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上)▪P22

  ..續本文上一頁。將道理蘊于八識田中,一旦相應,則叁明六通能一時發生。(二)果真能信,應學愚夫愚婦之信心堅定。無奈世間中等人多,不肯自居于愚,故定須令之明理。

  古德著書,開端多有求叁寶加被之語。大菩薩作論,論前亦有承佛威神力故。此是真實不虛,非依賴性,亦非迷信。倘無此等觀念,則有一我見存在,將自己性靈障住,著書作論,如何能澈底。故非將我見完全抛開不可。世間法如孔子,動辄歸之于天,亦得此意。漢以後學者,即不之知。

  (子)次,示夙根之厚。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上科持戒修福至以此爲實,此科正爲之作注解。是人即指持戒修福者,指明是人,不說人等。可見持戒修福,雖說兩事,實是一事,二者均不可缺。一佛至二佛,時間已極長遠,不知多少劫數,何況叁四五佛。可見是人善根種得極遠,而世尊又說尚不止此,已于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且千萬之上,再加無量二字,則時間乃是不可說不可說之長遠。是人不但修一善,並修諸善,諸善指六度萬行而言,可見是人于般若,已修得極其長遠矣。種根,正對持戒修福言。是人種根已極深,是諸善合成之根,真所謂難能可貴。

  世尊于過去無量之事,均悉知之,此說是真實不虛。就吾人凡夫眼光觀之,是人持戒修福已合道妙,何以故?上文世尊對須菩提一開口,即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是發大心。先應度生,即不落空;次實無衆生得度,不住于相。次說大行,應無所住,先說不住相,次說行于布施,倘住而不行,即是落空。此二段文,世尊叮咛告誡,必不落空,方可發心修行。是人下手即持戒修福,豈非與世尊所說先不落空暗合乎。又發起序中,世尊欲說般若,先示現凡夫,著衣持缽等即持戒;又令衆生生慚愧心,即修福。是人持戒修福,豈非又與世尊本意暗合乎。可見非久遠以來種善根者,不能如此暗合道妙也。觀世尊語氣,似乎是極力贊歎是人,其實是鼓勵吾人,使聞此言說章句者,即當實行,故對須菩提有莫作是說之誡詞。以爲若如須菩提之說,後之人必以般若爲難修,寖至高推聖境。其實不難,即在持戒修福下手。此是世尊之大慈大悲。須菩提豈不知發心修行,須不落空,不過代衆生請問耳,亦是大慈大悲也。

  吾侪苦惱衆生,如今得聞此言說章句,亦是希有,亦是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者。倘不如此,則于甚深微妙之般若,不可得聞,即聞亦等于不聞。吾侪已在又後之五百歲中,鬥爭更爲堅固,竟能來此地讀誦受持,必是不願競爭少欲知足,有持戒之資格者。如此吾侪即不宜妄自菲薄。已持戒者,更宜用功,再求堅固。未持戒者,應照佛說去持,則諸佛必大歡喜。以此種得善根,于此發芽。吾侪有此資格,又有世尊加被,可不自勉乎。

  以此爲實。既明真實義,又能修行。六度之中,無論何度,皆歸于修福。布施不必定要破産,但量力舍少數財,與人有益,即是財施。爲人說法,或送人經典,即法施,並非難事。又勸人學佛,必勸之持戒修福,見不持戒者更要勸。又見已持戒尚未知般若者,更要勸之使明般若。此福德之大,不可思量,何以故?以是紹隆佛種故。又要勸人從速修習淨土,求生西方。須知般若與淨土,關系至深。前說學般若者須先不住相,不住相方能就文字般若起觀照,觀照功深,而現實相般若,此即是性。修行下手先觀照,最後要現實相,此甚不容易。在娑婆世界中,種種惡誘,如何能即現實相。故大菩薩修行,發願修叁阿僧祇劫,不知經過多少輪回。是人善根固厚,然至千萬佛無量劫之長時間,尚祗是能生信心,可見業障深重,故必發願求生西方方可。又如上文發大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此等度生,上至非非想天,下至地獄。吾人即發此大心,如何能去度。此實令吾人先觀照緣生平等之理。若欲滿願,非先證性不可。欲證性,不可不先求生西方。生西不是爲自了,原爲度衆生,方與彌陀本願相合,爲滿大願,可證性故。故普賢行願品說,虛空無盡,世界無盡,衆生無盡,我願無盡。此非與本經廣度衆生之願,完全相同耶。可見般若法門,與淨土法門,是一非二。必有此大願,彌陀方來接引,往生不爲自了。有往生法門,方能成就般若法門。

  是人持戒修福,亦極不容易,已親近過許多佛,但種善根。可見成就般若法門,應親近彌陀,實相般若,方能現前。永明禅師雲: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故學般若者,須速修念佛法門。修淨土者,亦須速修般若法門。如不明了此第一義,徒念佛者,恐只生下品。故提倡淨土法門者,不可僅說念佛爲止。須知修淨土,正爲滿大願,僅僅念佛下生,不能滿也。永明禅師之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此偈只可勸愚人,不可勸利根人。世人忽略得見句,只注意萬修萬人去句,以爲不必依照十六觀經之修觀,此是錯誤。觀經明第一義,正是般若,若只生下品,不能見佛也。

