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兩聞字正相呼應。聞所欲聞,且複深解,真乃萬千之幸,此所以喜極而悲也。深解與最初之谛聽相應,若不谛聽,斷難深解。故聞說是經之聞,非泛泛而聞,所謂聞慧是也。然此亦是就長老說,因其本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早能無念,既具慧眼,又複解空第一。故于未聞是經之先,便能洞了無住之旨而見如來。所以谛聽之效甚偉,聞便深解耳。若在凡夫,縱能谛聽,決不能一悟徹底。能開知境虛智,已難能而可貴矣。若聞經便爾無塵,千古能有幾人。至如金剛智,更無論矣。即如禅宗六祖大師,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得頓悟。古今無第二人。然而傳授衣缽以後,尚爲獵人羁絆十余年。此正佛祖加被,磨煉其金剛慧劍耳。若在末世,尤難之難。故下文雲:後五百歲,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希有也。此理不可不知。然亦不可因難自阻。佛說後五百歲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便能一念相應。信爲道源功德母,果能聞經實信,便入般若之門矣。果能入門,何嘗不可頓悟頓斷。何以故?諸佛加被故,夙慧甚深故。然則何謂入門?實信塵境皆虛,不爲所縛,便是般若之初門也,此理尤不可不知。
義者義理。即上來所說觀門行門,若伏若斷之真實義,是也。趣者歸趣,亦雲趣向。即下文所謂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是也。蓋義理千端,歸趣則一。佛說文字般若,無非令依之起觀照,證實相耳。若不了解義之歸趣,則如入海算沙,毫無歸結。亦如行舟無舵,將何趣向。則亦無利益功效之可言矣。故但解義不解趣,非深解也。且以歸趣言之,若但解歸結所在,而不解如何趣向。仍是如數他家寶,自無半錢分,亦非深解。必須既了解義之歸結所在,更複了解此之所在應如何而趣向,是真能深解者矣。此深解義趣四字,是結經者所加。蓋從下文自陳中,得知其能深領解也,故特爲標出。其標出蓋有二意:(一)使讀經者知下文自陳中所說,乃開經以來種種妙義之歸趣,宜悉心體會之。(二)若不標出,則涕淚悲泣,從何而來。且使知以解空第一之長老,乃因深解此經而悲泣,可見經中所說之空,非尋常空有對待之空矣。又使知以長老親依座下之大弟子,乃因聞解此經,至于悲泣。可見此經真是難遭難遇,豈可輕視,更豈可不悉心體會。又使知以長老之悲泣,由于深解。可見久讀此經,而漠然無動于中,甚至怕談般若者,無他。由于經中義趣,未能領解故耳。由是言之。結經者特標此句,其爲警策也,至矣切矣。
涕淚而泣,正明其悲。涕淚者,悲泣之容也。泣與哭異,有淚有聲爲哭,有淚無聲爲泣。人之所以哭者,忽遭意外大損,如刀割心,懊喪之極,不覺失聲而恸,此之謂哭。人之所以泣者,深幸未得今得,喜愧交並,感荷之至,不覺垂涕而悲,此之謂泣。長老興悲,不外此理。即由其撫今而喜,追往而愧,既愧且喜,因之愈感佛恩。合此叁種心理,遂現悲泣之相矣。何以見之。此中雲聞說,合之下文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昔日未曾得聞。則今日之感謝佛爲之說,深喜何幸得聞,可知矣。而昔日雖得慧眼,不聞此經,其深抱慚愧之意,顯然若揭。須知當其慨歎往昔處,正其慶幸今日處。故曰:長老興悲,是由且喜、且愧、且感,叁種心理所發現也。至如下之叁勸信解文中所言,是長老不但自慶,更爲一切衆生喜得無上法寶,此其所以廣勸信解受持也。然則既如此喜愧交並,能不感激涕零乎。
凡人大夢初醒,回憶從前,莫非如蠶作繭,自纏自縛;如蛾赴火,自焚自燒。撫今思昔,往往涕不自禁。古德有雲: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更如喪考妣。皆此理也。而白佛言者,因聞說是經而得深解義趣,因深解義趣至于涕淚悲泣,于是自陳見地,求佛印證。必然之理也。將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八字連讀之,便是垂涕泣而道。觀經初長老爲大衆請法,及下之廣勸信解,可見長老向世尊垂涕泣而道,便是向遍法界盡未來一切衆生垂涕泣而道也。即次科所說昔來慧眼未曾得聞,亦是普告一切衆生者。我長老大慈大悲,意在警策一切衆生當速發無上菩提心,奉持般若,方爲紹隆佛種,方爲不負己靈。若學小法,雖開慧眼,得無诤叁昧,成第一離欲阿羅漢如我者,尚不免今昔之感。慎勿如我之聞道恨晚也。而佛說此經,萬劫難逢。且義趣甚深,若得聞之,便當如法奉持以求深解。始知佛恩難報,而慶快生平耳。總之,長老之喜,爲衆生喜。長老之感,爲衆生感。其慚愧往昔,悲泣陳辭,皆爲激發衆生。須知我輩得聞此甚深經典,不但佛恩難報,長老之恩,亦複難報。何以故?佛說此經,是由長老爲衆生而請說故。
(癸)次,陳贊慶。
【“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希有兩見,然贊語同,贊意則不同。前因乍悟本地風光,如人忽睹難得之寶,故贊希有。今則深解真實義趣,如人已獲望外之財,(昔未得聞,而今得聞,故是望外。)慶快萬分,故贊希有。蓋前外睹宏規,今是內窺堂奧也。
