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中)▪P20

  ..續本文上一頁,及次科之要義,先說一概略,則臨文較易領會矣。

  (子)次,闡明說法真實義。分叁:(醜)初,總結前文;次,正明真實;叁,重以喻明。(醜)初,又二:(寅)初,結成無住發心;次,結成無住布施。(寅)初,又叁:(卯)初,標結;次,釋成;叁,反顯。

  (卯)初,標結。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觀上來概略中所說,可知總科標題中之說法,是兩件事。說者,言說也。法者,法門也。

  是故者,承上起下之辭。離一切相,即上文長老所說,離一切諸相。所有我人有無以及法與非法等等對待之相,無不皆離,故曰一切。應者,決定之辭。明其非離盡不可也。前長老言,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是明離相乃得大有成就,是約證果說也。此長老所以深解之所趣也。世尊印許之後,接說第一波羅蜜,及忍辱兩科,是明應離一切相以修六度,是約修因說。此科即承其義,而結歸到應離一切相而發心。則更進一步矣。蓋修六度,是成就之因。而發心,又是起修之因也。是說到本源上矣。無論果位、修功、因心、而離相則始終一貫。故長老既深解其歸趣,世尊更闡明其由起。使知既離諸相方名諸佛,是故應離相以進修,應離相以發心。則般若爲貫徹始終之法門,離相是轉凡成聖之途徑,當可洞明矣。

  本科之結前義,不止如上所雲:但結前來數科已也。當知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兩句,直是爲經初所言,發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諸義點睛。何以故?應離一切相發心,所以應降伏其住相之心也。不但此也,且將經初答語中,所有一切衆生之類雲雲之義,一並結成。何以故?度無邊衆生,令入無余涅槃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應離一切相也。意若曰:前答所雲:令度無度相者,因必應離一切相,然後所發者,方爲菩提心耳。何以故?未能離相,決不能度盡衆生,亦決不能令入無余涅槃。則所發者便成虛願。此前所以又雲: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也。故此中不曰發菩提心應離一切相,而曰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意甚警策。前不雲乎?菩提者,覺也,平等也,慈悲也。若其著相,則其心便非覺,非平等,非無緣慈,非同體悲。雖曰發心,其所發者尚得謂之菩提心乎?故決定應離一切相,然後乃爲發菩提心也。

  下文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叁句。是釋成此中應離一切相之義。對彼而言,則此中所雲,亦是標舉之詞。故科目曰標結。標者,明其起下。結者,明其承上也。

  (卯)次,釋成。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此科是釋成上文應離一切相,然不作別說,即引前約因正顯中發無住心之文,略變其辭而說之者,此佛之說法,所以玲珑剔透,面面俱圓也。蓋如此而說,不但可以釋明上科之義,兼可闡明發無住心一科之義。以免聞前說者,谛理不融。即藉以回映前文,作一結束。善巧極矣。

  生者,生起之意。發菩提心者,心固不應馳散,亦不應沈沒。若其沈沒,則六度萬行,從何起修?故特特說一生字以示意。此科之意若曰:頃言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應離何等相耶?相應雲何離耶?無他,既是發起平等慈悲之覺心,則心生起時,便當擺脫色聲等等對待之塵境,而不應住著。則一切相皆離矣。但應生起于所有對待的塵境一無所住之心,然後所發者,乃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

  前文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分而說之,以顯空有二邊不著之義。今文雲:應生無所住心,則合而說之矣。略發其詞,義則更精更透,迥不同前。蓋慮聞前說者,若將無住、生心打成兩橛,必致或執無住而墮空,或執生心而滯有矣。即不如是,但令于無住生心未能圓融,則空有二邊不能雙冥。縱能二邊不著,合乎中道。而中邊之相,俨然存在。如此,則雖不著邊,卻仍執中。既有所執,便是分別,仍落四相矣。故今爲之融成一片曰:前雲應無住而生心者,初非二事。乃是應生無所住心耳。此意是明生心時即是無住時,無住時即是生心時。如此,則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時並具矣。若能空有同時,則既無所謂空有,便無所謂邊,亦無所謂中。而實在在處處,無一非中。所謂圓中是也。至于圓中,則我法雙空,四句俱遣,乃無相之極致,方爲發離一切相之無上菩提心。初發心人豈能如此,正因其不能如此,故曰應。謂應如是知,應如是學也。

  前約因正顯中發無住心一科,本是開經以後,所說諸義之結穴。今此一科,既是結成前文無住發心之義,更加以下科結成前文無住布施之義,則其爲開經以來諸義之總結穴可知矣。故標科曰總結前文。

