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取那最富于精力的一種。須知精力是出自陽光,能夠得到陽光的熱度,從而吸收其精力的,只有天地間生長的植物;那攝熱蘊精最豐富的,要以種子果實爲第一。如果分析肉類的滋養料,便有澱粉蛋白脂肪糖鹽等質,這些在植物的米麥豆類中都是有的,而且比肉類的更易消化。即將豆類來講,其中所含的蛋白質,已達百分之四十;那肉類中所含的,只有百分之二十罷了。肉類的蛋白質非特不易消化,並且因爲已經組織成動物體內機關之用,養育的生機已經很缺乏了,倘和植物的蛋白質比較起來,其新陳優劣,不是很明顯麼?我們的食物,總須取其新鮮清潔的爲是,天地間生長植物,經日光雨露的培植,足供養生,真犯不著去吃那陳腐無益的血肉啊!
如將素食和肉食比較起來,我們更可以看見種種顯然的分別:就是素食的長壽,肉食的早衰;素食的嗜欲淡,肉食的嗜欲濃;素食的神志清,肉食的神志濁;素食的腦力敏捷,肉食的神經遲鈍;素食的持久力充足,肉食的持久力缺乏;素食的血液清,富于抵抗力,肉食的血液濁,易生痛風症。外國當大體育會舉行地時候,統計各項運動員,占優勝者,多屬素食的人,這就是個明證。當日俄之戰,俄兵因不耐久戰致敗,日兵因能耐勞持久故勝,因此西人有說,這是蔬食民族和肉食民族的優劣比較,自是有相當的理由。可見得想要創立事業,無論個人與群衆,都不是粗暴血氣之勇所能成功的。古人說得好:“肉食者鄙。”我們如果立志想堂堂地做一個人,首應斷除肉食,實行素食!這不特于我們身體有極大的益處,而且于我們的良心上,也實在有無限的安處啊!
五
這是最後的一章了。我是個佛教徒,我且再從佛法上來一論戒殺的必要。戒殺吃素,原不是佛教獨有的主張,凡顧重人道主義的,都有這種主持公道的言論和實行。上面所講的,就都是從人道主義的立場而宣說。但佛教主張戒殺,更有嚴重的理由,所以佛教戒律,無論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戒,都是以不殺爲首。倘動善機必從此始!世人每每以爲吃肉是沒人加罪的,怕什麼呢?唉!這種居心,就先不可問了!推究他們的本心,如果律條稍爲放縱,豈非將目無全命了麼?我們可要知道戒殺護生,原在個人方寸的心中,而不在外面律條之有無。況且不趁這時根究本心,擴充仁術,一旦機緣失卻,改頭換面的時候,雖具形軀,怎能設施?即有耳目,何所見聞?即有肺腑,那來開示?諸位啊!勿恃百年身,隔世在轉眼,真可寒心呢!人們只知道此生之爲人,卻不知道這一生以前,其爲異類者何限?這一生以後,其爲異類者又何限?所以佛說,今生被我所殺的衆生,前生多是我的眷屬,言之痛切,理確不誣。佛又說,人具八識如田,起善惡之念爲種,如果起了一念好殺之心,熏入八識田中,便累劫永爲輪回之種;那衆生被殺時,起了一念忿恨之心,熏入八識田中,便累劫永爲怨恨之種:生生世世,因緣會遇,報複就永無窮期了。
蓮池大師說:“我今哀告世人,不敢逼汝吃齋,且先勸汝戒殺。戒殺之家,善神守護災橫消除,壽算延長,子孫賢孝,吉祥種種,難以具陳。”這不僅是幾句恭維的話,實在含有因果的至理。什麼叫做因果呢?我且把拙編到光明之路內解說因果,和解釋懷疑的兩段文字,撮錄于此,作爲本篇的結束罷。
“世間上一切的事物,其中都有個恰如其分的因果律;那人生的生死壽夭,祿享豐薄,際遇盛衰,乃至一地一國的興廢,都不是偶然發生的,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古人說得好:“積善余慶,積不善余殃。”所謂積,所謂余,就是因果的道理了。這因果之理,和數理是相同的,如一加一是二,二乘叁得六,都有個一定的程式。有這樣的因,便有這樣的果;因已形成,果是遲早終須出現的。出現果的分量,一定和那因的分量相應的。卻是簡單的因果,世人便易得明白,複雜的因果,就難得索解了。一個因種下了,如果到時不相應的,一定是別造他因混和了進去的緣故,這依然還是個相應,不過那因果就非簡單而是複雜的罷了。