生,方是真性。名勝義無性,曰無性性;謂性亦不著,方爲真性。此義,正顯相既離性而無體,性亦非離相而別存。于義尤圓。

  故無性性,亦名無真性。謂並真實之見無存,乃是真實性也。又名無無性。次無字,空無之義。謂不著空無,乃是真實性也。

  上來略釋名義竟。當再約如夢之喻,以明叁性叁無性之理。

  佛說叁性叁無性,所以顯性、相之圓融也。諸有智者,必應明了叁性叁無性之理,以貫通乎性相。則能空有不著,合乎中道。

  而本經令觀一切有爲法如夢者。因作如是觀,便能洞徹叁性叁無性之理故也。換言之。若明叁性叁無性,方能徹底了然一切有爲法之如夢。

  茲故將如夢之義,與叁性叁無性之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校勘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