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究竟一乘寶性論▪P4

  ..續本文上一頁次法複有僧

  僧次無礙性  從性次有智

  十力等功德  爲一切衆生

  而作利益業  有如是次第

  已說一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次說七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解釋偈義應知歸敬叁寶者。此明何義。所有如來教化衆生。彼諸衆生歸依于佛。尊敬如來。歸依于法。尊敬如來。歸依于僧。依于叁寶。說十二偈。初明佛寶。故說四偈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

  

  後魏中印度叁藏勒那摩提譯

  佛寶品第二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亦複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既自覺知已  爲欲令他知

  是故爲彼說  無畏常恒道

  佛能執持彼  智能慈悲刀

  及妙金剛杵  割截諸苦芽

  摧碎諸見山  覆藏顛倒意

  及一切稠林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無爲體自然  不依他而知

  智悲及以力  自他利具足

  此偈略明佛寶所攝八種功德。何等爲八。一者無爲體。二者自然。叁者不依他知。四者智。五者悲。六者力。七者自利益。八者他利益。偈言

  非初非中後  自性無爲體

  及法體寂靜  故自然應知

  唯內身自證  故不依他知

  如是叁覺知  慈心爲說道

  智悲及力等  拔苦煩惱刺

  初叁句自利  後叁句利他

  此偈明何義。遠離有爲。名爲無爲。應知又有爲者。生住滅法。無彼有爲。是故佛體。非初中後。故得名爲無爲法身。應知偈言。佛體無前際。及無中間際。亦複無後際故。又複遠離一切戲論虛妄分別。寂靜體故。名爲自然。應知偈言寂靜。故不依他知者。不依他因緣證知故。不依他因緣證知者。不依他因緣生故。不依他因緣生者。自覺不依他覺故。如是依于如來無爲法身相故。一切佛事無始世來。自然而行常不休息。如是希有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不從他聞。不從他聞者。不從師聞。自自在智無言之體而自覺知偈言自覺知故既自覺知已。然後爲他生盲衆生。令得覺知。爲彼證得無爲法身。說無上道。是故名爲無上智悲。應知偈言既自覺知已。爲欲令他知。是故爲彼說無畏常恒道故無畏常恒道者。明道無畏是常是恒。以出世間不退轉法。如是次第又拔他苦煩惱根本。如來智能慈悲及神力如是叁句刀金剛杵譬喻示現。又以何者。爲苦根本。略說言之。謂叁有中生名色是。又何者爲煩惱根本。謂身見等。虛妄邪見疑戒取等。又名色者。是彼所攝所生苦芽。應知如來智能慈悲心等。能割彼芽。以是義故。說刀譬喻。偈言佛能執持彼智能慈悲刀故。割截諸苦芽故。又邪見疑所攝煩惱。見道遠離。以世間智所不能知。稠林煩惱不能破壞。如世間中樹林牆等。彼相似法以如來力能破壞。彼以是故。說金剛杵喻。偈言及妙金剛杵故。摧碎諸見山覆藏顛倒意及一切稠林故。此六種句如來莊嚴智能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中次第顯說應知。應雲何知。彼經中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不生不滅者。此明如來無爲之相。又複次說無垢清淨琉璃地中帝釋王身鏡像現等。如是乃至九種譬喻。皆明如來不生不滅。又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亦複如是。不動不生。心不戲論。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思無思不思議。無念寂滅寂靜。不生不滅。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嗅不可嘗。不可觸無諸相。不可覺不可知。如是等句。皆說寂靜差別之相。此明何義。明佛一切所作事中。遠離一切戲論分別。寂靜自然。次說余殘修多羅。彼中說言。如實覺知一切法門者。此明如來不依他故證大菩提。又複次說如來菩提有十六種。是故經言。文殊師利。如來如是如實覺知一切諸法。觀察一切衆生法性不淨有垢有點奮迅。于諸衆生大悲現前。此明如來無上智悲。應知文殊師利。如來如是如實覺知一切法者。如向前說。無體爲體。如實覺知者。如實無分別佛智知故。觀察一切衆生法性者。乃至邪聚衆生。如我身中法性法體法界如來藏等。彼諸衆生亦複如是無有差別。如來智眼了了知故。不淨者以諸凡夫煩惱障故。有垢者以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智障故。有點者以諸菩薩摩诃薩等依彼二種習氣障故。奮迅者能如實知種種衆生可化方便。入彼衆生可化方便種種門故。大悲者成大菩提得于一切衆生平等大慈悲心。爲欲令彼一切衆生如佛證智。如是覺知證大菩提故。次于一切衆生平等轉大*輪常不休息。如是叁句能作他利益故名爲力。應知又此六句次第。初叁種句謂無爲等功德。如來法身相應示現自利益。余叁種句所謂智等示現他利益。又複有義。以有智能故證得第一寂靜法身。是故名爲自利益。又依慈悲力等二句轉大*輪示現他利益。已說佛寶。次明法寶

  究竟一乘寶性論法寶品第叁

  論曰。依彼佛寶有真法寶。以是義故次佛寶後示現法寶。依彼法寶故說四偈

  非有亦非無  亦複非有無

  亦非即于彼  亦複不離彼

  不可得思量  非聞慧境界

  出離言語道  內心知清涼

  彼真妙法日  清淨無塵垢

  大智能光明  普照諸世間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瞋癡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不思議不二  無分淨現對