世間人事的複雜萬變,是和人心的複雜萬變息息相應的,所以就有六道輪回中千差萬別的景象。因爲有這心念時刻不停的因,就有那善惡相間發生的果,所以善報惡報先後長短的事象,全都是隨著業因轉變的。業因既時刻有變遷的機會,果報自然也時刻有變遷的可能了。卻是無論他怎樣的複雜萬變,其中的因因果果,正如債主追償,強者先牽,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罷了;又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般地准確。”此解說因果
“佛以慧眼洞見一切十方叁世,無所障礙,所講因果報應的道理,都是依實而說的;因爲佛所見的,是超出時代,遠至曆劫,好比我們能見眼前的事物一般地清楚。而我們的肉眼,只能見存空間的物質,卻不能見超時間的因果。肉眼見物無論你見得怎樣明白,卻是一紙之隔,紙以外便看不見了。至于超時間的因果,那就更不消說了。因爲衆生在輪回之中,生死相續,神識變易,五蘊障蔽,正如以紙障目,但見此生,不知隔世的。我們應該知道智慧和知識不同:智慧是朗然大覺,普照無遺,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無不明了,無不洞徹的;至于知識範圍內的事,是凡情所能計度思議的,是常人所能看得見,摸得著,或想得到的。現在世界上一切的學問,如科學哲學之類,我們誠笃的佛徒自然是不反對,而且還應當鼓勵呢。至于想拿這種知識來批評佛說,估量佛說,乃至誹謗佛說,那是不應該的,而且是不可能的。我們曉得科學的方法是重在實驗,科學家的態度是什麼都要實地證明了才肯相信,可是拿什麼方法去實驗呢?還不是拿五官來做實驗的工具麼?無論用的儀器怎樣精巧,方法怎樣嚴密,總不能超出這五官的範圍。試問:這五官是否的確靠得住的呢?是否有確定不可易的標准呢?譬如糞,人覺得臭不可近,狗就可以吃得,可見舌所嘗得者,是沒有標准的了。又如人行過的足迹,狗可嗅得出來,人就辦不到了。其余都可類推。這樣看來,科學一切的答案都是用五官做工具去求得的,說是萬能,誰能相信?姑且退一萬步講,承認科學所求得的,是絕對的真理。可是宇宙之大無窮,人類的位置固然小得難以形容,而人類所得的見解,真真有限得很!況且連這極有限的見解,都是靠不住的呢!所以唯有證得的智慧,才能洞徹明了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光靠知識,是決辦不到的!又有一般人,對于因果的理論未嘗不相信,卻是往往持著一種無微不信的意見。以爲總要有個征驗才肯相信。但是說到征驗的話,我們卻不應僅僅以耳目所及的爲征,而應當以遠者大者爲征,應當以古今賢哲所說的爲征才是。古今來多多少少的征驗給我們看,如果還存疑惑,還要以自己不正的見解去試驗過才肯相信;或者已有了征驗,還是疑信不定的,這實在是有征不信,並非無征不信呢。印光法師說:“因果報應,儒經史中多極,惜儒者不以生死爲念,故見如未見。”所以具善根因緣的人,也不必等有了征驗才肯信;那業障重的人,雖然有了征驗,仍不是信的。但信不信是他個人的事,而征驗還是個征驗。因果相應的事實,也斷不致因他個人的不信,便會改變了的!世人多是爲了眼前的小不便,終于免不了後來的大惡果,豈不可歎!”此段解釋懷疑
附:放生詩
一
釋願雲
千百年來碗裏羹。 怨深似海恨難平。
後知世上刀兵劫。 但聽屠門夜半聲。
二
唐 白樂天
香餌見來須閉口。 大江歸去好藏身。
盤渦峻激多傾險。 莫學長鯨擬害人。
叁
唐 杜甫
幹戈兵革鬥未止。 鳳凰麒麟安在哉。
吾徒胡爲縱此樂。 暴殄天物聖所哀。
四
宋 陸遊
血肉淋漓味足珍。 一般痛苦慈難伸。
設身處地扪心想。 誰肯將刀割自身。
《護生痛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