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矣。有人說,布施叁面具足,何以名輪,不知此實有深意。一是運行,佛說布施,要令度人,輪有度義。修行者隨時布施,能將煩惱碾碎,輪有碾義。此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即令吾人明叁輪體空之道。財施即六塵,法施即法塵,皆是緣生之法。既知當體即空,又何必住。既觀照叁輪體空,當然不住。
(子)叁,結成。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如是二字,即指上文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而言。不住于相,並非斷滅。不住即舍,然舍能否究竟,絲毫無住,亦非易言。故華嚴分舍爲多種。最後說究竟舍。須心中些微不著,不落二邊,方爲究竟。此雲不住于相,即含二邊。言既不住法相,亦不住非法相也。何以知此相字,可赅非相,可即上文證明之。應無所住,是不住法相。行于布施,是不住非法相。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是不住有。菩薩應如是布施,是不住空。須知不住非斷滅,不住即行。住即不能行,行即不能住。修菩薩道者,六塵固不可住。然若斷滅,即不能度衆生,衆生正住六塵境界,故應從此處度之。
上文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下文即言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佛意謂菩薩應當如我所說,二邊不著,于中道行。可見無所住,並非不行。不住相,不是空談。要在實行中間,不著有,不著空方合。全經破相,此處點出。佛意若謂,非教汝不住于法,乃不住法相也。
修行固然要離塵境,然不住六塵,談何容易。故修行本旨是不住,而下手時卻不能滅境。譬如念佛,觀想佛像,色境也。天樂水鳥,聲境也。蓮花香潔,香境也。飯食經行,味境也。但受諸樂,觸境也。憶念彌陀,法境也。故不住二字須認清,決非斷滅。斷滅即空,亦即非法。布施攝一切法相,亦攝非法相。故不住雲者,不住法,不住非法也。世人舍命亦是舍,不過住相耳。如盡忠報國,殺身成仁,至多不過成神。倘舍命時,另有利己心,嗔恨心,或至墮落。青年男女,爲愛情而舍命,亦易遭墮落;或挾嗔恨而舍身,且至墮地獄。地獄有鐵床銅柱種種慘酷之報,正爲慈悲衆生而設也。凡此皆是住相。若存斷滅想而舍命,如消極一流,覺世間無可留戀,自捐生命,此即住于非法相,沈滯于空,不如不舍。斷滅沈空,或亦至墮落。故舍不應住法,亦不應住非法。
菩薩爲衆生而舍命,亦有之。然若住于度生之相,亦不能成佛。故本經下文有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之比較。恒河沙等身命布施,非菩薩不能,凡夫無此許多身命。然尚不如受持四句偈爲他人說得福多者,因受持誦說,能成佛也。
修行不得受用,不外二病。一不得扼要,二道理不明。如能扼要明理,自能受用。不可離修行而說性,否則空談。不能離性而修行,否則盲進。本經處處說性,處處含實行。
發大願,行大行,方能入佛門。前科降伏,即發大願。此科行于布施,即行大行。必無所住行于布施,方是大行。有願無行,願是虛願,有願及行,願是重要,行更重要。無大願則大行不能起,即行亦是盲行。如何方爲大願,如何方爲大行,必大悲大智方可。所有一切衆生之類,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大悲也。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知衆生同體,無所謂佛,無所謂衆生,大智也。悲智具足,方能發大願,行大行。菩薩于法應無所住,凡夫之病,即處處執著。能不執著,即大智也。行于布施,即大悲也。無悲則大願不能發。無智則大行不能行。悲智願行無不大,方是菩薩摩诃薩。必如此圓滿具足,方是無上菩提。上文于大願,則先說大悲,是不住空。住空即不能發大願。此文于大行,則先說大智,是不住有。住有即不能行大行也。
凡夫對一切事,總是放不下。爲何放不下,即是有我在。佛只說布施,一下手即破我。再進一步,在境界上破。更進,在起心動念上破。前科說發大心,處處卻是不住,是潛移默化,化去我見。凡夫爲我之念最重,今爲衆生,將我抛開。無論卵生之極愚,無想之極高,必悉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此即化除分別心,正對六七識下藥。凡夫所以輪回六道,不能出離,亦是六七識使然,今轉移之,即成波羅蜜。
發心要廣大,非廣大不能化我見。修行則要細密。先發廣大心,方能修細密行。故必先觀一切衆生是緣生,且本寂,且同體;先知自己習氣之重而潛移之,方能修行。
發大心,爲何依降伏其心而說?起大行,爲何依應無所住而說?此即是要降伏,應先知病根所在。知衆生所以成爲衆生,即在有欲色識,故發心門說此類語。由此用功,六七識自然能化。說細密修行,切指應無所住。可知修行當然要行不要住。下此功夫,正令六七識無存在余地,真心自然顯露。此是不住而住,故下文說應如所教住。
