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上)▪P13

  ..續本文上一頁動靜中,領取護念付囑之意。

  (丁)次,許說。又二:(戊)初,總示;次,詳談。戊初,又二:(己)初,誡聽標宗;次,契旨請詳。

  (己)初,誡聽標宗。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須菩提豈有不谛聽之理。佛之誡,是爲大衆,及現在我們衆生。谛者,真實正確也。一不可以貢高,二不可以卑下。倘犯此二病,即不能谛聽,即聽亦不能正確。有人稍研求經論,即自以爲通曉佛學,此犯貢高之病。有人高推聖境,以爲如此大法,我們如何能解,此犯卑下之病。貢高是慢,卑下亦是卑慢。如此聽經,即不能真實正確。是以學佛者務須免除以上二病,虛心領受,故雲谛聽。既能谛聽,豈可不說。故雲當爲汝說,意謂倘若不谛聽,我即不當爲汝說,此語是警策我們,在聽經時,從前知見,必須一切抛開,不可放在心裏。善男子、善女人以下叁句,正是標出修行宗旨。舊說如是二字,即指下文滅度一切衆生一段文而言,如此則前後脈絡不貫,況下文本有應如是降伏其心一句耶。又說如是二字,指發起序中世尊著衣持缽至敷座而坐一段文而言,似亦未確。今謂如是二字,克指上文善護念、善付囑二句而來。有現前指點,當下即是之義。著衣持缽一段文是遠脈,善護念二句是近脈,既知近脈,則遠脈自通。以法身如來,示現凡夫塵勞之相,是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故善男女亦應如我之不住相而住。凡夫不住于相,即住于非法相。一住便差。妄心生滅,不得降伏。故善男女,應在如來之穿衣吃飯上,理會兩邊不著之理如是降伏之。可憐苦惱衆生,無論貧富,一生皆爲衣食忙碌。無論操何職業,皆是乞食。朝上起來趕赴都市中做事即是入城乞食。按時上工下工,即是次第乞已。乞食固然要緊,但應事畢即還至本處。凡夫之病,即是爲衣食故,不得不向外馳求。結果忘卻了主人翁,不複還至本處。所以工作完畢,要快快回頭,把心靜一靜,回光返照,不要做不相幹的事。此即是學佛之敷座而坐。我們能將經文語句,回到自己身上,自有受用。果能于尋常日用之間,時時返照,即是降伏,即是兩邊不著,即是與性體相稱而起修。即念佛亦念得好。

  (己)次,契旨請詳。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應諾之詞。聲入心通,于如是住降之理,已澈底明了。如來之護念付囑,別人未能見到,須菩提獨能見到。代大衆啓請住降,果蒙佛贊許。結經者于唯下安一然字,寫出須菩提慶快生平,自喜領會無差之情景。然爲大衆未能了解,故又請問。願者,願望。樂者,好樂。欲者,希求。若唯心願而不好樂,聞或不切。又能好樂而不希求,聞或不深。此叁字一層進一層,表示大衆之渴仰。亦可爲末法苦惱衆生,表示渴仰。聞字與經初如是我聞之聞字相應。倘無須菩提之願樂欲聞,阿難如何得聞耶。

  聞有叁種:一曰聞言,耳根發識,但聞于言。二曰聞義,意識于言,采取其義。叁曰聞意,神凝心一,尋義取意。今聞如是住降之言,必將得意、忘義、遺言,而消歸自性可知。人人本具如如不動之自性,然有無明爲障,致妄心生滅不停。故學者宜在聞字上用功。返聞聞自性,時時照,時時聞,則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故此聞字,若作返聞功夫,即能消歸自性。

  (戊)次,詳談。分二:(己)初,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次,約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己)初,又二:(庚)初,的示無住以生信;次,推闡無住以開解。(庚)初,又叁:(辛)初,明示;次,生信;叁,校勝。(辛)初,又二:(壬)初,明發離相心即是降伏;次,明不住于相,即是正住。(壬)初,又叁:(癸)初,標示;次,正明;叁,征釋。