  依何得何法  離法二谛相

  此偈略明法寶所攝八種功德。何等爲八。一者不可思議。二者不二。叁者無分別。四者淨。五者顯現。六者對治。七者離果。八者離因。離者偈言

  滅谛道谛等  二谛攝取離

  彼各叁功德  次第說應知

  此偈明何義。前六功德中初叁種功德不思議不二及無分別等。示現彼滅谛攝取離煩惱。應知余殘有叁句。淨顯現對治。示現彼道谛攝取斷煩惱因。應知又證法所有離名爲滅谛。以何等法修行斷煩惱名爲道谛。以此二谛合爲淨法。以二谛相名爲離法。應知偈言

  不思量無言  智者內智知

  以如是義故  不可得思議

  清涼不二法  及無分別法

  淨顯現對治  叁句猶如日

  此偈明何義。略明滅谛有叁種法。以是義故不可思議。應知以何義故不可思議。有四義故。何等爲四。一者爲無。二者爲有。叁者爲有無。四者爲二。偈言非有亦非無。亦複非有無。亦非即于彼。亦複不離彼故。滅谛有叁種法。應知者。此明何義。滅谛非可知。有叁種法。何等爲叁。一者非思量境界故。偈言不可得思量。非聞慧境界故。二者遠離一切聲響名字章句言語相貌故。偈言出離言語道故。叁者聖人內證法故。偈言內心知故。又滅谛雲何不二法者。及雲何無分別者。如不增不減經中如來說言。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偈言清涼故。何者是二而說不二所言二者。謂業煩惱。言分別者。所謂集起業煩惱因及邪念等。以知彼自性本來寂滅不二無二行。知苦本來不生。是名苦滅谛。非滅法故名苦滅谛。是故經言。文殊師利。何等法中無心意意識行。彼法中無分別。以無分別故不起邪念。以有正念故不起無明。以不起無明故。即不起十二有支。以不起十二有支故。即名無生。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非滅法故名苦滅谛。世尊。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恒清涼不變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所纏。世尊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畢竟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所纏。名如來藏。如是等勝鬘經中廣說滅谛應知。又以何因得此滅谛如來法身。謂于見道及修道中無分別智叁種日。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彼真妙法日故。何等爲叁。一者日輪清淨相似相對法。以遠離一切煩惱垢故。偈言清淨無塵垢故。二者顯現一切色像相似相對法。以一切種一切智能照知故。偈言大智能光明故。叁者對治暗相似相對法。以起一切種智對治法故。偈言普照諸世間故。又以何者是所治法。所謂依取不實事相。虛妄分別念。生貪瞋癡結使煩惱。此明何義。愚癡凡夫依結使煩惱。取不實事相。念故起于貪心。依瞋恚故起于瞋心。依于無明虛妄念故起于癡心。又複依彼貪瞋癡等虛妄分別。取不實事相。念起邪念心。依邪念心起于結使。依于結使起貪瞋癡。以是義故。身口意等造作貪業瞋業癡業。依此業故。複有生生不斷不絕。如是一切愚癡凡夫。依結使煩惱集起邪念。依邪念故起諸煩惱。依煩惱故起一切業。依業起生。如是此一切種諸煩惱染業染生染。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一實性界。如彼如實性。觀察如實性而不取相。以不取相故。能見實性。如是實性諸佛如來平等證知。又不見如是虛妄法相。如實知見。如實有法真如法界。以見第一義谛故。如是二法不增不減。是故名爲平等證智。是名一切種智。所治障法應如是知。以起真如智對治法故。彼所治法畢竟不複生起現前。偈言能破諸曀障覺觀貪瞋癡一切煩惱等故。又此得滅谛如來法身。因于見道中及修道中無分別智。廣說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等。修多羅中言。須菩提。真如如來真如平等無差別。如是等應知。已說法寶。次說僧寶

  究竟一乘寶性論僧寶品第四

  論曰。依大乘法寶。有不退轉菩薩僧寶。以是義故。次法寶後示現僧寶。依彼僧寶故。說四偈

  正覺正知者  見一切衆生

  清淨無有我  寂靜真實際

  以能知于彼  自性清淨心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無障淨智者  如實見衆生

  自性清淨性  佛法僧境界

  無閡淨智眼  見諸衆生性

  遍無量境界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如實知內身  以智見清淨

  故名無上僧  諸佛如來說

  此偈明何義。偈言

  如實見衆生  寂靜真法身

  以見性本淨  煩惱本來無

  此偈明何義。以如實見本際。以來我空法空應知。偈言正覺正知者。見一切衆生清淨無有我。寂靜真實際故。又彼如實知無始世來本際寂靜無我無法。非滅煩惱證時始有。此明何義。此見自性清淨法身。略說有二種法。何等爲二。一者見性本來自性清淨。二者見諸煩惱本來寂滅。偈言以能知于彼自性清淨心見煩惱無實故離諸煩惱故。又自性清淨心本來清淨。又本來常爲煩惱所染。此二種法于彼無漏真如。法界中善心不善心俱。更無第叁心。如是義者難可覺知。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剎尼迦善心。非煩惱所染剎尼迦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

《究竟一乘寶性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