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药师(1)琉璃光(2)七佛(3)本愿功德(4)经(5)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6)于佛光内寺译
如是我闻(7)。一时薄伽梵(8)游化诸国,至广严城(9),乐音树(10)下,与大比丘(11)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12)三万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13)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微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及诸国王大臣、婆罗门(14)、居士(15)、天龙八部(16)、人、非人(17)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愿,趣大菩提。
【注解】
(1)药师:系由梵语义译,亦可称为大医王佛。佛用戒、定、慧法药,医九界众生报病、业病、烦恼病,故名药师。在法华名药王,在涅槃名新医,在本经名药师,其义一也。
(2)琉璃光:也是东方佛的名字,是梵语“薜琉璃”的略释,其义为天青宝石中所含的净光,以琉璃光的明净来比喻佛德,所以东方药师佛又以琉璃光为名,称为东方药师琉璃光佛。
(3)七佛:即七尊药师: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
(4)本愿功德:本愿是学佛者所发的弘愿。功是功力,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礼佛、坐禅等,都需要有一番功力。德即是得,修功有所得,名为功德。
(5)经:释尊在世,随机说法,现今所流传,集成一段一章,一部部的经典,是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而成,足令后世奉为圭臬。以上为本经题解。
(6)义净:唐代译经僧,河北涿县人(或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幼年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咸亨二年(671)由广州,通过海路,到印度及苏门答腊游学十七年,历30余国,携梵本经论400部,舍利300粒至洛阳,译出经典56部,共230卷。为四大译经家之一。
(7)如是我闻:如是者,是指这部经典;我闻者,是我(阿难尊者)亲自听来的。阿难尊者问佛:所作一切经首,要加何等文句?佛答:要用“如是我闻”为经首。所以每一部佛经,开头总是说“如是我闻”,用以表示从佛得来。
(8)薄伽梵:是佛陀的尊称,义译为世尊。
(9)广严城:是印度的毗耶离城,意译为广严城,在恒河边,王舍城对面。
(10)乐音树:树名,因其树林中一有微风吹动,枝叶便发出种种奇妙的自然声音,如同奏乐,故名。佛游化广严城,即憩息此树下说法。
(11)与大比丘:与者,即与会的大众。大比丘者,是指精勤修学,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
(12)菩萨摩诃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觉)萨埵(有情)的简译。菩萨者,乃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众生,以救助世人为己任之大觉悟者。此处所说的三万六千菩萨,是指摩诃大菩萨。摩诃是大,萨即萨埵(有情)的简称,摩诃萨合称为大有情。
(13)曼殊室利:即文殊师利,简称文殊菩萨。过去早已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为释迦世尊十大弟子之一,诸弟子中智慧辩才第一,典型法像是:手持宝剑,骑狮子座;和普贤菩萨(骑白象座),同为释迦如来的左右二胁侍。中国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最早最大的道场之一。
(14)婆罗门:译为净行,是印度四大阶级之一,专门执行祭祀的职务,在当时极重视祭祀的印度社会里,有著极崇高的地位。
(15)居士:印度社会的第三阶级,叫作吠舍,也就是一种自由民,其中富有的、有地位的绅士,称为居士。
(16)天龙八部:指天众、龙众、夜叉(又名药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又名揭路荼,金翅鸟)、紧那罗(又名紧捺洛,歌神)、摩喉罗迦(又名莫呼落伽、大蟒神)。天龙八部都是守护佛的神将。
(17)人、非人:国王、大臣等是人,相对人而言,天龙八部、恶鬼、冥众则系非人。
【讲述】
本经全文,分三大科:即序分、正宗、流通三分。叙述佛说此经的因缘,是序分。由此而引起开示全经的中心主题,为正宗分。佛说法,不但是为了当前的听众,且为未来的众生,所以还要嘱咐流通,化化不绝,是流通分。
序分中,又分叙事证信与礼请起说,通常称为通序与别序。叙事证信,是叙述佛在何时何地为何等人开示此一法门,以及当时在场共有听众若干,以表示结集经典的人,确曾从佛听来,不是妄自杜撰,这才能取得后人的信仰。智度论说:“说时、方、人,为令人生信故。”