  (癸)初,標示。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句,爲結經人所安。凡安此句,皆示人此中所言甚關緊要,不可忽略讀過也。諸菩薩句,即指發大心之善男女言。凡言菩薩摩诃薩有兩義。一爲菩薩中之大菩薩,如稱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是約一人而稱。一爲泛指多人而稱,乃謂菩薩,或大菩薩也。發心者不止一人,故曰諸。諸者一切之意。此中既說多人,乃泛指之辭也。須知此經本是最上乘,則發心學此者,皆爲大菩薩。然而根性不同,雖同發大心,有發得圓滿究竟者,則可成大菩薩。發不圓滿究竟,只可成菩薩矣。佛之說此,亦希望人人皆要發得圓滿究竟耳。何謂圓滿究竟?如發上成佛道下化衆生之心,則菩薩也。若知發心上成下化,而又知雖上成而實無所成,雖下化而實無所化,乃是無所成而上成,無所化而下化。則性德究竟,體用圓滿,而爲大菩薩矣。世間此類事甚多,雖所學是無上大法,而成就則甚小甚小。皆由于不知如法而修,發心太小故也。如念佛法門,本是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乃僅僅只知自了。則最上乘之法,不但不足爲大乘,竟成爲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多劫不能花開見佛。以與佛之悲願相違,不知稱性起修故也。甚且並下品亦不夠,只能生到疑城。又須長時修行,方能離疑城而生安養。豈不上負佛恩,下負己靈。何故如此,皆由不明無上大法之所以然故。所以學佛第一要開智慧。開智慧者,就最初一步言,便是明理。如不明了真實義理,發心不能達乎無上。明理不是專在文字上剖解,必須修觀。雲何修觀?即須多讀大乘經典,更須屏除外緣,收攝身心。若不先將此心攝在一處,何能依文字起觀照。故曰戒生定,定生慧也。戒以屏除外緣。定字有淺深,初下手時,必應勉強攝心一處,令心凝靜而不馳散,乃能起觀。迨至觀慧生,則大定即在其中,不待勉強。故止觀雲者,止從觀來,觀成自止。何以故?觀成則妄想悉除,便是止故。非以遏捺暗證爲止也。總之,定慧二字,互相生起。不能呆板看成兩橛。故曰如車兩輪。又曰即止之觀,即觀之止也。止觀是學佛緊要功夫,如上所說,又是止觀中要緊道理,不可不知。初發心人,何以便稱菩薩摩诃薩。以其能發大心,便有成菩薩摩诃薩之資格,故即以此稱之。一也。佛之稱之者,是令當人直下承當,不要自失勝利。此其二也。世尊平等平等,其視衆生本來同佛。然則稱發無上心者爲菩薩摩诃薩,又何足異。此其叁也。

  如是,指下正明之文。降伏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亦是使不覺者覺。上文先問雲何住。佛之總示,亦先說應如是住,何故詳談時先說降伏乎?此中要義,當分叁層明之。一切衆生,從來不覺,今雖發無上覺心,亦不過發覺初心耳。其不覺之妄習,分毫未除,安有真心可住。若以爲初發覺時便見真心,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也。故初發心人,其下手只有降伏。古人雲: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即是此意。須知吾人之心,雖完全不覺,而實完全爲本覺之所變現。所謂真妄和合,名之曰識,是也。只要妄心分分除,真心即分分顯。迨至妄盡情空,則以其始覺合于本覺矣。初不必言住不住也。此所以不言住而先言降伏者,其理一也。

  不但初發心時,應從降伏下手已也,自始至終,亦只有降伏之功。乃至成佛,亦無所住。須知妄想無明,(無明即是妄想。)以破爲鹄。修行至信位,但能伏,猶未破也。由十信進入初住,始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即是始見一分真心。)十成只得一成,雲何可住。名爲住者,明其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耳。從此步步增進,而經十住而十行、十向、四加行而後登地,至于八地,始稱無學,無明向盡矣。而十方諸佛猶複殷殷勸進,應滿本願,廣度衆生,勿得住入涅槃。由是而曆九地、十地至于等覺,尚有最後一分無明。(可見至等覺,始破九分。)仍當以金剛智破之,乃成究竟覺。而仍然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也。可知位至成佛,還是住而不住,不住而住。如我世尊之示同凡夫,非住而不住之榜樣乎。然則始終皆無所住,只有降伏也,明矣。其理二也。

  善現前雖先問住,而其目光實注重于降伏。蓋以欲住不得,故繼以降伏爲問耳。否則但問應雲何住足矣,奚必更贅一詞。而總示之既言應如是住,複言如是降伏者,意亦如斯。此則語有先後,意實一貫。除降伏外,別無進修方法。其理叁也。

  (癸)次,正明。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四大五蘊衆緣和合而現生相,故名衆生。此衆生之一名之本義。引申之則爲數多類繁,名爲衆生。今人但知引申之義,而遺其本義。不知本義極妙,乃令觀照本不生,及當體即空之理也。何以言之。以衆緣之和合,名之曰生耳,性體初何嘗生,故曰本不生。本既無生,今亦無滅矣。既是緣合現生,所以緣散即滅,豈非當體即空乎。此約相言也。若約性言,性本不因此而生。雖生滅之相紛然,與體何涉。故曰當體即空也。盡其所有之衆生則數多,故雲一切。其類繁,故又雲之類。其類雲何,若卵生至若非有想非無想是也。

  佛經中言衆生類別,有以六道分者,欲人明輪回之理也。有以十二類生分者。(如楞嚴卷八說。)欲人明十習因六交報之理也。有以叁界分者,欲人明其高下依止,及不出色欲二事範圍之理也。今亦是以叁界分類,而不言欲界色界無色界者,以無色界尚有特殊生理,須特別顯出,方爲徹底。亦欲使人明衆生之所以不能出叁界,不但著色著欲之爲障,尚有根本障礙,必應徹底了然,爲之對治,乃能入無余涅槃,乃能滅度耳。

  先言欲界。欲界有二:一、上界六欲天是也。(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以福德勝人,故生天。以尚有淫欲,故居欲界。以欲念較薄,故但化生而無卵胎濕叁生。二、下界人畜鬼獄是也。(修羅分攝天,(化生。)人,(胎生,從天墜者。)畜,(濕生,最下劣,生大海心。旦遊空,暮歸水。)鬼,(…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