此希有二字,不止贊佛,兼及贊法,並有自慶之意。下文雲佛說如是之經,可知是贊佛說之希有也。此中又含有四意。(一)難說能說。甚深般若,唯佛與佛究竟證得故,亦唯佛與佛能究竟說。而一佛出世,必經多劫,故曰希有。(二)時至方說。此金剛經說在般若之第九會,若無當機之長老,將向誰說。以說必當機,機緣未熟,說亦無益故,故曰希有。(叁)無說而說。如來無所說,佛之說此,原令衆生見如來。且般若本非言說所可及,故今雖熾然而說,當知實爲無說之說,說而無說也,故曰希有。(四)大悲故說。佛視衆生本來是佛,因其昧卻本來,遂成衆生,是故說爲可憐憫者。故此無爲之法,雖不可說,而假設種種方便說之,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豈非希有。
兼贊法者,下文雲佛說如是甚深經典,甚深二字,便是贊辭。經典而曰甚深,明其超過其他經典也。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如本經上文所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以及持說一四句偈等勝過恒河沙身命布施,乃至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等句,其法之希有可知。至若向後所雲:是經義不可思議,以及爲發最上乘者說等句,莫非明其爲希有之法。以其均在後文,此中姑不引釋。
雲何含有自慶之意。如下文言昔之慧眼不聞此語,正是自慶其今得聞而深解也。然則昔何道眼不開,今何見地深入,豈非希有之事乎。
何雲甚深經典。此經所說,是佛法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是大智大悲大願大行之中道第一義,是第一義空之義,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義。且一言一字,含義無窮,其深無底,故曰甚深。以第一離欲阿羅漢之慧眼而未曾聞,正明其甚深也。又般若波羅蜜深矣,而此經乃是金剛般若波羅蜜,故甚深也。其他如上來所引,佛及佛法皆從此經出等等言句,其甚深可知矣。
昔來者,謂自證阿羅漢果得慧眼以來也。何謂慧眼,眼者見地之意。佛經說有五眼。(一)肉眼。凡夫見地也。(二)天眼。天人之見地也。天人亦是凡夫,然其所見,超過人道以下。故名之曰天眼。(叁)慧眼。見人空理,謂之慧眼。阿羅漢之見地也。(四)法眼。既見人空,更見法空,故名法眼。此菩薩見地也。(五)佛眼。謂佛之知見也。則超勝一切矣。今略說其概,待說至下文明五眼時再詳。
昔來但空人我,而此經是空法我。故向于此理,未曾契入。故曰昔來慧眼未曾得聞。此中含義,甚多甚要。茲當分晰說之。
(一)上言眼,下言聞,眼與聞毫無交涉。便可證明所謂眼者,乃謂見地,不能作眼耳之眼會,亦不能作眼見之見會。
(二)眼之與聞,既無交涉。則所謂聞者,亦不能呆作耳聞會。乃是返聞聞自性之聞,所謂聞慧是也。
(叁)既是聞慧,則說聞便是說解。然則昔未曾聞者,非謂一徑不聞。乃謂雖聞而未得解,等于未曾聞耳。
(四)愧其昔未得聞,正是幸其今已得聞。今何以聞?由其深解。故上雲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何以故?若非深解,便不知此經有如是之甚深故。此結經者所以標之曰深解義趣也。
(五)長老嗟昔未聞,大有聞道恨晚之概,此適才所以悲泣也。然則今者何以聞而深解。以其觀見如來,于法無住,其不取著向學之法可知。又複爲衆請此大法,其發大智大行大悲大願之心可知。是其見地迥異乎前,故于此甚深之經,遂能契入耳。
(六)此經說在大般若經之第九會,何雲昔未曾聞。又前八會中,長老且轉教菩薩,亦不得雲昔未開解。須知長老今如此說者,無非勸導衆生,急起讀誦此經,信解受持耳。
(七)昔之八會,雖已得聞。其轉教菩薩,雖已開解。而金剛般若,卻是至此乃說。故曰甚深,故曰昔未曾聞。
(八)由是言之,上文所言深解,乃是甚深之解。因般若已是深經,前會已教菩薩,是已早開深解矣。而此會之經,則爲甚深之經,故今日之解,乃是甚深之解。故不禁撫今思昔,而知必能如是了解,方爲徹底。此其所以聞道恨晚也,此其所以涕淚悲泣,此其所以廣勸信解也。
(九)長老如是自陳者,複有微意。其意雲何?開示大衆如是甚深經典,切不可執著文字,切不可向外馳求。當攝耳會心,返照自性,乃得開其見地,了解經中甚深之義趣耳。
(十)不但此也。更有深意存焉。既是人空眼,不能見法空理。可見人之學道,淺深次第,絲毫勉強不得。而長老道眼,必至第九會始開。又可見時節因緣,亦絲毫勉強不得。不但此也。世尊出世,原爲令衆生證般若智,到涅槃岸。乃遲之久而說般若,又遲之久而說金剛般若。可見發大悲心者,亦複性急不得,以機教必須相扣故。而有一慧眼之見,便不得聞。更可見看經聞法,必應將其往昔成見,一掃而空,始有契入之望。以一有成見,便障道眼故。
(癸)叁,勸信解。分二:(子)初,約現前勸;次,約當來勸。(子)初,又二:(醜)初,明成就;次,明實相。
(醜)初,明成就。
【“世尊!若複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