佛教人,所有一切衆生,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此菩薩發心,未自度,先度他。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令人知緣生平等同體等等,此度他,即度自己。直是自他同度。然佛終不說度自己者,因吾人我執重,故不說也。度衆生如何度,要起行。布施即破七識之執我,破六識之分別心,此明明是度自己。故發心要大,度己先要度他,度他即是度己。說到修行,先除自己病根,度他先度自己,度己即是度他。然布施一方面度己,而實際是度他,此佛只說行于布施之精意也。
古人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可以貫通全經。實則無論何句,皆可貫通。如不住于相句,兼赅非相,不落二邊,行于中道,何嘗不可貫通全經。大乘佛法之巧妙,可隨人于各方去領會,所以稱圓融。不但見淺見深,因人不同,即見深者,亦複所見不同。
前文之相字,從我相上說。此文之相字,從法與非法上說。本經往往後文無異爲前文作注解。如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即爲上文度生作注解。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即爲應無所住作注解。不住于相,又爲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作注解。有人疑金剛經前後意義重覆者,是不善讀金剛經。倘知後文與前文之關系,則不但不重覆,且見其脈絡貫通。
讀此段經文,又須在觀照上用功。佛法處處不離觀照,必時時刻刻去思惟方可。須知不住于相是徹底的。自初下手至成佛爲止,皆是不住于相。倘在布施之時,存一些見好之心,則不知不覺,住于六塵矣。故非作觀不可。如不存見好之心,而但覺有此布施,即住于法。故不作觀,即住亦不自覺矣。
又觀行于布施,是令吾人成佛,如不作觀照,如何能成。應如是布施,亦是佛說一句法。如行布施時,心中有應如是布施,亦即是住于法。吾人事事依照佛說去行,心中卻一無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雖無其事,依舊精進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應如是布施,尚在外面。不住于相,即向裏追求。此正用功吃緊處。又觀不住于相,心中雖無其事,然存此心,又是住相。故作觀時,心中一層一層入細。境與心也,法與非法也,二邊不著也,二邊雙照也。心雖入細,仍在對待上,須知對待之見未忘,尚未能出世間。世間一切境界,無非是對待,如生死、老幼、高下、長短、大小等等,無非是分別心。故出世法,必須離開分別心,在絕對上作觀。轉凡夫觀念,至絕對境界,即是證性。證性須要無念。念者分別心也。有分別心,即落于對待。落于對待,即時時刻刻去分別,而爲意識所籠罩。必觀至無念方可。然心中尚存無念二字,仍是住相。必並無念之念亦無,密密作觀,庶幾性德圓明,方是真不住相。佛說能觀無念者,即爲向佛智。是知觀無念,非一時所能到,但宜向此進修,故曰向佛智。
念即是觀,觀即是念,能觀無念者,轉言之,即令吾曹念無念。念無念,必用思惟,思惟則能轉分別心。分別心是向外馳求,思惟則向內尋求勝妙境界。當起心動念時,除去分別心,再依佛之方法,向內思惟,此爲念無念。如念佛亦然,久久相應,即能無念。
(癸)次,顯釋其故。分叁:(子)初,征釋;次,喻明;叁,法合。
(子)初,征釋。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征者舉也。將前義再舉之而自問自答也。福德即福慧雙修。福慧如車之兩輪,不可稍偏。有人說,佛既教人不住,何以又教人修福,此誤也。若不修福,即成菩薩成佛,去度衆生,而衆生剛強,未必能度,故必先與衆生結緣。本經所以處處說修福,而實行則只說布施,即令人福慧雙修。思是窺測。量是度量。言不可以心思去窺測,不可以數目去度量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即不住法,亦即不著有。布施即不住非法,亦即不著空。不住相而布施,布施而不住相,如此二邊不著,乃是佛境界。故福德之大,不可思量。此福德乃指成佛而言。上文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成佛之心,與此句針鋒相對。可見不住相布施,即成佛之法門。
無上甚深微妙法,即指般若,極深極細。故本經句句如剝蕉,不易了解。說者須攝相觀心,聽者亦須攝相觀心方可。經文處處言不住相,而又處處言福德者,正是不落二邊之義。不住相,非即福德不可思量。必布施而不住相,方是福德不可思量。
大乘佛法,塵說刹說,橫說豎說,面面俱圓。最要是破執,一有執即落二邊,不著有,即著空,不是中道。聽法看經,亦須面面觀之。倘著一邊,即不得受用。佛說了義,不說不了義。說得徹底,尚恐聽者不明,說不徹底,如何能令人了解。聽者亦然,否則般若之理,不得了解。故須面面說。又說而不說,留一點讓聽者去想。若將極深道理,一一說盡,則聽者不複用功。故古來禅宗祖師,開示學人時,恒留半句,待人自悟。否則專事抄寫講義,自己不在此中努力,打一個筋鬥,有何用處。看本經上文,明明說不住六塵而行布施。蓋以住于境,則心不清淨。須一無所爲方可。然此處則說福德不可思量,豈非上下文意義沖突耶?福德非即相乎?何故處處言不住,又處處言福德乎?須知上文教人不住六塵,是教人不執著,並非滅卻六塵。下文有于法不說斷滅相可證。蓋修行即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