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語,呼應相通也。且先就近脈言之。上來先明四果,各各得果無住。次須菩提自陳得果,亦無所住。此皆小乘也。次世尊複就自身往事,以明于法實無所住。(經雲:于法實無所得。即是于所得之法不住也。)此言大乘矣。然猶界于因果之間。最後更就菩薩修六度時,于莊嚴佛土,亦無所住。則非句,不住法相也。是名句,不住非法相也,則專說大乘因地矣。如此不憚苦口,層遞說之,愈說愈近。無非欲闡明此科中之應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耳。因即以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以明上來所說,皆是爲生心無住,無住生心作張本。亦即爲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菩提心者,指示方針耳。約果廣明,原承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句來。而彼句又是結以前所說者。所以此科,與開口處善男子、善女人等句呼應相通。諸菩薩摩诃薩,即開經處所說之菩薩摩诃薩,亦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之善男子、善女人也。應者,決定之詞。無論小乘大乘,果位因地,皆當無住。可知發大心者,決定亦當無住。非此不可,故曰應也。
此科之文,既是承上起下。則如是二字,即並指上下文。只說一邊,義便欠圓。且先約指下文說。蓋正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而不應兩句,亦兼指在內。須知不應住色兩句,乃應無所住句之前提。故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則不應兩句之義,便全攝在內矣。總之,不應住色乃至而生其心叁句,皆是應生清淨心句之注腳。如是則淨,不如是則不淨。故曰:應如是生清淨心也。
此科之文,是教導發菩提者,應當如是。何以不曰發心,而曰生心?請問發心生心,同耶異耶?曰同而不同。生即是發,何異之有,故曰同也;生之取義,比發字深,何以言之?發者,但約其已經表著,爲人所知者言。生者,不但言其表著,且有推究其本源之意。因凡言生,必有其根。若無有根,雲何得生。故發心之義,謂其先無而今發起。而生心之義,乃謂其本具而能現前。故生心比發心義深,此其不同也。何以得知生心之義,乃是如此。觀清淨心叁字,便可了然。蓋清淨心,即是本具之性。所謂自性清淨心,是也。清者不濁,淨者不染。譬如真金,辱在泥塗。用功洗滌,真金宛在。性亦如是,雖一向爲無明煩惱塵垢所障,但能依法修行,清淨本性,依然現前矣。故此句之意,是說凡發無上正等覺心之人,應令清淨本性現前。故曰應生清淨心。言下有回頭是岸意,其警人也深矣。不但此也。蓋指示前來千言萬語,言不應住相者,無非欲令見性耳。清淨,即無相之意。凡夫著相,因之障性。今欲見性,相何可著。蓋凡夫著相,故不清淨。心不清淨,所以障性也。今欲見性,故應清淨。清淨其心,故應離相也。且說一生清淨心,無異說明發菩提心之所以然。何謂發菩提心,曰一心清淨是已。若心不清淨,則所發者尚得謂之無上菩提乎!何則?菩提者,覺也。覺者,覺照本性也。且本性,又名大圓覺海也。當知本性一塵不染,清淨無比。既曰發覺,而又著相,則與覺字正相背馳。所謂背覺合塵之凡夫是也。故發覺心,必應合覺。雲何合覺,必應背塵。背塵者,不住于相之謂也。由此觀之,此一句中,具有無數提撕警策之意。
初發菩提心,雲何便能清淨心現前。須知正因其不能,故令如是而修。雲何修,下文所謂應無所住,是也。雲何無所住,下文所謂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是也。此正的示無住之用功方法。不應住色兩句義趣深廣,若只略略看過,僅明其一義,真是孤負。且義蘊既未窮究,用功又豈能扼要,豈能切實,豈能入細。既是在浮面上做,則相何能離,性又何能見乎?故曰孤負也。不但孤負佛恩,直孤負自性矣。
(一)此色、聲、香、味、觸、法,名爲六塵。舉此爲言者令明若著其一,便是塵心。正與清淨心相反。此發正覺之心者,所以必應背塵,背塵而後合覺也。不應住六塵者,猶言不應合塵,合塵則背覺矣。其中消息,間不容發。真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二)色、聲、香、味、觸、法,所謂器世間也,亦謂之境界相。今雲不應住此六者,即不應住相之意。色、聲、香、味、觸、五字,包括世間一切可見可聞之境界。法之一字,包括世間一切不可見不可聞,而爲心思所能及者之境界。舉此六字,一切境界相攝盡,亦即世間一切境界皆不可著。不但可見可聞者不應著,即不可見不可聞者亦不可著。此是教誡學人,世間一切,皆應不著。
