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鑒大師
昙鑒大師,姓趙,元朝冀州人,從少出家。侍奉竺道祖師爲師,穿的是布衣,吃的是淡食,戒律修行都精勤辛苦,後來他遊方宣化,抵達荊州,在江陵辛寺止住,已經是六十歲了。
他平生只要行任何一點善事,必然都功德回向給西方,誓願能得見佛。
有一天,在定中見到了阿彌陀佛,用水灑在他臉上,對他說:
“這是要滌清你的塵垢,清潔你的心念,使你的身口一並嚴淨。”
佛又在瓶中拿出一枝蓮花交給他。
從定中起,他就囑咐後事,又和寺僧一起敘說無常。夜深時分,所有僧人回歸寮房,他自己一人漫步在走廊下,念佛到五更鼓響的時候,念佛更爲高聲,一直到天亮,座下的弟子依平日前往問安,他趺坐不動,大家上前仔細一看,已溘然逝世了,那年正好是七十歲。
智琰大師
智琰大師,唐朝時吳郡人,俗姓朱,他有個字號叫明燦,是梁朝時侍郎獻的孫子,生下來就有天賦異禀。在八歲幼齡的時候,就出家了。他是通元寺璩法師的弟子。
他遊遍了各地的名刹,到處盛開法席廣宏經論。陳朝亡時回到了虎邱的地方,叁十年中在山岩中靜修用功,後來由于戰爭躲避兵難而他遷。
到了武德七年,蘇州總管官員李世嘉,很誠懇地迎接他返回山寺。那時候的他更加實行淨土的弘揚,修十六妙觀,召集了善信五百余人,到寺裏來念佛。每月一次集會共修,這樣實行不斷連續了十年之久。
貞觀八年十月,有一天忽然見到梵僧手上拿著一個寶瓶,走上前對他說:
“我就是無邊光,淨土宗常常提到的功德寶王,就是我了。”
于是智琰大師對寺衆說:
“你們可知道嗎?無邊光就是勢至菩薩,他成佛號稱功德寶王。我如今見到他,恐怕即是我西歸的日子來到了。”當晚果然安祥逝世,那年已然七十一歲。
(佛祖統選虎邱志)
延壽大師
延壽大師,是宋朝錢塘江王氏之子,字號叫沖玄,他是蓮宗六祖。從少年時誦法華經。錢文王時,做稅務官,可是他用了不少公款來買生物做放生功德,然觸犯了國法,論罪應死,受刑綁赴刑場,國王派人暗中觀察他的動靜,想不到他神色自若,沒有半點慌張的樣子,就下令釋放,赦免他的罪。他就此投身四明翠嚴禅師出家,而後又參拜了天臺韶國師,因而發明心要。
他常在國清寺修法華忏,在禅觀當中,見到觀音菩薩用甘露灌入他口內,從此有大辯才。但因心中宿願遲遲不決,就在智者禅院中作了兩阄,一個是一心禅定,另一是萬行莊嚴淨土,于是靜下心來虔拈,七拈都得“淨土阄”,遂一心一意修淨土。
建隆二年,忠懿王請他住在永明寺,賜別號智覺禅師。日課一百八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他修行念佛的道場,旁人常常聽到有螺貝演奏的天樂聲音。
延壽大師誦法華經,積一萬叁千部。到永明十五年,門下弟子一千七百人。經常傳授菩薩戒,又施食鬼神,用錢買生物放生,這些功德全都回向淨土。著有“宗鏡錄”一百卷。說明天臺、賢首、慈恩異同的重要地方。又著有“萬善同歸集”,集中提出修歸淨土的切要法門,甚爲獨到。
他所作的“四科簡”尤其有名,說: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陀;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開寶八年的二月二十六日,清晨起床,焚香告衆,趺坐而化。是年七十二歲。
這以後有位來自臨川的出家人,經年繞大師的紀念塔。有人問:“你爲什麼這麼做呢?”那位出家人回答:“我病不能好入于陰間,見閻王殿的左邊供奉一僧人像。閻羅王禮拜得很勤,就問那僧人到底是誰?”回答說:是杭州永明延壽大師,已往生西方上上品了。冥王敬重他的德行,所以特別禮敬有加。
(樂邦文類,萬善同歸休集)
二、往生比丘尼
如智尼師
如智尼師,號禮泉,俗姓王是民國京兆宛平人。她秉性貞靜,從幼年就不吃葷,喜好聽聞經佛號。她有個姊姊出家爲尼,而且在山上修苦行,就油然生出“見賢思齊”的心理。因爲父母一向愛她甚深,所以不敢明言。只是經常跟隨出家的姊姊戈居,而且也擔柴打水,做素食的料理,覺得這是很平常,也很樂意做的事。
十八歲那年,忽然染上了重病,而生命垂危,醫師怎麼救都沒有用,已經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就在昏迷得不知人事的當中,尚且呼叫:“但願剃去滿頭青絲出家求戒,是我唯一的心願!”
父母疼痛愛女切,不得已在佛前答應她的請求說:
“到了時候,也只好依她了。一切或許是夙世佛緣所致吧!”
