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爾時佛告曼殊室利: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1),我于一劫若過一劫,說不能盡,然彼佛土純一清淨,無諸欲染,亦無女人(2)及叁惡趣苦惱之聲,以淨琉璃而爲其地,城阙宮殿及諸廊宇,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于彼國中有二菩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3),于彼無量菩薩衆中而爲上首(4),能持彼佛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室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注解】
(1)莊嚴: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衣身者,稱爲莊嚴。
(2)無女人:沒有男女之相,一律平等,沒有男女差別。
(3)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東方淨土,不但有藥師如來,還有二菩薩,爲其宣化的得力助手,一名日光遍照菩薩,二名月光遍照菩薩。
(4)上首:佛說法時,于聽衆中推居首位者,稱爲上首,或舉一人爲上首,或舉多人爲上首。
【講述】
這時佛告訴曼殊室利說:那東方淨土的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所發的廣大悲願,及成佛時,彼佛所有國土的殊勝功德,清淨莊嚴,我就是用一劫或超過一劫的時間,也是說不詳盡的。藥師如來的淨琉璃世界,一向都是清淨的,沒有各種世欲的汙染,也沒有女人苦痛及叁惡趣苦惱的聲音;換言之,東方藥師樂土,一切都是大丈夫,沒有男女相,一律平等;無惡趣,一切惡趣都是罪惡所感,而往生淨土的衆生,都已消除業障,善根具足;由此,也就沒有苦痛的聲音。以下,則是敘述淨土的依報:藥師如來的國土,地面是由琉璃寶所成,通明透亮;城臺、樓閣、宮殿和房屋的飛檐以及窗戶羅網都由七種寶物所飾成,一切功德莊嚴,與西方的極樂世界同樣美好。在藥師佛的國土中,有二菩薩輔弼,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在那裏的衆多菩薩中列爲上首,能夠持修藥師佛的正法寶藏,由于這個緣故,曼殊室利,凡是對藥師法門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立定志願,求生彼藥師佛的淨琉璃世界,不但資生物是無限的豐富,大衆是非常的和樂,而且能受佛的教化開導,這樣的法門,在十方淨土中,也是難得希有的,應當發願往生才是。
複次曼殊室利,若有衆生,不識善惡,惟懷貪惜,不知惠施(1)及施果報(2),愚癡少智,無有信心,多畜珍財,勤勞守護,見乞者來,心生不喜,設不獲已,行惠施時,如割身肉,深生吝惜,複有無量悭貪有情,積集資財,然于自身尚不能用。況當供給父母、妻子、奴婢、仆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中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雖在惡趣(3),還得憶念彼如來名,即于彼沒,生在人中,得宿命智(4),念畏惡趣苦(5),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贊歎施者,所有財物,無悭吝心,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
【注解】
(1)惠施:亦即布施,以自己之所有施舍于人。布施有叁類:一是財施,就是用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二是法施,就是用正法去勸人修善去惡。叁是無畏施,就是不顧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
(2)施果報:布施的果報。
(3)傍生處:即畜生。
(4)宿命智:亦譯宿命念,念畏由于墮于惡趣之苦,生智而好行惠施。
(5)不樂欲樂:不再只爲自己而樂于一己之欲樂中。
【講述】
如來開示中,依正行願已講完;現說藥師佛的善巧方便。藥師如來,依過去因中的本願力,及現證佛果的無邊功德,救度一切苦難衆生。度生主要是慈悲,而慈悲是內生的,須有高度的善巧方便,才能表現出來。這裏講的是另一大段,釋迦複次告訴曼殊室利:若有衆生不能辨識善惡,只懷著貪惜之心,不知布施和布施的果報,這實際是愚昧,缺少智慧,也沒有信仰叁寶四谛之心,只知多去積
畜財物,辛苦地對這些財物勤加守護,若見貧窮的人向他乞求衣食,就從心裏厭煩而不喜歡。在不得已時行些布施,就如同割了他的身肉一般,深生吝惜。更有那些無量數的悭吝之人,只知積集資財,對于自身尚且舍不得受用,何況能去供養父母妻子和家裏的傭人以及前來乞討的人?這樣的人等到從這個世界命終之後,必定要生餓鬼中或者是墮落于畜生。對于上述因貪吝而墮入惡趣的衆生,由于往昔在人間的時候,曾經聞過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有意或無意中稱念過,在心中留下了種子。所以當他墮入惡趣之中時,忽然憶得彼佛如來的名號,生恭敬心,至誠懇到皈向如來。憑此稱念如來聖號的功德,即在這一念時,從彼叁惡道中,還可以得受生人中,得到宿命智,念及畏懼惡趣之苦,徹底改變以往過失,不再爲自己好樂私欲之樂,而能有利于他人,好行惠施,也贊歎別人的布施,對自己財物無悭吝心,漸次還能以自己的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于來乞者,更何況身外的財物?
