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上)▪P16

  ..續本文上一頁初下手攝心一處,必十分作意,方能攝得,可見此中有觀。故說來說去,只有一觀字。所以般若不說止而說觀照也。

  觀照有多種方法,無方法則不能起觀照。方法雖各宗不同,而其指歸則一。如天臺宗之空、假、中叁觀。華嚴宗之四無礙觀,及法界觀。法相宗之五重唯識觀。密宗之道場觀,阿字觀。禅宗之看話頭。淨土宗之觀無量壽佛皆是。或雲念佛不是觀。此語不然。須知即念即觀,若妄想紛歧,散心念佛,不得受用。必須口念佛號,心想彌陀,如在目前。如此念佛,則妄想無從起,即是觀。故用功莫要于修觀。修觀是收掫意根。意根攝住,身口二業,亦攝在一處。故淨宗之心想佛,口念佛,手持珠。密宗之心作觀,口念咒,手結印。可見無論如何用功,皆非作觀不可。教下之空、假、中叁觀,四無礙觀,似乎觀法不同。然其理則一,不可不知。否則于各宗經典,不能融會,而有抵觸矣。

  作觀方法,自唐以後,除禅宗外,各宗講此者漸少。如臺宗在講教時,于空、假、中之理,發揮頗詳。而用功時則不一定用此法。惟禅宗則自古以來,說向上一著,且不許用心意識參。因此有創爲其余法門尚用思,惟禅宗不用思之說。並引經言不可以生滅心爲本修因,以證實之。不知不許用心意識參雲者,乃不許用凡情去蔔度也。一用意識,即是凡情。以凡夫心情,推測佛說,決無是處。所以不許。古來又有說觀即照,照是照住。而古人對此,又有批評。以爲如是照住,即是暗證。既不許用凡情蔔度,照又是暗證。而觀之本義,又是思惟。因此學者乃無所適從。

  然則修觀究應如何下手耶?鄙人在這裏參過多年,從南嶽大師大乘止觀,悟得其理。古人說不用心意識參,即是不以生滅心爲本修因。佛意實不如是。是說學佛者最初發心,不可以生滅心爲本修之因。如本經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也。至實際用功,則須用思惟。如本經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即是思惟。最初發無上菩提,是稱性起修。是謂不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至修行必用觀照,即是思惟。禅宗說不可用心意識參,是祖師苦心。其實仍要思惟。不思惟則不能起疑情。至不以凡情蔔度,又是一事。何以知唐以後,余宗多不知作觀。此可以善導大師十六觀經疏中之說證之。彼雲:現在人根鈍,修觀不得成,故只提倡念佛。此是指觀經之觀法廣大,凡夫心量不能相應。不可因善導大師有此語,遂屏觀法而不道也。唐朝中葉以後,密宗極盛一時,不久消滅。華嚴宗亦然。天臺宗亦中衰。經四明、慈雲二位大師之提倡,各經疏又自日本取回,得以中興。然二師之實際用功,亦用淨土,不是止觀。宋以後淨土宗尚有幾位大師,而作觀方法,亦多不講。故惟禅宗尚有觀門也,後世修行人未嘗不多,而得力者少,此于作觀方法之不講,頗有關系。

  又修行者,往往初修時甚得力,後則改變。此亦因不知作觀,枯燥無味,乃至于此。又有讀誦大乘經典,能明了其理,結果反生邪見,亦是不知作觀之故。又有讀誦經典甚多,而道理是道理,于身心無幹;而貪嗔癡之煩惱,毫不能除,亦是不知作觀之故。觀即思惟。照有二義:一是照住,一是照見。照見者,指功夫修成時言。如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是也。大抵照見,由照住而來。照住,由思惟而來。不思惟,即不能照住。不照住,則不能照見。思惟之久,心寄一處,即照住。此時許多妄念,暫時停止,不來打差。若打差即不能停也。人人現前一念,真心本具。只因妄念打差,所以不覺。妄想一停,本有光明,自然發露,此即智慧。觀照須觀吾人之心性,所謂消歸自性。然凡夫卻觀照不到,完全是黑漆桶,完全是妄心,將如何而可?惟有依照佛說去觀,即先就佛經之文字用功。佛說觀照方法,即不許吾人用凡情蔔度。如此段經文,若以凡情蔔度,而不用觀,即不能明了。世人讀經,專在文字上求之,以爲已明其義,實萬萬不可。如應如是降伏其心句,凡情度之,當然有許多解釋。此要不得,應除去之。再想又有別種境界,又要除去之。想而又想,皆要不得。愈想愈進,久久如呆。妙處即在此呆字。古人雲:須大死一番。死者,即死此妄心。如此用功,或半年,或一年,忽然開悟,出于意外。要請求善知識,證其合否。如無善知識,則以佛經證明。倘佛經上無此說,仍是凡情蔔度。如此則心中妄想,打斷不少。雖不即是消歸自性,而已消歸不少。故須多讀誦大乘經典。本經處處說讀誦受持,受持,即觀照也。

