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重大作用。共分叁部份:始釋藥師經資生延壽的特質,揭示經題從因、果、悲、智作圓滿開示的作用;卷上、卷下對經文逐段逐句進行盰解,然後根據師承和自己的修證體會,提綱挈領地對經義進行分析,作簡要發揮。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
講藥師經特質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唐玄奘、義淨法師等譯。簡稱“藥師經”、“七佛藥師經”。藥師琉璃光,藥師系東方佛土教主的別名;藥師喻佛的大慈悲,琉璃光顯佛的大智慧。經文對佛之悲智因果作了圓滿開示,具有密教性質,以說明現世利益與淨土往生之思想爲其特質。
藥師佛于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爲衆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導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諄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此佛誓願不可思議,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現,眷屬于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佛,其人得以蘇生續命。這種藥師佛之信仰古已盛行,其中有關人體生命力、生活力、智慧開發、心理、生理治療等合理因素,至今仍有積極意義。無論從佛教信仰,還是從人體科學上說,藥師經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部經典,值得吾人信受奉行。
人生在世,最大的問題,莫過于生死。諸佛出世,無非將自己所證知的如何解決生死問題的經驗與方法,告訴我們,使衆生依之實行,得以解決人生最大、也是最難解決的生死問題。現在世間所流傳的佛法,都導源于釋迦佛。但許多寺院大雄寶殿中,除了供養釋迦佛外,還供藥師與彌陀佛,這是爲什麼呢?因爲釋迦牟尼佛能達生死本空而使衆生明白究竟解脫的真理,所以釋迦佛居于供養叁佛之正中,爲主佛,而把濟生、度死之大事,付與東方之藥師佛和西方之彌陀佛。中國佛教,自唐宋以來,注重于救度亡靈,或臨終往生,所以彌陀法門十分盛行,以至有的人認爲佛教就是超度死人的宗教,對于生人無益。其實這是誤解。我們今天了解藥師經,奉持藥師法門,就是著重了解佛教對于資生延壽的重大作用。所以,太虛大師說:“此資生之佛教,即爲釋迦付托與藥師之法門,……此于過去專重度亡之佛教,有補偏救弊之功用,尤合于現代人類生活相資相養之關系。”(太虛大師《藥師本願經講記》)講養生,講現實生活,講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變娑婆世界爲人間淨土,這便是當今弘揚藥師經法的實質所在。
【釋經題】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是本經的經題。經題一般以人、法、喻立名。佛菩薩名號歸于“人”一類;佛所說法歸于“法”一類;以淨妙寶貴的東西喻經的好處,歸于“喻”一類。藥師七佛是“人”,本願功德是“法”,琉璃光是“喻”。
藥師,即日常所誦“消災延壽藥師佛”,是梵音秉殺社窭噜之意譯。現代談到藥師,只是配藥的人,而古代卻不然,藥師與醫生的涵義是一樣的。佛法中常稱佛陀爲大醫王或大藥師。
藥爲世間治病的物品,如藥店中所陳列的藥品,但以佛法而言,不只是病人有病時才吃藥,凡世界衆生無時不浸在惑業苦病中,身心充滿諸病。經裏說,人的生理上有叁種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叁種病:貪、嗔、癡。佛能拔除衆苦,善治諸病,以物藥治身病,以法藥治心病。所以,我們不可把含有崇高意義的藥師一名視爲普通配藥人和一般醫院的醫師。
物藥,即世間治身病之藥。廣義而言,萬物皆爲藥。如寒時穿衣,餓時進食,倦而需臥,困而需行。此饑、寒、困、倦等,無非是病,而衣、食、住、行等,無非是藥。總之,人生之有需要,無非是病;所需要者,無非是藥。故衆生充滿諸病,宇宙萬物莫非是藥。以普賢菩薩與善財童子一段問答因緣,更可顯明藥與非藥的意義:“一日普賢命善財入山采藥,凡能爲藥之草木,皆可采來。而善財踏遍山岩,徒手而歸。詢問他,則言滿山皆藥,無從采起。普賢又命入山,將非藥者采來。善財依然空手而歸。再問之,則言滿山皆非藥,無從采起。”是藥、非藥,全在醫生之得當與否,得當則砒霜亦可爲藥,不得當則人參也能令人致死。故從廣義而言,雖宇宙萬物皆可爲藥的原料,若不經醫生如法配製,礦植物等又皆非藥。藥須經醫生製方配成,方可治病。藥中有丸、散、膏、丹等已製成之藥,許多“祖傳秘方”之類即是。綜上可知,物藥不外叁種:1.動植物、礦物等爲藥的原料;2.按處方配製的藥;3.丸、散、膏、丹等已成之藥。