(叁)不應著者,豈止境界而已。蓋表面只言一六塵,實則連六根,六識,一並說在內矣。若但就表面觀,即前雲但在淨面上做,則不住二字功夫,不能徹底,亦複不能扼要。雖欲不住而不可得也。須知色是外境,本無交涉。交涉發生,生之于住。是誰住之,曰眼也。眼雲何住,曰眼識也。乃至法是呆物,若不住著,毫無關系。其發生關系,固由于意。而實由于意中慣于攀緣分別之意識。由是可知,經雲不應住者,令學人應于識上覺照,不起攀緣分別耳。經不但雲不應住色,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而其下綴有生心二字者,正指示學人欲不住相,應在心上覺照。即是應在起心動念時,微密用功。如是乃爲切實。
(四)在起心動念時用功,此是初學者下手處,還須斷其思惑。雲何斷,發大悲心,廣修六度,是也。布施、持戒,度貪;持戒、忍辱,度嗔,亦複度慢;般若則度癡;禅定既度嗔,而定能生慧,亦複度癡。而以精進之精神貫注之。且六度皆自大悲心出,則度度皆爲利益衆生。此又除我之利器也。蓋因我見而起貪嗔癡慢,故易起心動念。今欲不爲色聲香味觸法起心動念,必須在大悲心六度行上加功,乃爲扼要也。
(五)如上所說,仍未究竟。必須戒定堅固,生起般若正智。無明破得一分,識乃轉得一分。待得八識皆轉,乃爲徹底。初學必須多讀大乘經典,般若尤不可須臾離。依文字起觀照,令其解慧漸漸增明,正是釜底抽薪之法。而解慧增明,更可以增長戒定之力。蓋戒定慧雖稱叁學,實是一事,有互相資助生起之妙。而定、慧,尤不能離,定固生慧,慧亦生定也。此義不可不知。
(六)生心二字,不但是令應在起心動念時用功,尤有深意存焉。蓋防不得意者不明用功方法,誤會不應住之意者,一味遏捺意識不令生起。如此行之,其急躁者必致發狂嘔血。即或不然,亦是禅宗呵爲坐在黑山鬼窟裏作活計者,與外道之無想定何異。既然道理不明,(不知本性活潑潑地,無相無不相,是謂道理不明。)則慧不能生,惑不能除,業苦當然亦不能消。甚或轉爲草本土石無知之物。須知小乘之滅盡定,並非由遏捺意識而得,乃由證性,想自不起。且到此地位,亦不應住。住則墮無爲坑,焦芽敗種,亦爲世尊所呵。故經文既曰不住色等,又曰生心。以示發菩提心者,不應住于塵相,非令心如死水也。此意正與下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互相叫應。指示學人既明且切矣。
(七)不住六塵生心,更有一義。蓋合上句言之,是令發菩提修六度者,當揀別真心妄心。上句清淨心是真心。此二句住塵是攀緣心,即是妄心。楞嚴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外道等,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此中上句曰應,下二句曰不應,正親切指示不可錯亂修習也。須知住塵之心是識。因其攀緣,名之曰妄。而此之妄心,原是真心之所變現。雲何變?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分別人我故也。故發大心之人,首須揀別真妄。不應以住塵著相之心爲真心也。所以本經專重破我。不應住六塵生心,即謂不應著我也。何以著塵即是著我。譬如行六度者,若意在人知,便是住色,乃至著法。如此等等,無非我見之故也。說此兩句,原爲叫起下句。
應無所住,亦有多義。(一)即謂于六塵無所住。(二)謂根、塵、識,一切不住。不論住著者爲何,心便染汙,便是塵相。(叁)無所住者,一無所住之意。(四)無所住者,無其所住也。所住爲色聲香味觸法。今雲應于心中無其所住,非謂無有色聲香味觸法也。含有不執著,亦不斷滅兩意。複次所住之無,由于能住之空。所住指境言,能住指識言。故應無所住,猶言應令情識盡空。
而生其心之而字,有兩義:(一)而者,而又之意。應無所住,而又生其心。此承前說無所住,兼有不斷滅意而說。即是說明上文所言不應住六塵生心者,乃是應心中無其所住之色聲等相,非謂斷滅相。不斷滅者,以心不可斷滅故。上言不應住塵生心者,是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耳。其字可指菩提,以及六度。如是,則所發修行六度之心,方爲菩提心。以其背塵離相,合于自性清淨心故。(二)而者,而後之意。此承前說應無所住,猶言應令情識俱空來。則其心即指清淨。謂無所住,令其妄盡情空,而後方能現其清淨心耳。生者,現前之意。蓋應生清淨心句,是標舉之詞。不應兩句,是修行方法。應無所住句,是功效。必須如是作種種釋,庶幾經義稍覺顯豁圓備,然亦不過大海一滴而已。上來依文解義竟。
以上依文釋義已竟。雲何是上來諸說之點睛結穴處乎?且逐層逆說而上。前科不雲則非是名乎。四字之所以然,前科原未顯發,故此緊承其意而闡明之。然則如是二字,可說是正承則非是名來矣。謂發大道心者,莊嚴佛土。應觀照則非是名之義趣,生清淨心也。蓋則非句,是明應無所住。何則,生本無相。莊嚴者,其心應于六塵等相,一無所住,故曰則非。知得則非,則心淨矣。所謂欲淨佛土,當淨其心,是也。是名句,是明應生其心也。何則,但應心不住相,並非斷滅其相。故曰是名。是名者,名正言順,不能廢其事也。須知莊嚴之事相,不能斷滅。即是莊嚴之心,初未嘗息,心未嘗息,便是生其心也。總之,莊嚴而心不住相。則熾然莊嚴時,其心卻湛湛寂寂,不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