  又觀所有一切衆生至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上文說降伏,此段何以不提降伏,是何意義。此是令吾人將心量擴至無量無邊之大。因衆生之大病根,即是心量狹小。因狹小,即執我。故佛令將此心放大,潛移默化,所謂大而化之。倘在尋常日用之間,時時如此觀照。將佛說心量放大,移到自己分上,即是除我見,去煩惱之妙法。

  又觀此段文字,其歸結在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一句。此是令吾人除我見,而並不直指我見,偏在對面衆生分上作觀。因凡夫執我,一刻不放松。若就我作觀,則不能得力。故從衆生方面觀,觀因緣聚合,當體即空。又衆生同體。如此觀照,則不知不覺,我執自然化去。此乃消歸自性之善巧方法。又觀若卵生以至非有想非無想。可見一切衆生,無不有欲、色、識。此叁者不轉移,則永遠輪回叁界之中。因知欲不可不斷,色相不可執著,情識必須轉移。如此觀照,則不知不覺,欲、色、識叁者可去。

  又觀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衆生既若是之多,而如卵生之愚蠢,定性之難化,有想無想之貢高,如何能悉數滅度?然佛是無緣大慈,只要與我接近總是要度。如此觀照,則自己忝爲人類,上則尚未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下則比卵生濕生高明,應當學佛成佛,無上心自然能起,妄心自然能轉。

  又觀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一句,在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句下,可見得有一衆生未度,即我願無盡。如此觀佛語,理不離事,事不離理,是爲理事雙融。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遣著空。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遣著有。兩邊皆遣,是雙遮。兩邊又同做,是雙照。是爲遮照同時。此等修觀,即能證寂照同時之果。一切衆生皆滅度之,是大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是大智。是爲悲智雙融,能得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之佛果。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是修福;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是修慧。是爲福慧雙修,能證二足尊之果。

  金剛二字即斷惑。惑不外見思,見思即我相。此經斷我相,正有極大作用。化除我見,即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不起分別,即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即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所以下文有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之語。豈不是成佛即在此一段經文耶!

  一切大乘經典,說發大乘心之人,未能自度,先要度人,此是大悲。然度人即是自度,此種道理,如觀照得了然,則佛法看似廣大無邊,實則親切有味。看似高深,本是平實。將此段經文,放在心中時時觀照,寄心一處,妄想即漸漸消除。即此數句,成佛已有余矣。

  又觀此段經文,不說降伏,即是降伏。是要吾人發起此願,堅強其志,則我執我見,一切掃除,降伏即在內,自然受用。每日將此段文放在心中,受用無窮,所以須觀照。

  (壬)次,明不住于相即是正住。分四:(癸)初,正明無住;次,釋顯其故;叁,結示正住;四,更明所以。(癸)初,又叁:(子)初,標示;次,指釋;叁,結成。

  (子)初,標示。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複,又也。次,次第也。法字包羅萬象,一切事事物物,不論眼見耳聞,即不能見,不能聞,而爲心所想及者,亦稱爲法。凡世間法,出世間法,均包括在內,故稱一切法。應無所住,正答應雲何住。住者,執著也。衆生處處執著,不是著東,就是著西。世尊此答,正是當頭一棒。布施六度之一也,亦名六波羅蜜。大般若經將六波羅蜜,一一舉出。此經單說布施。就文字言,是避繁就簡。布施可赅一切法,佛法要行不要住。此二句,猶雲應當無所住,而行一切法也。

  凡經中安複次二字,必本文與上文有密切關系。此有二義,一是補足前義,二是申明前義。上文答降伏,此答住。看似另一義,實是一件事。蓋前言降伏,即含住而無住之義。此雲無住而住,亦含降伏之意。互相發明。又前發大願,此起大行,願與行不能相離,有願必有行,有行必有願。且不分先後,要見之于行,方不是虛願。故有密切關系。此就補足前文言也。又前發大心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而未言度生方法。此正言度生方法,是進一層之申明也。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行于布施,複不著空。即不落二邊之中道。

  六度之義,應當略知。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也。此六度不外戒、定、慧,對治貪、嗔、癡。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以飲食衣服醫藥等日用物施人者,必須用金錢,曰財施。爲人講經說法。或印贈經典。乃至世間典籍,只要于人有益,用以布施者,曰法施。無畏施即救苦救難。衆生在災難中,必有驚恐,吾去救他,令之無畏。只要能救,即舍身命亦不顧,曰無畏施。叁即一,一即叁。如救人苦難,使之無畏,不外用財施法施。是可見施財時,法施、無畏施,亦在內。又爲人說法,是法財。授人經典,使之增長福慧,即無畏施。再開之,有內施、外施,乃至究竟施。如華嚴經中所說,名目至多,合之則一。修布施,是破悭貪心。貪必悭,悭必貪,此能造種種業,長在生死苦海之中,故必破之。

  戒,是戒律。持字與守字不同,拳拳服膺,一刻不放松爲持。戒有在家,出家之別。在家有叁皈:五戒,菩薩戒,密宗之叁昧耶戒。出家有叁皈: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五戒雖只殺、盜、淫、妄、酒五條,而爲一切戒之根本。即出家戒,亦依據此五條,惟分析特爲詳細耳。出家之菩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