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太上感應篇感應選錄▪P4

  ..續本文上一頁大儒,講求治平之道,自然四海升平,萬民樂利,國運綿長,而今志公不事生産,是爲天下之素民。從未聽過與素民相處,能有益于治國平天下的。”武帝答道:“你若見了志公,就不會說這種話了。”郗後說:“我明天就准備齋飯供養他,觀察他德性如何?于是命令廚師煎肉,拌著各種素茱,製成包子。第二天,郗後坐轎子來到寺中,每人賜給四個包子,每僧立刻將包子吃完。郗後遠望此情景,大笑不已。惟有志公合掌閉目不吃,郗後傳旨相勸,志公說偈道:“道能製魔,魔能亂道,穢食喂人,難免蛇報。”合掌謝恩後,令衆僧把包子埋了。過了數年,郗後崩逝,武帝思念不已,每日誦經超度她。有一天,武帝坐在側殿中,忽然聽到梁上有聲音傳來,一看原來是條大蟒蛇,作人聲說道:“我就是郗後,因爲生前以不淨食物,破壞僧戒,所以被罰,墮落爲蟒蛇,日日居在糞窖中,受無量的痛苦。以前又曾鞭殺宮女多人,她們全在陰間索命,每逢叁、六、九日我要受鞭一百,疼痛難忍,求升下援救。”武帝回答:“我早已命僧侶爲你超度,難道全無效嗎?”郗後說:“他們都是凡僧,不能感應,如陛下肯援救,延請智慧道德兼備之高僧超度,方才有效。”說罷就不見了。武帝就拜托寶志公編修經文叁卷,就是當今的梁皇寶忏。觀看郗後因一時之迷惑,就墮入惡道,可見用不淨食物供僧食用,此事怎可忽視呢?

  ◎“作爲無益”全如玉是渤海人,雖然家貧,卻時常行善做好事;見他人做善事,必獎勵鼓舞贊許,自始至終從不倦怠。有閑就勤力抄錄有益世道人心的書,以廣流傳,化導世人,使人心趨于完美。有知己朋友見他勞苦,就勸他稍加休息,何必辛苦?全如玉答道:“我之所以要勸人爲善,並非想求得功勞虛名;只是如此做,我衷心方能愉快,假若我稍存偷懶怠惰,就會于心不安,既決定做,就應盡力做好才是。”有一天全如玉在海上泛舟遊玩,忽然起大風,將船吹至一山邊,全如玉就順著山路攀登至山頂,遠望海天一色心中十分暢快,忽然有一和尚穿僧袍、棕鞋、古貌長須,從樹林內走出,對全如玉說道:“世人皆崇尚虛僞,而佛菩薩卻喜真實,你生平勸人行善,寫錄善書,皆是真心從事,而不期望旁人知道,你的功積最偉大了。”全如玉謙虛應對不敢承當,和尚又說:“一般儒者,讀聖賢書,有聰明才智,卻不用在闡揚聖賢義理上,而把精力放在編造淫書詞、豔曲上;使天下萬世長受其害,此等人將墮入地獄中,受無窮痛苦,永無出頭之日;我帶你去看,你就明白他們的罪孽無限,而你功勞的偉大了。”于是牽著如玉的手,行于雲霧中,不多時,見一城,榜曰酆都,守門的軍役外貌奇形怪狀,他們見了和尚都伏地叩頭。繼續前行,到一大廳,兩旁侍衛林立,也恭敬的行禮叩頭,大廳門首題著:“森羅寶殿”,兩旁大柱上有一對聯寫著:“爾既如斯、任爾奸、任爾詐、任爾作惡、少不得庭前勘問。我誠無奈盡我法、盡我理、盡我奉公、又何須堂下哀求。”正朗讀間,一位王者,頭帶冠冕身穿朝服,從門內出迎,態度十分恭敬有禮。和尚道:“淫詞、豔曲,最易使人身心受其害,而作此邪說者,依然犯此錯誤,可派人帶全先生前往看個明白,以便回去曉喻世人,轉淫心而回正道、這就是最大的功德了。”隨即有二役帶引全君,見有數人正受刀砍之苦,或負犁耕地,或受碓臼,或受油煎等罪,懲罰結束,個個很快都恢複原形。全君問:“這些是什麼人?”二役回答說:“這是作金瓶梅、浪史、肉蒲團、濃情快史,等淫書豔曲作者。”全又問道:“他們的罪有解脫的時候嗎?”卒役回答:“作邪說害人,罪大惡極,將曆萬代也不可能解脫得救,想轉生投胎爲蛆蟲,也不可得。”全君賭物見人,心中恐懼,想要回去,不想再看,二役就帶回到大廳,和尚指著王者對全君說:“此王是明朝楊忠愍公也,在世時忠貞正直,上書揭發嚴嵩的五奸十罪,佛菩薩嘉許他的義行,特授與今日的尊位。你回到世間也要宣揚,使世人知道上天賞罰善惡,公正無私,毫厘不差。”全君告辭王者。和尚又牽著全君的手,回到山頂,此時風平浪靜,全如玉即告別和尚,揚帆返家,從此逢人就訴說他的所見所聞,殷勤勸勉世人行善去惡。無奈人心迷惑,非但不相信,反而有人笑他說鬼話,全如玉也只是沈默而不與人爭辯。