法藥亦有叁種:1.經、律、論;2.五乘、叁乘、一乘;3.陀羅尼。佛依衆生而施設經律,皆爲醫治衆生身心之病。衆生墮無明惑,得業報身,充滿諸病。佛說諸經、諸律,廣爲醫治;乃至菩薩聲聞結集經律,造論申義,真理重重,法門無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亦猶如宇宙間之礦植物等皆爲藥之原料。雖然衆生有八萬四千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機施藥,方能治病,故有五乘、叁乘、一乘之教法。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在人乘,則施五戒、十善之法,對治五逆十惡之病;在天乘,則施四禅八定等法,對治散心位中諸病。此二乘爲出世叁乘之基礎,必經之階梯,故亦說爲五乘共法。再說出世叁乘共法,就是使聲聞、緣覺依四谛、十二因緣等教法,滅除叁毒煩惱,解除生死側。聲聞等所行四谛等法,雖屬二乘,而爲大乘之所共行,故亦爲叁乘共法。又爲一類發菩提心,修大乘之機,遂直施一乘不共之教。佛對衆生之根性差別,而施五乘、叁乘、一乘之法藥,亦猶世俗醫師對病人而製方配藥也。陀羅尼,又名總持,總持無量教法,亦名遮持,遮一切惡病,持一切善法,能治一切病,亦猶物藥中之丸散膏丹,爲祖傳秘方,不可示人。故總持咒語,義不可解,亦無須推尋其義。若能依之修持,身密結印,口密持咒,意密觀想,叁密相應,便得遂願所求,解除生死,消滅過患,得大妙用。如此經中之藥師咒,若能依之誦持,亦可消災獲福,有起死回生之功效也。(見圖示)
(圖略)
師者,能以物藥、法藥善治衆生身心之病稱爲師。古代藥醫義兼醫師,礦植動物之物藥與經律論之法藥,皆由師調製方可爲藥。若無師亦無藥。唐黃檗禅師所謂:“大唐國無禅師”,又言:“不是無禅,乃是無師”,故以師爲最重要。世俗如神農、扁鵲等以物藥治身病,即爲物藥之師。佛以種種法藥,善治衆生之病,故爲法藥之師。九界凡聖,皆爲病人,唯佛界乃爲究竟無上藥師。佛之法身遍一切處,隨物應生,神變莫測。其自受用身,住佛自果功德,現他受用,應地上機,爲地上師;現大化佛,應地前機,爲地前師;現小化佛,應二乘人天之機而爲師;現隨化佛,應人天及邪外之機而爲師。總之,唯佛一人,爲究竟藥師。列表如下。
琉璃光,合梵華方言。梵音爲“薜琉璃缽喇婆曷納舍也”。琉璃,即薜琉璃,是東方佛的名字。此中所說的琉璃,不是琉璃燈、琉璃瓦等琉璃,而是一種寶物。薜琉璃,其意爲青色寶,即寶石中的蔚藍色者。如天青之色,有晶瑩之質,表裏洞徹,內外相映。琉璃光,即天青寶中所含的淨光,如蔚藍天空,萬裏無雲,充滿旭日光輝;其體質堅固,如金剛石,極爲稀有。這是以琉璃寶的光輝、明淨,而比喻佛法。所以東方藥師佛又以琉璃爲名。
琉璃寶,或譯作遠山寶。依佛所說,我們這一世界,當中是須彌山,山的周圍有四大部洲,須彌山的四峰皆寶類所成,南贍部洲所對的山峰,即琉璃寶積聚而成。此寶山光輝映入空際,遂呈青色,故琉璃義釋爲遠山寶。現代科學家對天空何以呈現青色,當然有科學的解說。而印度當時的見解,說是由琉璃寶光反映而成。
佛與菩薩,皆是依德立名。但佛德崇高,難以用適當言語來表示,所以只能從佛(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德的某些特性,或用譬喻來勉強诠示。如須彌山王佛,是以巍峨高大的山王,比擬佛德的偉大崇高;如檀香佛,因佛的德香遠聞,故以檀香立名;又如雷音王佛,形容佛的法音遠震,如空中的雷音一樣,震撼世界。佛的名號,以德或從譬喻安立。這裏的琉璃光,也是從比類來贊佛的德行。
琉璃光的含義,現在略說兩點:
1.依衆生的心境說。本經以東方佛土爲琉璃世界,佛名琉璃光如來;輔佛宣揚正法的,是日光遍照和月光遍照二菩薩。前面說過,琉璃寶即遠山寶,琉璃光系由遠山寶映現于空際的光彩;而今此二菩薩,以名喻德,當然如日月行空,普照一切。衆生——人類在生死輪回中,都有一種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要求;佛陀隨應衆生的心境,也就以明淨的青天與日月,表征如來的德行。向上、向光明的趣求,是人類普遍而本能的共同希望;佛教,固然是傾向真理與光明,即其他宗教中,也有許多同樣是向上、向光明的。多神教中,崇拜太陽、月亮;基督教的上帝,雖說無形無像,而見上帝的也是赫赫的光明;印度教崇拜天(天梵語提婆),也就是崇拜光明。所以人類對于日月光輝或明淨空界的景仰,只是渴求光明與明淨的內心表現。人類的本性便是向光明的,不過有的外道信神(如太陽、月亮)信鬼,而不能自覺景仰光明的真實意義——皈向于佛陀,引發而實現佛性的明淨。所以藥師法門,即以青天與日月的光明,表征佛德,顯示人類最高的理想界。
世間的光明,無過于日光和月光。此二種光明,同是清淨的,象征希望與幸福的,然多少也有些不同。大致說來,日光是溫暖的,富有熱力的。一切的一切,在日光朗照下,都能明顯地發露出來。這正如智慧的光明,能給予世間熱力,能透過蒙昧,灼照一切,通達世出世法的真相。月光呢,它是清涼的、安甯的、幽靜的;它在黑暗中放出皎潔的清輝,引導人們走上正路,避諸險難,具有大慈悲普濟的意義。太陽光給人以熱力、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給人以清涼、安甯、幽靜的境界。光和熱能激發我們奮發向上;而清涼與甯靜,足以陶冶我們的性靈,獲得自在與安甯——這都爲人生所必需的。
現實世界…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 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