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衆生根性千差萬殊,好樂不一,事實上不能立即教一切衆生都入佛之知見,所以世尊一面以此最高目的爲原則,同時隨機教化,見行于邪道的衆生,即教以叁乘法門;見聲聞、獨覺停滯在自利的化域,即教以大乘究竟法門,叫他們再向前走,直至般涅槃——寶所爲止。第四大願,包括了回邪向正、回小向大。經文中所說的安住,有令他永遠不退轉的意義。如凡夫確生出離心,向二乘聖道修行,即不再退回凡夫;大乘確發自利利他的廣大菩提心,永向佛果而不再退心成爲小乘或凡夫。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于我法(1)中修行梵行(2),一切皆令得不缺戒(3),善防叁業,無有毀犯墮惡趣者。設有毀犯,聞我名已,專念受持,至心發露,還得清淨,乃至菩提。
【注解】
(1)法:法者梵語“達磨”,爲通于一切之語,無論大小,有形無形,真實虛妄,事物道理皆悉爲法。
(2)梵行:從一般意義說,指一切清淨行(梵是清淨的意思)。從特殊意義說,專指出家的不淫戒。約中義說,凡佛所製的戒行名爲梵行。
(3)不缺戒:不缺即能圓滿受持;戒者,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即使是心懷惡的念頭也不可以。不缺戒,即所有的戒律全部能夠嚴格受持。
【講述】
前四願,依藥師如來的自證功德,利樂衆生;此下,因衆生有了缺陷、苦痛,需要援助救濟。上述是與樂,此下是拔苦。藥師如來對苦難衆生的悲濟,以及消災免難,將由這第五大願起,逐一顯示出來。
這第五大願說:將來得菩提時,若有諸多的有情衆生,于我藥師佛的正法中,修行清淨的行爲,我要成就他們都能圓滿受持戒律。佛法中受戒,先是未受令受,已受的令守。受了戒以後,也有不少人不能清淨嚴持。犯了戒,要知道忏悔。如有所犯而不知忏悔,即難得清淨。所以藥師如來本願,更進一步地說:設有衆生毀犯了禁戒,但由于聽聞了我佛的名字,並且一心一意的持佛聖號,對過往錯失,至誠發露忏悔,禮拜,供養,時時攝心于佛號佛德上,久而久之,罪業自然消除,內心感受佛的光明,恢複了本來的德行清淨,乃至菩提。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諸根不具(1),醜陋頑愚(2)聾盲喑啞、攣躄背偻(3)、白癞癫狂(4),種種病苦之所纏逼,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皆得端嚴,衆病除愈。
【注解】
(1)諸根不具:我們的身體爲六根所組合而成。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諸根不具,即指有外表的欠缺,如眼耳損壞,或手足殘缺;有內在的,從外表看來,身體各部雖然完全無缺,但耳舌等失其功用,或智慧不足等,均屬此種。
(2)頑愚:意根的不懂事理,心性魯鈍。
(3)攣躄背偻:攣是瘸手,躄是跛足,背偻即駝背。
(4)白癞癫狂:白癞是大麻瘋,癫狂即神經反常。
【講述】
藥師如來的第六大願說:願我將來成大菩提時,如諸多有情衆生的身體有種種畸形、五官有所欠缺殘廢,外表醜陋,內心魯鈍,不懂事理,眼瞎耳聾、聲音嘶啞不能說話,兩手攣曲,兩足跛行或有駝背,患了大麻瘋或神經反常,爲這些病痛所纏身,若聽了我藥師如來的名號,一心稱念,或禮拜供養,蒙藥師如來功德威力的加被,皆可得到救治,令身相醜陋的轉爲端正,諸根缺損的,也都完備起來,各種病苦得以去除而獲痊愈。
藥師如來發此大願,衆生如有善根,有因緣,能依藥師法門的開導去實行,不獨身體有疾病、有殘缺的衆生,可因聞名號而得到徹底救治,即心理不健全的各種病患,也可因佛而好轉過來,以獲身心端嚴的理想人生。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窮困苦,無有歸趣(1),衆病所逼,無藥無醫,暫聞我名,衆病消散,眷屬增盛,資財無乏,身心安樂,乃至菩提。
【注解】
(1)無有歸趣:無所歸托的意思。
【講述】
第七大願:願我將來成佛的時候,若有諸多的有情衆生,處境貧窮困苦,沒有歸托,受到多種病的逼迫,又無醫無藥,這時如稱念藥師如來的名號,衆多病苦便可消除。親屬朋友逐漸增多,資生之具,全部具足,身心安樂,直到證得佛果。過去由于因緣不足福德薄弱,所以貧窮孤苦。以後,以善根福德增長,身心恢複健康,由于從事事業的努力,便能把家庭建立起來;親屬朋友,也由于人緣的轉好而逐漸增多。佛陀的慈悲雖極普遍,但對于孤苦貧病的衆生,特別關懷,特別護念和救濟。所以世尊在世時,特別提倡施醫施藥,救濟孤獨。凡身爲佛子,修學佛法,須體念釋迦的精神,效法藥師的本願,隨分隨力去做。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爲女衆苦之所逼切,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若聞我名,至心稱念,即于現身,轉成男子,具丈夫相,乃至菩提。
【講述】
藥師如來的第八大願,是說若有女人,爲女身的衆多苦惱所逼迫,而極其痛切,産生了厭離心,願意舍棄女身,若能聞我藥師如來的名號,一心稱念,禮敬供養就可以轉女成男,具足大丈夫相,直到證得無上菩提。
