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 卷下

  卷下

  尔时佛告曼殊室利: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1),我于一劫若过一劫,说不能尽,然彼佛土纯一清净,无诸欲染,亦无女人(2)及三恶趣苦恼之声,以净琉璃而为其地,城阙宫殿及诸廊宇,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于彼国中有二菩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3),于彼无量菩萨众中而为上首(4),能持彼佛正法宝藏。是故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注解】

  (1)庄严: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衣身者,称为庄严。

  (2)无女人:没有男女之相,一律平等,没有男女差别。

  (3)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东方净土,不但有药师如来,还有二菩萨,为其宣化的得力助手,一名日光遍照菩萨,二名月光遍照菩萨。

  (4)上首:佛说法时,于听众中推居首位者,称为上首,或举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

  【讲述】

  这时佛告诉曼殊室利说:那东方净土的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修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广大悲愿,及成佛时,彼佛所有国土的殊胜功德,清净庄严,我就是用一劫或超过一劫的时间,也是说不详尽的。药师如来的净琉璃世界,一向都是清净的,没有各种世欲的污染,也没有女人苦痛及三恶趣苦恼的声音;换言之,东方药师乐土,一切都是大丈夫,没有男女相,一律平等;无恶趣,一切恶趣都是罪恶所感,而往生净土的众生,都已消除业障,善根具足;由此,也就没有苦痛的声音。以下,则是叙述净土的依报:药师如来的国土,地面是由琉璃宝所成,通明透亮;城台、楼阁、宫殿和房屋的飞檐以及窗户罗网都由七种宝物所饰成,一切功德庄严,与西方的极乐世界同样美好。在药师佛的国土中,有二菩萨辅弼,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在那里的众多菩萨中列为上首,能够持修药师佛的正法宝藏,由于这个缘故,曼殊室利,凡是对药师法门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应当立定志愿,求生彼药师佛的净琉璃世界,不但资生物是无限的丰富,大众是非常的和乐,而且能受佛的教化开导,这样的法门,在十方净土中,也是难得希有的,应当发愿往生才是。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惜,不知惠施(1)及施果报(2),愚痴少智,无有信心,多畜珍财,勤劳守护,见乞者来,心生不喜,设不获已,行惠施时,如割身肉,深生吝惜,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然于自身尚不能用。况当供给父母、妻子、奴婢、仆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中或傍生趣,由昔人间曾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虽在恶趣(3),还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彼没,生在人中,得宿命智(4),念畏恶趣苦(5),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所有财物,无悭吝心,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注解】

  (1)惠施:亦即布施,以自己之所有施舍于人。布施有三类:一是财施,就是用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是法施,就是用正法去劝人修善去恶。三是无畏施,就是不顾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2)施果报:布施的果报。

  (3)傍生处:即畜生。

  (4)宿命智:亦译宿命念,念畏由于堕于恶趣之苦,生智而好行惠施。

  (5)不乐欲乐:不再只为自己而乐于一己之欲乐中。

  【讲述】

  如来开示中,依正行愿已讲完;现说药师佛的善巧方便。药师如来,依过去因中的本愿力,及现证佛果的无边功德,救度一切苦难众生。度生主要是慈悲,而慈悲是内生的,须有高度的善巧方便,才能表现出来。这里讲的是另一大段,释迦复次告诉曼殊室利:若有众生不能辨识善恶,只怀著贪惜之心,不知布施和布施的果报,这实际是愚昧,缺少智慧,也没有信仰三宝四谛之心,只知多去积

  畜财物,辛苦地对这些财物勤加守护,若见贫穷的人向他乞求衣食,就从心里厌烦而不喜欢。在不得已时行些布施,就如同割了他的身肉一般,深生吝惜。更有那些无量数的悭吝之人,只知积集资财,对于自身尚且舍不得受用,何况能去供养父母妻子和家里的佣人以及前来乞讨的人?这样的人等到从这个世界命终之后,必定要生饿鬼中或者是堕落于畜生。对于上述因贪吝而堕入恶趣的众生,由于往昔在人间的时候,曾经闻过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有意或无意中称念过,在心中留下了种子。所以当他堕入恶趣之中时,忽然忆得彼佛如来的名号,生恭敬心,至诚恳到皈向如来。凭此称念如来圣号的功德,即在这一念时,从彼三恶道中,还可以得受生人中,得到宿命智,念及畏惧恶趣之苦,彻底改变以往过失,不再为自己好乐私欲之乐,而能有利于他人,好行惠施,也赞叹别人的布施,对自己财物无悭吝心,渐次还能以自己的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于来乞者,更何况身外的财物?