  (壬)次,明其福德。分二:(癸)初,正明其福;次,釋顯其故。

  (癸)初,正明其福。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聞是章句,是指定持戒修福之人。此聞字與上文得聞如是言說章句之聞字相應。聞得如是言說章句,以此爲實,方能生信。淨信二字,正指實信。何謂淨?即後文之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是人切實用功觀照,久久如此修行,一點不著。淨信即生,亦即實相。此淨字非對染而言,是絕對之淨。空有二邊皆不著,故是實相。乃至者,超略之詞。生淨信,有淨念相繼者;有多念者。最少限度,是一念生淨信,不能多念,亦不能念念相繼。此乃至二字,包括許多功夫不同之人,下文稱是諸衆生,然無論功夫淺深,如來悉知悉見。一念,即起心動念。生者,即龍樹所說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可見非十分用功,不能得生。且一念相應,即淨念相繼之根,淨念相繼,即從一念相應而來。此一念清淨,無人得知,惟有如來能知能見,蓋淨心是無相,非肉眼天眼所可見也。然此說尚非根本義。須知此句,正是生淨信之注解。如來是法身,是人一念相應,即與如來心心相印,光光相照。故如來悉知,是性中知,正是悟徹佛性。如來悉見,是性光照,正是初開佛眼。此功夫是了不得,故古人雲:一念相應一念是佛,既是佛,福德讵可思量耶!

  此二小科,正爲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作注解。當知是人起,至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是說明持戒修福之因。聞是章句起,至得如是無量福德,是說明持戒修福之果。世尊極力贊歎是人,正是鼓勵吾人,發無上心,發大願,起大行,而得無量福德。

  又須菩提莫作是說起,至得如是無量福德,正爲前明示科應如是降伏其心至則見如來作注解。上文是說其理,此則舉出是人以證實之。須知惟持戒修福之人,方能如是生信,如是生淨信,如是得無量福德。本經文義,處處相應,脈絡貫通如此。

  (癸)次,釋顯其故。分二:(子)初,正釋;次,反顯。

  (子)初,正釋。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此是正面釋生信得福之故。何以能生淨信,何以能得無量福德,須是除卻分別心方可。分別既除,正信自現,即龍樹所說一切法不生惟般若生。是人雖未能般若完全現前,然已生淨信,與如來心心相印,光光相照,即得無量福德,此正不容易。由分別妄想既除,乃能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是諸衆生句,包括甚廣。上文一念生淨信者,指程度最低者言。尚有多念相應,淨念相繼者,故雲諸衆生。無複二字之複字,應注意。言是人我執已空,不複再有。無法相二句,言是人無法執也。

  四相由執我相而起。佛經說四相者,意義甚多,今舉其與本經契合者,有廣狹二義。狹義,即指執五蘊色身。此即我相。凡夫同病此執,一切忘不了,不但現在,還計及未來,死後或升天,或升大梵天,所謂補特加羅,因此起種種妄想,相宗稱爲遍計所執。未來與現在,是對待的,在對待一方面看,是人相。由此身起盛衰苦樂種種等,是衆生相。再計五蘊色身,命根不斷,是壽者相。此皆就自己五蘊上種種計度分別者也。廣義,計我種種分別。對待即人。不止一人,即衆生。此計相續不斷,即壽者。一起執著,即有能執所執,能即我,所即人;種種分別,即衆生相;能執所執不斷,即壽者相。要知四相即從我見開出。開即四相,合即我相。世尊何以開出而說,有妙義在。我見即分別,執我即七識,起分別即六識,般若是正智,如要實相般若現前,非將六七識轉移不可。六七識轉,五識八識同轉,故世尊屢說四相。四相空,即我執空,又名人空。

  我相是從身上起執,法相是從法上起執。無法相,即法執空,亦名法空。非法即是無,即是空。亦無非法相,是空亦空,又名重空,又名俱空。般若顯叁空之理,以遣執爲主。人我空後,又執法空,還是不可,故必重重遣之,連空亦要空。古人稱爲窮空到底,此與偏空大不同,故名勝義空,又名第一義空。

  此釋上科已生淨信者,即能到叁空。叁空包含許多道理,其廣無量,其深無底,普賢行願所謂甚深教海也。依叁空說無四相是我空,無法相是法空,無非法相是空空。其實即是除我法二執,無法相是空法執,無非法相亦是除法執,非法本無法。然卻執不得,一執亦成非法執。故無法相之法執空,是第一重。亦無非法相之執亦空,是第二重。二者合來,皆是法執。與上文四相,卻是我法二執對說。是人生淨信,是我法二執俱遣。然我法二執,由分別而起者,是粗執。尚有俱生我法二執,從起心動念而來之細執,此名隨眠,又名住地無明。是人但能除分別我法二執,未能除俱生我法二執也。

  又含一種要義。分說是叁空,合說是空我法二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