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 卷上

  卷上

  藥師(1)琉璃光(2)七佛(3)本願功德(4)經(5)

  大唐叁藏沙門義淨(6)于佛光內寺譯

  如是我聞(7)。一時薄伽梵(8)遊化諸國,至廣嚴城(9),樂音樹(10)下,與大比丘(11)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12)叁萬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13)菩薩、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善現菩薩、大慧菩薩、明慧菩薩、山峰菩薩、辯峰菩薩、持妙高峰菩薩、不空超越菩薩、微妙音菩薩、常思惟菩薩、執金剛菩薩。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爲上首。及諸國王大臣、婆羅門(14)、居士(15)、天龍八部(16)、人、非人(17)等,無量大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願,趣大菩提。

  【注解】

  (1)藥師:系由梵語義譯,亦可稱爲大醫王佛。佛用戒、定、慧法藥,醫九界衆生報病、業病、煩惱病,故名藥師。在法華名藥王,在涅槃名新醫,在本經名藥師,其義一也。

  (2)琉璃光:也是東方佛的名字,是梵語“薜琉璃”的略釋,其義爲天青寶石中所含的淨光,以琉璃光的明淨來比喻佛德,所以東方藥師佛又以琉璃光爲名,稱爲東方藥師琉璃光佛。

  (3)七佛:即七尊藥師: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法海雷音如來、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

  (4)本願功德:本願是學佛者所發的弘願。功是功力,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禮佛、坐禅等,都需要有一番功力。德即是得,修功有所得,名爲功德。

  (5)經:釋尊在世,隨機說法,現今所流傳,集成一段一章,一部部的經典,是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而成,足令後世奉爲圭臬。以上爲本經題解。

  (6)義淨:唐代譯經僧,河北涿縣人(或山東曆城人)。俗姓張。幼年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鹹亨二年(671)由廣州,通過海路,到印度及蘇門答臘遊學十七年,曆30余國,攜梵本經論400部,舍利300粒至洛陽,譯出經典56部,共230卷。爲四大譯經家之一。

  (7)如是我聞:如是者,是指這部經典;我聞者,是我(阿難尊者)親自聽來的。阿難尊者問佛:所作一切經首,要加何等文句?佛答:要用“如是我聞”爲經首。所以每一部佛經,開頭總是說“如是我聞”,用以表示從佛得來。

  (8)薄伽梵:是佛陀的尊稱,義譯爲世尊。

  (9)廣嚴城:是印度的毗耶離城,意譯爲廣嚴城,在恒河邊,王舍城對面。

  (10)樂音樹:樹名,因其樹林中一有微風吹動,枝葉便發出種種奇妙的自然聲音,如同奏樂,故名。佛遊化廣嚴城,即憩息此樹下說法。

  (11)與大比丘:與者,即與會的大衆。大比丘者,是指精勤修學,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

  (12)菩薩摩诃薩:菩薩是梵語菩提(覺)薩埵(有情)的簡譯。菩薩者,乃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衆生,以救助世人爲己任之大覺悟者。此處所說的叁萬六千菩薩,是指摩诃大菩薩。摩诃是大,薩即薩埵(有情)的簡稱,摩诃薩合稱爲大有情。

  (13)曼殊室利:即文殊師利,簡稱文殊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曼殊室利意譯爲“妙吉祥”,爲釋迦世尊十大弟子之一,諸弟子中智慧辯才第一,典型法像是:手持寶劍,騎獅子座;和普賢菩薩(騎白象座),同爲釋迦如來的左右二脅侍。中國五臺山爲文殊菩薩道場,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最早最大的道場之一。

  (14)婆羅門:譯爲淨行,是印度四大階級之一,專門執行祭祀的職務,在當時極重視祭祀的印度社會裏,有著極崇高的地位。

  (15)居士:印度社會的第叁階級,叫作吠舍,也就是一種自由民,其中富有的、有地位的紳士,稱爲居士。

  (16)天龍八部:指天衆、龍衆、夜叉(又名藥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又名揭路荼,金翅鳥)、緊那羅(又名緊捺洛,歌神)、摩喉羅迦(又名莫呼落伽、大蟒神)。天龍八部都是守護佛的神將。

  (17)人、非人:國王、大臣等是人,相對人而言,天龍八部、惡鬼、冥衆則系非人。

  【講述】

  本經全文,分叁大科:即序分、正宗、流通叁分。敘述佛說此經的因緣,是序分。由此而引起開示全經的中心主題,爲正宗分。佛說法,不但是爲了當前的聽衆,且爲未來的衆生,所以還要囑咐流通,化化不絕,是流通分。

  序分中,又分敘事證信與禮請起說,通常稱爲通序與別序。敘事證信,是敘述佛在何時何地爲何等人開示此一法門,以及當時在場共有聽衆若幹,以表示結集經典的人,確曾從佛聽來,不是妄自杜撰,這才能取得後人的信仰。智度論說:“說時、方、人,爲令人生信故。”