  前發無住心文中,諸菩薩摩诃薩,即指發菩提心者。清淨,即謂離一切相。當知清淨心,即是本性。所謂本來面目是也。乃是十法界所共具者,故又名一真法界。但六凡衆生之清淨心,久爲分別人我等等對待之相所障,故不能顯現。若相離得一分,則清淨心便顯現一分。前所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是也。實相,亦本性之別名也。分分離時,名爲分證覺。最初離得一分時,便是分證覺之第一位,名爲初住菩薩。是爲轉凡成聖之第一步,亦名正定聚。正定者,住義也。聚者,類義也。言其已入聖果之類,永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名正定聚也。至此地位,方稱信根成就。因其信根成就,故得不退。因其初成不退之聖果,故名初住。由是曆盡四十一位,斷最後一分無明,則一切相方能離盡,清淨心乃圓滿現前,是名究竟覺,亦名妙覺,亦稱曰佛。可見由凡夫至究竟覺,其功行唯一離相而已。雲何能離?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已。世尊惟恐學人于上來所說文字般若,未能深解,則從何觀照。故說至此處,更爲融通前義,以便觀照用功耳。諸君當知,吾輩既受持此經,必應將佛所說義趣,徹底領會,令心中了了洞明。然後修一切法時,遇一切境時,乃能運用以曆事而練心也。

  尤應于行住坐臥時,穿衣吃飯時,迎賓送客時,時時處處,常將所領會的義趣,存養心中,優遊涵詠,勿令間斷。務將經義與此心,融成一片。即此,便是薰習,便是觀照。不必定要打坐觀照也。如此用功,便能使無明漸減漸薄,便有增長菩提之功,遣執破我之能。且必須如此存養有素,然後運用時,才湊泊得上,此即前所謂養道心也。如此培養,其道眼亦更得增明矣。此是最親切有味的修行方法,毫不費力費事,而能得大受用,千萬勿忽。

  前文今文,若聯接說之,其義更明。今再將前後文聯成一貫爲諸君說說,以便徹底領會。曰: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應令本具之自性清淨心現前。雲何得現?即是此心不應現起六塵境界,應不住塵境顯現其心,庶幾漸得清淨。由此可知,所雲清淨,非謂沈空滯寂,令心不起。但應離一切相耳。離何等相?即是不應于有分別對待的六塵境相上,住著生心。且不但應離境界相,並應離無住生心分爲二事之相,而生無所住心。何謂生無所住心?唐永嘉元覺禅師有一頌,正好移作注解。頌曰:“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第一句,生心也,有也,照也。第二句,無所住也,空也,遮也。合而觀之,便是生無所住心,亦即是空有相即,遮照同時。第叁句,即無住而生心也,所謂即遮而照,即空而有。第四句。即生心而無住也。所謂即照而遮,即有而空。合叁四兩句觀之,則是遮、照、空、有、無住、生心、俱不可說,而又恰恰是生無所住心。此即存冥自在之意。當知生無住心,即是生清淨心。生清淨心,即是生實相也。奉持金剛般若,應如是信解受持,應如是爲他人說,俾自他如是如是離一切相,便如是如是顯現共具之清淨心。如此,方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

  前發無住心一科,說在莊嚴佛土之後。今結成無住發心一科,則說在六度之後。此又點醒修六度正所以莊嚴佛土。故此中闡明應離一切相發心修六度,亦正所以結顯前義,應離相以莊嚴佛土也。菩薩所以莊嚴佛土者,意在上求下化。故上求下化,皆應離一切相。佛經中有曰: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此意,即是成佛而不見成相,度生而不見度相也。

  總之,生無所住心,是離一切相之真诠。所謂圓離是也。圓離者,一空到底之謂。亦即是離四句,絕百非,亦即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亦即是雙遮雙照,雙冥雙存,遮照同時,存冥自在。當如是領會也。又將無所住攝入生心中說,意極警策。蓋指示學人,倘于無所住外生心,則心即有住。亦生則成非。微乎危乎。下科反顯,正明此義。

  (卯)叁,反顯。

  【“若心有住,則爲非住。】

  若心有住。正明若于無所住外生心,則生心便有所住矣。住者,取著之意。若于無所住外生心,便是其心有取。取則著相。故曰則爲非住。謂住則爲非也。何以故?住便有相,與上言應離一切相違反,故非也。將此兩句經文,一氣讀之,義甚明顯。蓋若心有住則爲非住,猶言心若有所住,便是非所應住。故曰住則爲非也。此義,正與開經時所雲,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一正一反,遙相呼應。心若有住,便非如所教住。故曰則爲非住也。前言應如教住,是緊蹑其上文所雲應無所住來。可見如所教住之言,不過因問者有應雲何住之問,姑且隨順說住耳。其意,實爲無住之住。換言之。即是應住于無所住。由此足證應一無所住。若心有住,住則爲非矣。

  或曰:汝義不然。經義是說若心于一切法有所住,則爲非住般若。蓋明一切法皆不應住,但應住般若耳。大般若經不雲乎:不住一切法,即是住般若。若將兩處經文印證,可見此處是明應住般若。若住般若,非不住一切法不可。故曰若心有住則爲非住。故知汝義不然也。或人之語,大錯大錯,由其未明經義故也。今恐或者有見大般若經所說而生誤會者,不得不引而徹底說明其義。當知本經上來特說第一波羅蜜及忍辱兩科,正明般若不離一切法,一切法不離般若。即…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