  ◎“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余責,乃殃及子孫。”從前有個張申,因生病而到陰間,見到閻王升堂問案,有個戴著枷鎖的人,跪在階下受審問,仔細觀看,竟是鄉紳李某人。閻王查閱記錄,過了很久才說:“你的壽命應該是八十四歲,有叁個兒子,一個做太守,一個當縣官,一個中翰林,孫子們都能繼承書香世業,只因某年某事,不該接受某人的錢,雖不是逼迫勒索,實在是違法,因此要減壽。又某年某事,一時逞怒把某人當場處死,因此奪你十二歲。你做官五年,有時因接受贓銀,有時因此任性作惡,大小不一,都照你所犯的罪行,減除你的壽數。現在雖然你已死了,但還有余災,應該加在你兒孫身上。”李某伏在地上,苦苦求饒,閻王說:“這裏賞功、定罪,都按照天律,沒有一點差錯,不比你在世間做官,是非曲直,可以隨你的意思。”即命鬼卒道:“押到罰惡司收管,剩下的罪孽,由他的子孫填補,並把張申放回。”張申醒後,自念道:“李紳士乃是鄉人所敬重的君子,陰間已扣除他的壽限,還要報應到他的子孫,可見上天的法律是多麼森嚴。”就把此事深藏在心中,暗自觀察不敢告訴別人。過了叁年,李紳士的幾個兒子,窮得無立錐之地,兩個孫子,都瞎眼殘廢,田地房産都賣光了,全家住在墳場堂屋裏,終身乞食過日。可見人生在世,須要深自反省,做到無過,才可以無愧對于冥王。要是表面上取得鄉人的贊美,而其隱蔽深處,卻多有不可告人之事,等到子孫不發達時,就會抱怨“天道無知”。天道真的無知嗎?觀看這個故事,就可以恍然大悟了。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爲福也。”許大年是個很懂得非法賺錢的人,擁有肥沃田地,以及華麗住宅,家財將近十萬,只是已到中年,還沒有子嗣,常引以爲憂。到了四十叁歲,妻子終于生下一子,這時許大年高興異常,覺得已足,可是後悔平生所爲多不合天理,于是決定回頭行善;一切家産由抵當來的,就加倍償還;用計謀獲得的,允許贖回。凡助人的事,沒有不踴躍樂意去做的。然而在他五十歲時,兒子竟然夭折了,又遭遇惡運,家道也敗落了,許不禁埋怨道:“天道無知。”每天只是仰天歎氣。一日,突然轉念想到:“天心是仁愛的,那有懲罰錯誤的道理?一定是我所存的善心,虛而不實;所做的善事,假而不真。”于是痛下決心悔改自責,遇有善事,嚴戒虛僞,務求真實,這樣做了好幾年,已經五十四歲了,惡運仍然沒有好轉,家更貧窮了。這時,天冷正下著大雪,許同妻子吃著豆粥小菜,回憶從前穿皮衣,吃佳肴、喝美酒、宴請賓客、掃雪煮茶的情景,何等繁華,現在雖已改過行善,反遭天罰,真是白費苦心。忽然又轉念頭:“釋迦牟尼佛在雪山苦修,受盡各種苦難,才能成佛,我雖遇到魔難,而布衣薄粥,尚未缺乏,不感謝上天的恩惠,反而怨天,必定更要遭受責罰的。”