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邊煩惱纏 故說差別相
此偈明何義。略說有九種煩惱。于自性清淨如來法身界中。如萎華等九種譬喻。于諸佛等常外客相諸煩惱垢亦複如是。于真如佛性常客塵相。何等以爲九種煩惱。一者貪使煩惱。二者瞋使煩惱。叁者癡使煩惱。四者增上貪瞋癡結使煩惱。五者無明住地所攝煩惱。六者見道所斷煩惱。七者修道所斷煩惱。八者不淨地所攝煩惱。九者淨地所攝煩惱。此如是等九種煩惱。以彼九種譬喻示現應知。此明何義。世間貪等衆生身中所攝煩惱。能作不動地業所緣。成就色界無色界果報。出世間智能斷。名爲貪瞋癡使煩惱。偈言貪瞋癡相續故。又增上貪瞋癡衆生身中所攝煩惱。能作福業罪業行緣。但能成就欲界果報。唯有不淨觀智能斷。名爲增上貪瞋癡等結使煩惱。偈言及結使故。又阿羅漢身中所攝煩惱。能作無漏諸業行緣。能生無垢意生身果報。唯如來菩提智能斷。名爲無明住地所攝煩惱。偈言熏集故。又有二種學人。何等爲二。一者凡夫。二者聖人。凡夫身中所攝煩惱。初出世間心見出世間法智能斷。名爲見道所斷煩惱。偈言見道故。聖人身中所攝煩惱。如先見出世間法修道智能斷。名爲修道所斷煩惱。偈言修道故。又不究竟菩薩。謂從初地乃至七地所攝煩惱。七住地中所對治法。八地已上叁住地中。修道智能斷。名爲不淨地所攝煩惱。偈言不淨故。又畢竟究竟菩薩身中所攝煩惱。八地已上叁地修道智所對治法。金剛叁昧智能斷。名爲淨地所攝煩惱。偈言及淨地有垢故。是名略說九種煩惱次第。萎華等九種譬喻。我已廣說應知。又複即此九種煩惱。依八萬四千衆生行故。有八萬四千煩惱差別。如如來智無量無邊故。有如是無量無邊煩惱纏如來藏故。言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是故偈言
愚癡及羅漢 諸學及大智
次第四種垢 及一二複二
如是次第說 四凡一聖人
二學二大智 名爲不淨地
此偈明何義。此九種譬喻。于無漏界中如是次第四種譬喻。及第五譬喻。後時二二煩惱諸垢依。煩惱垢染故。言不清淨。又複雲何知此九種貪等煩惱。于萎華等九種譬喻相似相對。又雲何知如來藏于諸佛等九種譬喻相似相對。偈言
依佛神力故 有彼衆妙華
初榮時則愛 後萎變不愛
如華依榮悴 有愛有不愛
貪煩惱亦爾 初樂後不樂
群蜂爲成蜜 瞋心齧諸花
瞋恚心起時 生種種苦惱
稻等內堅實 外爲皮糩覆
如是癡心纏 不見內堅實
猶如臭穢糞 智觀貪亦爾
起欲心諸相 結使如穢糞
譬如彼地中 種種珍寶藏
衆生無天眼 是故不能見
如是自在智 爲無明地覆
衆生無智眼 是故不能見
如子離皮糩 次第生芽等
見道斷煩惱 次第生諸地
以害身見等 攝取妙聖道
修道斷煩惱 故說弊壞衣
七地中諸垢 猶如胎所纏
遠離胎藏智 無分別淳熟
叁地知諸垢 如泥模所泥
大智諸菩薩 金剛定智斷
萎華至泥模 如是九種喻
示貪瞋癡等 九種煩惱垢
垢中如來藏 佛等相對法
如是九種義 以叁種體攝
此偈明何義。謂依法身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等叁種實體。有諸佛等九種譬喻相似相對法應知。叁種實體者偈言
法身及真如 如來性實體
叁種及一種 五種喻示現
此偈明何義。初叁種喻示現如來法身應知。叁種譬喻者。所謂諸佛美蜜堅固。示現法身。偈言法身故。一種譬喻者。所謂真金示現真如。偈言真如故。又何等爲五種譬喻。一者地藏。二者樹。叁者金像。四者轉輪聖王五者寶像。能生叁種佛身。示現如來性。偈言如來性故。又法身者。偈言
法身有二種 清淨真法界
及依彼習氣 以深淺義說
此偈明何義。諸佛如來有二種法身。何等爲二。一者寂靜法界身。以無分別智境界故。如是諸佛如來法身。唯自內身法界能證應知。偈言清淨真法界故。二者爲得彼因。謂彼寂靜法界說法。依可化衆生說。彼說法應知。以依真如法身有彼說法。名爲習氣。偈言及依彼習氣故。彼說法者。複有二種。一細二粗。細者。所謂爲諸菩薩摩诃薩演說甚深秘密法藏。以依第一義谛說故。麤者。所謂種種修多羅祇夜和伽羅那伽陀憂陀那尼陀那等。名字章句種種差別。以依世谛說故。是故偈言
以出世間法 世中無譬喻
是故依彼性 還說性譬喻
如美蜜一味 微細法亦爾
修多羅等說 如種種異味
此偈明何義。諸佛美蜜及堅固等叁種譬喻。此明如來真如法身有二種義。一者遍覆一切衆生。二者遍身中有無有余殘。示現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此以何義。于衆生界中無有一衆生離如來法身在于法身外。離于如來智在如來智外。如種種色像不離虛空中。是故偈言
譬如諸色像 不離于虛空
如是衆生身 不離諸佛智
以如是義故 說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藏 如虛空中色
以性不改變 體本來清淨
如真金不變 故說真如喻
此偈明何義。明彼真如如來之性。乃至邪聚衆生身中自性清淨心。無異無差別。光明明了。以離客塵諸煩惱故。後時說言。如來法身如是以一真金譬喻。依真如無差別。不離佛法身故。說諸衆生皆有如來藏。以自性清淨心雖言清淨而本來無二法故。是故經中佛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如來如實知見自身根本清淨智。以依自身根本智故。知諸衆生有清淨身。文殊師利。所謂如來自性清淨身。乃至一切衆生自性清淨身。此二法者。無二無差別。是故偈言
一切諸衆生 平等如來藏
真如清淨法 名爲如來體
依如是義故 說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藏 應當如是知
又複偈言
佛性有二種 一者如地藏
二者如樹果 無始世界來
自性清淨心 修行無上道
依二種佛性 得出叁種身