  复次曼殊室利,若复有人,归依世尊,受诸学处,而破坏戒威仪及坏正见,设有持戒正见不求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1)不能了解,虽有多闻(2)而怀矫慢,由慢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百千俱胝(3)有情堕大险坑。此诸有情堕于地狱,傍生鬼趣。若曾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彼如来本愿威力,于地狱中忆佛名号,从彼命尽,还生人间,正见精进(4),意乐调善,舍俗出家,于佛法中受持学处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于矫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乃至菩提。

  【注解】

  (1)契经深义:佛所说法,称当人情,契合法相,妙义重重,深广如海。

  (2)多闻:多听明师说法,多求知识开示。

  (3)俱胝:亿数。

  (4)精进:勤谓精进,乃勇猛修善法、断恶法。

  【讲述】

  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说:像这些众生,虽然归依世尊受持诸种戒律,却破坏了戒律威仪,毁坏了正见;对有持戒正见的人,又不求多闻,不多求知识开示,这样,对于佛所说的契经的深奥义理当然不能了解。有的人虽然不放弃多闻,却起了骄慢之心,觉得自己是对的,而认为别人不对。他是诽谤了正法,而成为魔鬼的伙伴了。像这样的愚人,不但自己行于邪见,还会使无量百千亿数的人堕入邪见的大险坑。这些人堕入地狱,傍生鬼道,受尽苦楚。若是听到这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由于如来的本愿威力,在地狱中忆念佛的名号,就能从那些恶道中命尽而还生于人间,得到了正见,继而精进修行,善能调服内心的意乐,进而舍俗出家,在如来的正法中,受持种种戒律,没有毁坏冒犯,而且起正见,求多闻,了解契经的甚深义理,远离骄慢之心,不再毁谤正法,不作魔鬼的同伴,这样渐渐一步步地修行诸菩萨的六度万行,乃至功德智慧都能获得。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造诸恶业,自赞毁他,命终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从彼终已,来生人间,或作牛马驼驴之属,恒被鞭挞饥渴缠心,身常负重,困苦疲极,若得为人,生居下贱,奴婢仆使,被他驱役,恒不自在。由昔人中曾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善根力,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罥,破无明壳(1),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乃至菩提。

  【注解】

  (1)无明壳:鸡在未孵出时,闭在蛋壳内,是黑暗且不自由的。众生常为无明烦恼所困缚,有如鸡在壳内,所以破除无明,称为破无明壳。

  【讲述】

  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说:假若这些众生,悭贪忌妒,称赞自己、毁谤别人,命终之后就会堕入三恶道中,历经久远,受尽诸多的剧烈苦楚。从那里受完了剧苦之后,命终又降生到人间,或作牛马驼驴之类,常被鞭打,忍受饥渴缠心,身体常为人背负重担,困苦疲劳之极;即使可以降生为人,也还是居于下贱的地位,受他人的驱役使唤,总是不得自由。然而这些众生,若是在前世身为人的时候,曾经听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就因为这以前的善因,现在又忆念起如来,并且一心一意地皈依药师如来,这时,佛便以伟大的神力,使众苦得到解脱,而且会使所有的根器变得聪利,智慧多闻,知道常常求取上胜的佛法,常常会遇到好的朋友,永远断除了魔外的邪见罗网,突破无明的蒙蔽,使烦恼的河流枯竭永不沉溺,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愁苦恼,乃至菩提。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1),造诸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刹神(2)等;书怨人名或作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厌魅蛊道,咒起死尸,令断彼命及坏其身;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诸恶缘悉不能害,一切展转皆起慈悲,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于自所有,常生喜足。

  【注解】

  (1)身语意:即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身业即身之所作所为,口业即口之所言,意业即意之所思。

  (2)罗刹神:梵语,暴恶的意思,此是指吃人的鬼。

  【讲述】

  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说:好生是非,喜欢互相乖违离间,以致更相互诤讼,恼乱自己,又恼乱他人,以身、语、意造作种种恶业,展转报复,常为不利于人的事,并且互相谋害对方,如祷告山林树木以及冢墓间的鬼神,请他们代替报复;或杀牛羊鸡等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刹神等恶鬼;或书写仇人的名字,用草木作其形象,以恶毒的咒术咒诅他;或以邪术蛊道相害,对死尸念咒,使尸首活动起来,去断送仇人的性命,伤害他的身体。像这类受人毒害的有情,若是得以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便可承其慈悲威力,使那恶缘都不能为害,所有一切的恶意也都消解了,彼此之间展转慈心相处,而能相互增进种种利益,大家得到安乐,相互之间…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 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