在大乘佛法中,男女本來是平等的。不過,由于社會諸種因素,尚難完全做到男女平等。女人在生理上的苦患,如生育之苦,男子是沒有的;女人心理上的苦惱,如嫉妒心、虛榮心也比男子爲重;女人的性恪,也有心胸狹窄之處。經說:“學大乘法,修菩薩行,要有大丈夫的精神方得。”因此,這裏講女身轉男,不是鄙視、歧視婦女,而是從關心婦女、爲婦女解除苦惱立言,應當體會佛陀對于億萬婦女特別慈悲的苦心。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1);複有種種邪見之徒,皆當攝受,令生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乃至菩提。
【注解】
(1)罥網:捉獸的叫罥,捕魚的叫網。若迷信魔外邪說,就像魚獸被罥網罩住了一樣,不易解脫出來。
(2)正見:正確的見解,有了正見,對于事物才會有正確的認識,就能破除謬妄偏差的俗知俗見,悟入正道。
【講述】
第九大願:將來我成佛的時候,要使諸多有情衆生,都能出離惡魔的罥網。如有衆生受了種種邪見的纏縛,藥師佛也要用各種善巧方便,導引攝受,使之能安置于佛法的正見之中,漸令修習四攝六度等諸菩薩行,從而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此願是佛令衆生,從魔及外道的黑暗中,奔向光明的正法。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拘(1),幽禁牢獄,枷鎖鞭撻,乃至極刑;複有衆多苦楚之事逼切憂惱,無暫樂時,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乃至菩提。
【注解】
(1)王法所拘:國家法律稱爲王法,拘是指受國家法律的製裁。
【講述】
第十大願:是藥師如來在因地中,發大慈悲之願,濟拔犯法受禁的衆生。他說:若諸有情,因犯罪或受枉而爲王法所拘,被幽禁于牢獄,帶上枷鎖受到鞭打乃至于極刑,身心感到衆多的苦楚,逼切憂惱沒有一時一刻的安樂。悲心深切的藥師如來,愍念到衆生的苦痛,所以說:受這些刑罰災難的有情,若聽到我藥師如來的名號,由于我的圓滿福德力,與廣大威神力加被他們的緣故,便能得以脫難,解除一切憂苦,直到證得正等正覺。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火所惱,爲求食故造諸惡業,若聞我名至心稱念,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隨意飽滿,後以法味(1)令住勝樂,乃至菩提。
【注解】
(1)法味:妙法的滋味,即用心咀嚼妙法,領會而心生歡喜。
【講述】
第十一大願說:將來我成佛時,若諸有情生活困難,爲饑渴所逼迫苦惱,爲了求食的緣故,不擇手段而造下了重大的諸惡業。對于這種爲環境所迫,貧窮得實在沒得吃,沒得穿,就需要從經濟方面加以解決,藥師如來因此發大願,對于那些無衣無食的衆生,若得聞我的名字,依照佛的開示,專心稱念,信受奉持,那麼我當先以上妙的飲食飽足其身,然後進一步,以無上的佛妙法,使他們用心領會,安住于無限的勝情歡樂之中,乃至成就無上菩提,也即是得到究竟解脫樂。也就是說:飲食只能作暫時的救濟,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如先以飲食飽其口腹,進而教以人生正行,知識技能,使之從事職業,這就相對地解決了。再進一步,令其修學佛法,在佛法豐富的寶藏中,得世間希有的無上法樂,那才是究竟的救世濟人。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身無衣服,蚊虻(1)寒熱之所逼惱,若聞我名至心稱念,隨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寶莊嚴具(2)伎樂(3)、香華皆令滿足,離諸苦惱,乃至菩提。
【注解】
(1)虻:昆蟲名,形似蠅,種類很多,喜食人畜的血液。
(2)寶莊嚴具:以首飾、寶石等修飾身體的珠寶具足。
(3)伎樂:娛樂所用的器具。
【講述】
第十二大願,希望將來成佛時,若諸多的有情衆生,有的因爲貧窮,沒有衣服穿,也沒有被褥帳子,爲蚊虻所苦,冷天無衣禦寒,熱天也無衣遮體,這樣的晝夜逼惱,不勝困苦。若聞我藥師如來的名號,專心稱念,信受奉持,那麼,即能如其內心所好,可以得到種種上等美妙的衣服,亦能得到首飾、寶石等裝飾的物品,還有娛樂的用具,花蔓、塗香,皆能得到滿足,脫離諸多苦惱,乃至達到菩提。
曼殊室利,是爲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1)。
【注解】
(1)十二微妙上願:此十二願,非一般的誓願可比,純由大悲心所流露的利他大願,所以稱爲微妙上願。
【講述】
以上分別說明十二大願,現在總結。
釋尊說完了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又對曼殊室利說:這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所發的十二微妙上願。
從十二大願的內容看,第一大願爲生佛平等願;此後,便是思想的正確,行爲的合理,生活的豐富;缺陷的加以彌補,病患的予以救治,苦痛的予以安樂。不但著重衣食等物質生活,又注意到教育,健康,正常的娛樂,達到人類的和樂生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對這些啓示得最爲明白。所以佛法的流行世間確能領受實惠,確能適應現實人生的。修學佛法的人,能依菩薩的精神去躬行實踐,即是菩薩。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 卷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