依初譬喻故 知有初法身
依第二譬喻 知有二佛身
真佛法身淨 猶如真金像
以性不改變 攝功德實體
證大法王位 如轉輪聖王
依止鏡像體 有化佛像現
此偈明何義。余五種譬喻。所謂藏樹金像轉輪聖王寶像譬喻。示現生彼叁佛法身。以依自體性如來之性諸衆生藏。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此示何義。以諸佛如來有叁種身得名義故。此五種喻能作叁種佛法身因。以是義故說如來性因。此以何義。此中明性義以爲因義以是義故。經中偈言
無始世來性 作諸法依止
依性有諸道 及證涅槃果
此偈明何義。無始世界性者。如經說言。諸佛如來依如來藏。說諸衆生無始本際不可得知故。所言性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說如來藏者。是法界藏。出世間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故。作諸法依止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離智。不斷不脫。不異無爲。不思議佛法。世尊。亦有斷脫異外離離智有爲法。亦依亦持亦住持亦建立。依如來藏故。依性有諸道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故。及證涅槃果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證涅槃。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不欲涅槃不願涅槃故。此明何義。明如來藏究竟如來法身不差別。真如體相畢竟定佛性體。于一切時一切衆生身中皆無余盡應知。此雲何知依法相知。是故經言。善男子。此法性法體性自性常住。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自性清淨本來常住。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此明何義。依法性依法體。依法相應依法方便。此法爲如是爲不如是。不可思議。一切處依法依法量依法信。得心淨得心定。彼不可分別。爲實爲不實。唯依如來信。是故偈言
唯依如來信 信于第一義
如無眼目者 不能見日輪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衆生界中有四種衆生。不識如來藏如生盲人。何等爲四。一者凡夫。二者聲聞。叁者辟支佛。四者初發菩提心菩薩。如聖者勝鬘經中說言。世尊。如來藏者。于身見衆生非其境界。世尊。如來藏者。于取四顛倒衆生非其境界。世尊。如來藏者。于散亂心失空衆生非其境界故。此明何義。身見衆生者。謂諸凡夫。以彼凡夫實無色等五陰諸法而取以爲有我我所。虛妄執著我我所慢。于離身見等滅谛無漏性甘露之法。信亦不能。何況出世間一切智境界如來藏能證能解。無有是處。又取四顛倒諸衆生者。所謂聲聞辟支佛人。以彼聲聞辟支佛等應修行如來藏常。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爲常。以顛倒取一切法無常。修行如來藏無常。樂無常修行。以不知不覺故。應修行如來藏樂。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爲樂。以顛倒取一切法皆苦。修行如來藏苦。樂苦修行。以不知不覺故。應修行如來藏我。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爲我。以顛倒取一切法無我。修行如來藏無我。樂無我修行。以不知不覺故。應修行如來藏淨。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爲淨。以顛倒取一切法不淨。修行如來藏不淨。樂不淨修行。以不知不覺故。如是聲聞辟支佛等。一切不能如實隨順法身修行。以是義故。第一彼岸常樂我淨法。非彼聲聞辟支佛等所知境界。如是樂顛倒無常苦無我不淨相等。彼如來藏非其境界。如是之義大般涅槃修多羅中。池水譬喻廣明此義應知。彼經中言。迦葉。譬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遊戲。失琉璃寶沒深水中。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競捉瓦石草木沙礫。各各自謂得琉璃珠。歡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衆乃見寶珠故在水下。猶如仰觀虛空月形。是時衆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汝等比丘。不應如是修集無常苦無我想不淨想等以爲真實。如彼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礫而爲寶珠。汝等應當善學方便在在處處常修我想常樂淨想。複應當知。先所修集四法相貌悉是顛倒。欲得真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寶珠。所謂我想常樂淨想故。又散亂心失空衆生者。謂初發心菩薩。離空如來藏義。以失變壞物修行。名爲空解脫門。此以何義。初發心菩薩起如是心。實有法斷滅後時得涅槃。如是菩薩失空如來藏修行。又複有人以空爲有物。我應得空。又生如是…
《究竟一乘寶性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