複次曼殊室利,若複有人,歸依世尊,受諸學處,而破壞戒威儀及壞正見,設有持戒正見不求多聞,于佛所說契經深義(1)不能了解,雖有多聞(2)而懷矯慢,由慢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爲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複令無量百千俱胝(3)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墮于地獄,傍生鬼趣。若曾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彼如來本願威力,于地獄中憶佛名號,從彼命盡,還生人間,正見精進(4),意樂調善,舍俗出家,于佛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于矯慢,不謗正法,不爲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乃至菩提。
【注解】
(1)契經深義:佛所說法,稱當人情,契合法相,妙義重重,深廣如海。
(2)多聞:多聽明師說法,多求知識開示。
(3)俱胝:億數。
(4)精進:勤謂精進,乃勇猛修善法、斷惡法。
【講述】
釋尊又告訴曼殊室利說:像這些衆生,雖然歸依世尊受持諸種戒律,卻破壞了戒律威儀,毀壞了正見;對有持戒正見的人,又不求多聞,不多求知識開示,這樣,對于佛所說的契經的深奧義理當然不能了解。有的人雖然不放棄多聞,卻起了驕慢之心,覺得自己是對的,而認爲別人不對。他是誹謗了正法,而成爲魔鬼的夥伴了。像這樣的愚人,不但自己行于邪見,還會使無量百千億數的人墮入邪見的大險坑。這些人墮入地獄,傍生鬼道,受盡苦楚。若是聽到這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由于如來的本願威力,在地獄中憶念佛的名號,就能從那些惡道中命盡而還生于人間,得到了正見,繼而精進修行,善能調服內心的意樂,進而舍俗出家,在如來的正法中,受持種種戒律,沒有毀壞冒犯,而且起正見,求多聞,了解契經的甚深義理,遠離驕慢之心,不再毀謗正法,不作魔鬼的同伴,這樣漸漸一步步地修行諸菩薩的六度萬行,乃至功德智慧都能獲得。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悭貪嫉妒,造諸惡業,自贊毀他,命終當墮叁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從彼終已,來生人間,或作牛馬駝驢之屬,恒被鞭撻饑渴纏心,身常負重,困苦疲極,若得爲人,生居下賤,奴婢仆使,被他驅役,恒不自在。由昔人中曾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善根力,今複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衆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恒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罥,破無明殼(1),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乃至菩提。
【注解】
(1)無明殼:雞在未孵出時,閉在蛋殼內,是黑暗且不自由的。衆生常爲無明煩惱所困縛,有如雞在殼內,所以破除無明,稱爲破無明殼。
【講述】
釋尊又告訴曼殊室利說:假若這些衆生,悭貪忌妒,稱贊自己、毀謗別人,命終之後就會墮入叁惡道中,曆經久遠,受盡諸多的劇烈苦楚。從那裏受完了劇苦之後,命終又降生到人間,或作牛馬駝驢之類,常被鞭打,忍受饑渴纏心,身體常爲人背負重擔,困苦疲勞之極;即使可以降生爲人,也還是居于下賤的地位,受他人的驅役使喚,總是不得自由。然而這些衆生,若是在前世身爲人的時候,曾經聽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就因爲這以前的善因,現在又憶念起如來,並且一心一意地皈依藥師如來,這時,佛便以偉大的神力,使衆苦得到解脫,而且會使所有的根器變得聰利,智慧多聞,知道常常求取上勝的佛法,常常會遇到好的朋友,永遠斷除了魔外的邪見羅網,突破無明的蒙蔽,使煩惱的河流枯竭永不沈溺,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愁苦惱,乃至菩提。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鬥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1),造諸惡業,展轉常爲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冢等神,殺諸衆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刹神(2)等;書怨人名或作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厭魅蠱道,咒起死屍,令斷彼命及壞其身;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緣悉不能害,一切展轉皆起慈悲,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于自所有,常生喜足。
【注解】
(1)身語意:即身業、口業、意業,合稱爲叁業。身業即身之所作所爲,口業即口之所言,意業即意之所思。
(2)羅刹神:梵語,暴惡的意思,此是指吃人的鬼。
【講述】
釋尊又告訴曼殊室利說:好生是非,喜歡互相乖違離間,以致更相互诤訟,惱亂自己,又惱亂他人,以身、語、意造作種種惡業,展轉報複,常爲不利于人的事,並且互相謀害對方,如禱告山林樹木以及冢墓間的鬼神,請他們代替報複;或殺牛羊雞等衆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刹神等惡鬼;或書寫仇人的名字,用草木作其形象,以惡毒的咒術咒詛他;或以邪術蠱道相害,對死屍念咒,使屍首活動起來,去斷送仇人的性命,傷害他的身體。像這類受人毒害的有情,若是得以聽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便可承其慈悲威力,使那惡緣都不能爲害,所有一切的惡意也都消解了,彼此之間展轉慈心相處,而能相互增進種種利益,大家得到安樂,相互之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 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