本经这第一段的大意是:弟子阿难说:这本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是我亲自从佛陀那里听来的。在说此经的时候,佛陀周游教化到了广严城,行止到乐音树下,与有德行的高僧及各弟子,约有八千人等共同活动。佛宣说本经时,听众里有三万六千大菩萨,其中曼殊室利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微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等大菩萨坐于上首。国王、大臣、祭师、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这些无量无数的大众,都恭敬围绕著佛陀,谛听佛陀为他们宣说微妙法门。
尔时(1)曼殊室利法王子(2)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3)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4):世尊(5),今有无量人天大众,为听法故皆已云集。唯佛世尊从初发意,乃至于今,所有无量尘沙数劫,诸佛刹土无不知见。愿为我等及未来世像法(6)众生,慈悲演说诸佛名号(7)、本愿功德(8)、国土庄严(9)、善巧方便(10)差别之相,令诸闻者(11)业障(12)消除,乃至菩提,得不退。”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菩萨言:“善哉(13)!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愍念无量业障有情(14),种种疾病忧悲苦恼得安乐故,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国土庄严。此由如来威神之力令发斯问。汝今谛听(15),极善思惟(16),当为汝说。”曼殊室利言:“惟愿为说,我等乐闻(17)。”
【注解】
(1)尔时:那时候,即大众围绕佛陀而听法的时候。
(2)法王子:曼殊室利称为法王子,是因为将来要继承佛位。法王指佛陀,为佛之德号。
(3)承佛威神:佛的威德崇高伟大,不可思议,若无佛的威神慈悲加被,弟子是不敢冒然发问的;曼殊室利有智慧,了解法会大众的内心要求,更深知末法众生对此法门的必要;由于慈悲心的驱使,促使他来启问这一救苦法门。
(4)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是按印度当时集会请法时的规则,向佛禀白时所行的礼节。白:禀告的意思。
(5)世尊: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6)像法:佛法共分三个时期:释迦佛在世时称为正法时期,此时期众生修学佛法大都能获得果证,其教法流行一千年。像法时期,佛法已经变质,到处是一些相似的佛法,故名像法,此时期证果的人已经很少,其教法流行也是一千年。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佛法转为微末,众生善根愈来愈浅,修行者愈来愈少,证果者更少,其教法流行一万年。
(7)诸佛名号:即药师佛等名号。
(8)本愿功德:即本因地中初发心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弘愿;功德即佛成就的功德,非常崇高伟大。
(9)庄严:庄美威严。
(10)善巧方便:善巧,即各种巧妙的度人方法;方便,即在施行的方法上的种种方式,随宜而设,为方便权宜之妙用。
(11)闻者:听到佛法的人。
(12)业障:人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作业;如好的思想行为叫作善业,坏的思想行为叫作恶业。障即障碍,由前生所做的种种罪业而衍生今生的种种障碍。
(13)善哉:好极了。世尊对曼殊室利的赞许。
(14)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生命的动物。
(15)谛听:注意地听。
(16)极善思惟:要善巧地思考,将已听过的,用智慧加以辨别、审察。
(17)乐闻:极乐意听闻。听到佛陀说法,内心非常欣喜。
【讲述】
这一段从缘起分的礼请起说。这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受了佛的威神之力,从自己座位中站起来,露出右肩,右膝跪地,两手合掌,很恭敬地向佛行礼,然后赞叹说:“世尊,现在有无数无量人天大众为听闻佛法缘故都已结集,唯佛从因地初发心至今经过无数无量尘沙数劫时间,众佛国土您没有不知晓的,请为我们现在及末法时期众生发大慈悲心,演讲开示诸佛的名号,及诸佛因地的本大行愿、无边殊胜功德,国土庄严,善巧方便,能够使听闻佛法的人,因此得以业障消除,直至证得无上菩提,永不退转。”
曼殊室利代众请法,世尊便赞叹他说:“好极了!好极了!你以伟大悲悯心救拔那些受业障缠累的有情众生,使他们解除种种疾病、忧悲、痛苦、烦恼,得利益安乐,以此缘故,劝请我广说诸佛名号及本愿功德,国土庄严。你是受了佛的威神之力加被、鼓励,才启请发问。你现在注意听,并认真思考。我当为你们宣说。”曼殊室利听了,很欢喜地回答:“是的,世尊,愿您述说,我们很高兴地听您宣说这些道理。”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四殑伽河沙(1)佛土(2),有世界名曰光胜,佛号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应(3)、正等觉(4)、明行圆满(5)、善逝(6)、世间解(7)、无上丈夫(8)、调御士(9)、天人师(10)、佛(11)、世尊,有无量亿众不退菩萨之所围绕,安住七宝(12)胜妙庄严师子之座,现在说法。曼殊室利,彼佛国土清净严饰,纵广正等百千逾缮那(13)、以赡部金(14)而为其地,…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