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六度原名爲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華語譯爲「到彼岸」,意即修行者乘著法船,渡過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安樂的彼岸。
菩薩化他的行門很多,但最基本、最殊勝的不外乎六度。所以,師父上人特以此六度,作爲行人乘菩薩道的修士們,必須修習的主要法門。
一、布施度(檀那波羅蜜)
布施度分爲財施、法施、無畏施,除了財施是狹義的施舍財物外,法施和無畏施則含攝了後五度,用以攝化衆生,最爲方便,故佛陀特將布施列爲六度之首。所謂「萬行不出六度,六度總名布施」。茲將無畏施和法施含攝後五度之義理,扼要分述于後:
無畏施含攝持戒與忍辱二度。譬如爲欲使衆生免除慧命的喪失及生命被劫奪的恐懼,就非持不殺生、不偷盜等戒不可,所以無畏施含攝持戒度,至于在行種種方便施時,遇到難堪的侮辱,或無情的打擊,處在這樣逆境中,就全憑高度的忍耐修養,才能圓滿成就所要行的種種方便施,所以無畏施含攝忍辱度。
法施含攝精進、禅定、般若叁度。若欲以法度衆,要有誨人不倦,教人不厭、不眠不休及克服困難的精神,在永不懈怠中去施爲,才不失卻法施的意義。所以法施含攝精進度,以法度衆,最要緊的是應分別了知衆生根性,才能給以最適當的法藥,這要靠平時修定慧之工夫,臨事始能攝心不亂,洞悉機宜,以善巧方便,令其聞法益而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法施含攝禅定度,以法度衆,必須先明事理,分善惡,辨邪正,那就需要憑智慧來斷行,使施行正法,不至于偏差,而使衆生得獲攝化,所以法施含般若度。
二、持戒度(屍羅波羅蜜)
持戒度分爲:
1、持律儀戒-應祛除習氣,在行、住、坐、臥時,確遵佛製規律,而不犯身口意等一切惡業,以免毀戒。
2、攝善法戒-要嚴以律己,慈以待衆,施善法以攝化人群,利益人類。
3、饒益有情戒-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隨緣廣修衆善,恒順衆生,饒益有情。
叁、忍辱度(羼提波羅蜜)
忍辱度分爲:
1、生忍-忍有情之境,謂之生忍,經雲:「住忍辱地,柔和善順。」對別人的惡意加害,要能忍受,
不但不生瞋恚之心,並應以慈悲爲懷,化惡爲善。
2、法忍-忍無情境遇之打擊爲法忍。于風雨寒暑饑渴等非情法所發生的苦難,都能忍受,叫做法忍。
3、無生法忍-深信聖教無上甚深微妙法理,了知緣起性空,叁輪體空。所謂「菩薩度生如度空」,
法無我,人亦無我,處五濁而不住者,親自證悟無生,叫無生法忍。
四、精進度(毗離耶波羅蜜)
精進度分爲:
1、斷精進-所謂「純一無雜」,一心修行正法而不懈,棄除一切惡見邪見,才能獲得精進。
2、修精進-精進度懈怠。決心以圓滿成就無上菩提爲目的地,不成不休,不生退轉之心,勤修一切善業。
3、求化精進-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計時劫,盡未來壽,上求佛法,下化衆生。
五、禅定度(禅那波羅蜜)
禅定度分爲:
1、身定-在行住坐臥動靜中,觀照自身,以防犯過。如曾子曰叁省其身,旨在求身定也。
2、口定-《法華經》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默性。」能寂然靜默,耐得孤獨,就不會因口閑而
談論是非,口業既消,則少障礙自能生定。
3、意定-《維摩經》說:「狂心未歇,歇即菩提。」要意定,必須攝心正念,清淨無染,叁業中之
意業,對身、口兩業影響極大,因若無妄念,一切皆淨,則身不隨便行動,口不隨便妄言,自能清淨無染。
六、般若度(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說:「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爲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經》
載:「摩诃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诃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心經》所謂:「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般若教理,前後一共講了廿二年,等于佛說法的一半時間,由此可見佛陀對般若的妙理,是何等的重視,修學佛法者,豈可忽略?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爲導」,因此,學佛者應體悟般若的妙用,才能徹悟到緣起性空的妙理,而不爲事物所執迷。
般若度即是智慧度,由于修行聖教的一切善法,而體悟出來的正知見。可分爲世間智和出世間智兩種:
世間智-是指世間的一般智識,用修學治事,被發智能以適應生存爲主。
出世間智-是要轉迷爲悟,了知一切衆生,都無實體,諸法皆空,不行惡法,不舍善法,不是專爲個人求得生死解脫,而是要啓發悲智雙運,以度濟一切衆生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