  本經這第一段的大意是:弟子阿難說:這本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是我親自從佛陀那裏聽來的。在說此經的時候,佛陀周遊教化到了廣嚴城,行止到樂音樹下,與有德行的高僧及各弟子,約有八千人等共同活動。佛宣說本經時,聽衆裏有叁萬六千大菩薩,其中曼殊室利菩薩、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善現菩薩、大慧菩薩、明慧菩薩、山峰菩薩、辯峰菩薩、持妙高峰菩薩、不空超越菩薩、微妙音菩薩、常思惟菩薩、執金剛菩薩等大菩薩坐于上首。國王、大臣、祭師、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這些無量無數的大衆,都恭敬圍繞著佛陀,谛聽佛陀爲他們宣說微妙法門。

  爾時(1)曼殊室利法王子(2)菩薩摩诃薩,承佛威神(3)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4):世尊(5),今有無量人天大衆,爲聽法故皆已雲集。唯佛世尊從初發意,乃至于今,所有無量塵沙數劫,諸佛刹土無不知見。願爲我等及未來世像法(6)衆生,慈悲演說諸佛名號(7)、本願功德(8)、國土莊嚴(9)、善巧方便(10)差別之相,令諸聞者(11)業障(12)消除,乃至菩提,得不退。”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菩薩言:“善哉(13)!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愍念無量業障有情(14),種種疾病憂悲苦惱得安樂故,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國土莊嚴。此由如來威神之力令發斯問。汝今谛聽(15),極善思惟(16),當爲汝說。”曼殊室利言:“惟願爲說,我等樂聞(17)。”

  【注解】

  (1)爾時:那時候,即大衆圍繞佛陀而聽法的時候。

  (2)法王子:曼殊室利稱爲法王子,是因爲將來要繼承佛位。法王指佛陀,爲佛之德號。

  (3)承佛威神:佛的威德崇高偉大,不可思議,若無佛的威神慈悲加被,弟子是不敢冒然發問的;曼殊室利有智慧,了解法會大衆的內心要求,更深知末法衆生對此法門的必要;由于慈悲心的驅使,促使他來啓問這一救苦法門。

  (4)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這是按印度當時集會請法時的規則,向佛禀白時所行的禮節。白:禀告的意思。

  (5)世尊: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6)像法:佛法共分叁個時期:釋迦佛在世時稱爲正法時期,此時期衆生修學佛法大都能獲得果證,其教法流行一千年。像法時期,佛法已經變質,到處是一些相似的佛法,故名像法,此時期證果的人已經很少,其教法流行也是一千年。末法時期,末者微也,此時期佛法轉爲微末,衆生善根愈來愈淺,修行者愈來愈少,證果者更少,其教法流行一萬年。

  (7)諸佛名號:即藥師佛等名號。

  (8)本願功德:即本因地中初發心行菩薩道時所發的弘願;功德即佛成就的功德,非常崇高偉大。

  (9)莊嚴:莊美威嚴。

  (10)善巧方便:善巧,即各種巧妙的度人方法;方便,即在施行的方法上的種種方式,隨宜而設,爲方便權宜之妙用。

  (11)聞者:聽到佛法的人。

  (12)業障:人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爲,都叫作業;如好的思想行爲叫作善業,壞的思想行爲叫作惡業。障即障礙,由前生所做的種種罪業而衍生今生的種種障礙。

  (13)善哉:好極了。世尊對曼殊室利的贊許。

  (14)有情:又名衆生,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

  (15)谛聽:注意地聽。

  (16)極善思惟:要善巧地思考,將已聽過的,用智慧加以辨別、審察。

  (17)樂聞:極樂意聽聞。聽到佛陀說法,內心非常欣喜。

  【講述】

  這一段從緣起分的禮請起說。這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受了佛的威神之力,從自己座位中站起來,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兩手合掌,很恭敬地向佛行禮,然後贊歎說:“世尊,現在有無數無量人天大衆爲聽聞佛法緣故都已結集,唯佛從因地初發心至今經過無數無量塵沙數劫時間,衆佛國土您沒有不知曉的,請爲我們現在及末法時期衆生發大慈悲心,演講開示諸佛的名號,及諸佛因地的本大行願、無邊殊勝功德,國土莊嚴,善巧方便,能夠使聽聞佛法的人,因此得以業障消除,直至證得無上菩提,永不退轉。”

  曼殊室利代衆請法,世尊便贊歎他說:“好極了!好極了!你以偉大悲憫心救拔那些受業障纏累的有情衆生,使他們解除種種疾病、憂悲、痛苦、煩惱,得利益安樂,以此緣故,勸請我廣說諸佛名號及本願功德,國土莊嚴。你是受了佛的威神之力加被、鼓勵,才啓請發問。你現在注意聽,並認真思考。我當爲你們宣說。”曼殊室利聽了,很歡喜地回答:“是的,世尊,願您述說,我們很高興地聽您宣說這些道理。”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四殑伽河沙(1)佛土(2),有世界名曰光勝,佛號善名稱吉祥王如來、應(3)、正等覺(4)、明行圓滿(5)、善逝(6)、世間解(7)、無上丈夫(8)、調禦士(9)、天人師(10)、佛(11)、世尊,有無量億衆不退菩薩之所圍繞,安住七寶(12)勝妙莊嚴師子之座,現在說法。曼殊室利,彼佛國土清淨嚴飾,縱廣正等百千逾繕那(13)、以贍部金(14)而爲其地,…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