經過父母的口頭承諾,不料病情就此好轉,漸漸完全康複了。二十一歲那年,和她姊姊同一個師父,也即是皈投在同保老和尚座下披剃爲尼。那年冬天,求受叁壇大戒後,不斷的禮忏習律,既謹慎又勤勞,本來身體孱弱的她由于不勝勞碌,舊病複發,想等到病好了再受具足戒不遲。然而回寺之後,病情更是沈重。到了不可治的地步。
雖然如此,她還是不停的念佛。一天忽然張開了眼睛,望空合掌,高聲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叁聲,作叁禮拜的樣子,就溘然去世了。逝世那天是民國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近代往生傳)
如覺尼師
如覺尼師,俗姓許,是民國臺州人。家內有叁位哥哥,一個姊姊。二哥叁哥都出家,她和她姊姊心裏面十分欽慕。于是在清光緒十一年十五日,同時披剃,那時候姊姊芳齡是廿二,她不過二十歲。受過了具足戒,姊妹二人一同閉關叁年之久。
出關後一道前往參訪各大名刹足足經過,參訪回來又一起再度閉關了九年。出關後修行更加的精進,每天必定禮佛千拜,誦念佛號不計其數,逢人就勸要好好念佛說什麼:“多念一句佛,就是少說一句無聊話,也少生一不該生的惡念頭!”
在家信徒經過她的訓導和感化,大致上都精勤修持。
民國壬戌年六月叁日早課完了後,忽然覺得胸口納悶肚子也漲漲的很不舒服,徒衆連忙進以痧藥,不見功效。第二天好像好了不少,像平日一樣的參加課誦,用餐後突然發冷,就蓋被蒙頭大睡,卻一直都不出汗。經過了六天,身體疲乏不堪,然神志相當清醒,她就把徒弟們召到病榻前念佛,到了傍晚時分,眼睛的視線漸漸模糊,手腳也冰冷了。徒衆們傷心哭泣中張眼微笑對大家說:
“生有什麼好喜,死又有什麼可悲的?你們這樣哭是爲了什麼?我現在大去之後,你們應該大家和諧相處,同心修持,用功勿懈,生死事大,人生的時光畢竟有限,千萬不可自誤!要知道你們今世雖然是女子身,能出家學道,是無量幸福的事,實在應當警惕自勉,主要保持這比丘尼的高尚人格,做一個名符其實的尼僧才是!”
說完這番意義深長的話,就突然往生了,往生時很安祥的樣子,頂門到第二天中午還有余溫。享世壽五十七,戒臘是二十。(近代往生傳)
蓮貞尼師
蓮貞尼師,民國時代趙氏的女兒。或許夙具善根,在清光緒二十五年的秋天的一個傍晚,逃到某一庵中投靠庵主圓信尼師請爲披剃。圓信尼師相當憐愍她,就一下子答應了。爲她舉行剃度儀式時,她才十七歲。
既然現出了出家尼相,她修持很勤快、很真切。每天一定誦阿彌陀經四十九遍,佛號幾萬聲之多。
即使有時生病了,仍然不曾中斷,用功不懈。
一直到正式受了比丘尼戒,才回家鄉省視雙親。父母見到她忽然回來,喜出望外,但又心氣她成爲“光頭相”,站在世俗的眼光不以爲然,就強逼她把頭發留起來還俗。
“出家有什麼好?一個大光頭多不雅呀!”
“是啊,你本來面貌清秀,還是把頭發留起來才好看哪!”
“世上有多少的風月之情,良辰美景,令人快樂逍遙!女兒啊,你又何苦一定要與青燈木魚爲伴,去過那麼落寞悒郁的生活呢?”
父母種種的言詞半點都不能打動她的心,她修佛道的意志固若金湯。反過來辯說佛法有多好多好,唯出家能了生死,希望能說服二老,並誓死不能答應還俗的要求。
在家中居住了一個月,父母畢竟拗不過她,她還是返回庵中修行,從那時起,修持就更加的嚴謹了。
民國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晚上,燒過了地藏香,忽然覺得頭很痛,就趕快睡覺。
第二天早上,她的徒弟悅禅端來粥食。可是蓮貞尼師卻說:
“這不用了,不妨幫我准備水,我要好好洗澡一下。”
澡洗完了又剃頭上細許的發,又把新淨衣以及袈裟等拿過來。把袈裟等披挂身上妥當了。那時候不少人聽了消息都到了來。
蓮貞尼師這時向圓信尼師點首了,而且叁次說:
“師父,我去了!”
然後又向大衆點表示要告別的意思。
才向大衆說了幾句話。就此眼睛一閉,立刻長逝了。當時是壬戌八月朔日下午叁時的時分。(近代往生傳)
大悟尼師
大悟尼師,民國時代江蘇南通人,俗姓袁,字號法林。幼年時就和邵家訂有婚盟,不料尚未嫁過去丈夫就死了,發誓不再改嫁。
不久皈投縣西一所大悲庵中出家爲尼,從此過青燈木魚淡泊自如的生活。她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常常對人就說:
“佛法之大,唯有淨土法門,契合大衆的根性,至于拜經、坐香,無非都是幫助行者消除業障,使容易成就淨業的功德罷了。”
自從出家那天開始,大悟尼師修的是苦行,凡是舂米、挑柴、廚房燒煮種種工作,都擔任了下來。早晚用功于念佛課誦,一天比一天來得虔誠。
在出家的當初,不過二十二芳齡,夫家方面以世俗的見解千方百計攔阻她,可是後來看她志氣那麼堅定、非出家不可,最後就祗好成就她的願望了。
大悲庵年久未修荒涼殘破,她四處募款重修莊嚴,而且設下莊嚴幽靜的佛殿,又經營菜圃自耕自給所得供衆清修。凡見到他人痛苦,隨緣方便爲之說法,使對方感動。
到了晚年,無論氣色和體力都漸漸衰退,趕緊往普陀山、九華山朝拜,頗感得若幹端相。
民…
《念佛感應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