于是燒香拜佛,痛哭流涕,顯露忏悔,從此不敢再生退轉心。當天晚上,許大年夫妻同時夢見一個穿紅衣戴頭巾的神來到中堂,呼喚出許多奇形怪狀的鬼,指著對許說:“這些是喪門、吊客、冰消、瓦解諸惡神,天帝因爲你年輕時,做種種惡事,派遣破星來做你的兒子,敗壞你的家業;可喜的是你得子之後,回心轉意,努力求道,力行各種善事,足以彌補從前的過失;所以把惡星先收回,留下這些惡神繼續相隨,試驗你的心;經曆久試,你並未退轉,天帝非常嘉許,特命吾神送來福祿二星官,做你的子嗣;你失去了一個壞兒子,得到兩個好的兒子,可說是得到極大的好處。”說罷,向許拱手道賀畢,立刻帶領諸惡神出門而去。這年,許妻已五十歲,忽然懷孕,産下一對攣生子,取名叫增福、增祿,後來都做了大官,而許大年夫婦也親受皇上的封爵。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叁善,叁年天必降之福”程溥,生性慈祥仁愛恕道,對于仆婢從不疾言厲色。對于狗馬也不會有怒罵之聲,時時以濟人利物爲心;大家都稱他爲吉人,吉人是取自古話:“吉人爲善,惟日不足。”的意思。程溥曾看過趙清獻以黑白兩色豆子記善惡,就暗暗想到:“天理和欲望不能兩立,就像君子跟小人不能同住;若一天之中,有善又有惡,那麼一個小人就足夠殘害許多君子,這怎麼可以呢?”于是他就用功學顔子的四不:“不是善語就不說,不是善行就不看,不是善事就不做,不是善語就不聽。”這樣做了叁年,一動就是萬善俱隨,自覺上不愧天,下不愧地。有一個月色皎潔的晚上,程溥正在悠閑的欣賞明月,還未去睡,忽然覺得月中有幽雅的音樂,洋洋入耳;一會兒,看見一個仙官,手捧著天子之敕命,兩個童子跟隨在兩旁,一個捧金章,一個捧赤丸,緩緩從天上降下,對程浦說:“你一生所說所做所看都是善事,至今也未改變,天帝非常贊許,您已位登上真,天帝要巡視北極,因爲你仁德深厚,必可代天帝廣布德澤,特命您穿戴整齊,跟隨天帝同行,又怕那裏寒冷,特賜顆藥丸。”程溥跪著服下,只覺一股暖氣送入丹田,全身都溫暖舒暢。這時仙官和童子升上天空在雲中等待,程溥就與家人道別,端坐著就死了。經過數月,有一程溥生前朋友到山裏去,遇見一個乘車的貴人,侍衛嚴密,前呼後擁而來,友人避于路旁,等車靠近時,發現車裏坐的,正是程溥,非常欣喜,于是兩人握手敘舊,就像生時一樣。臨別時,程溥對友人說:“我因爲多做善事,所以榮任天帝侍從。希望你轉告吾兒,繼承遵守我的志向,千萬不要認爲這是迂腐的神話,而情願墮落。”說罷,拱手行禮,上車而去。于是,後來他的子孫都能以善繼善,代代相承,而上天也降福給程家,所以直到現在,子孫在朝爲官,沒有比程家更多的了。

  

  

《太上感應篇感應選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