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小行菩薩,不可稱計。不但此國,他方佛土,如遠照佛刹,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乃至十方佛刹,往生者甚多無數。我若具說,一劫猶未能盡。””
文殊願生 《觀佛叁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文殊發願偈》雲:“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刹。生彼佛國已,滿足我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普賢求往 《華嚴經》,普賢菩薩,列十種大願,普爲衆生,求生淨土。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偈論淨土 天親菩薩,天竺人,廣造諸論。升兜率天宮內院,見彌勒佛。著《無量壽經論》及《淨土偈》、《五門修法》,普勸往生。
請佛形儀 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以神力往安樂國,見阿彌陀佛,陳雲:“娑婆衆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儀,請垂降許。”佛言:“汝應先行,尋當現彼。”五通還,聖儀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花,在樹葉上。遂傳寫流布,見《感通傳》。
造論起信 馬鳴菩薩,西天第十二祖,嘗著《起信論》,後明求生淨土,詞皆切要。
龍樹記生 《楞伽經》雲:“大慧汝當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于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號爲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集善往生 《大悲經》雲:“佛言:“我滅度後,北天竺國有比丘,名祁婆迦,修集無量種種最勝菩提善根。已而命終,生于西方,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國。于彼佛所,種諸善根,後當作佛,號無垢光。””
得忍往生 《菩薩生地經》雲:“佛言:“時差摩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轉地,壽終俱生無量壽佛清淨國。””
勝會書名 長廬赜禅師,遵慧遠大師遺範,建蓮花勝會,普勸念佛。一夕夢一少年,烏巾白衣,風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蓮花勝會,乞書一名。”師問何名,答曰“普慧”。書已,又雲:“家兄普賢,亦乞並書。”覺而異之,忽思《華嚴經·離世間品》有二菩薩名,普慧連發二百問,普賢連下二千答。此大菩薩也,何得荷冥加乃爾?遂書二菩薩爲會首。 蓮大師曰:“凡僧結社,古聖書名。甚哉!淨土之非小緣也,良由事出真誠,則冥通靈應爾,非可強致也。”
高僧往生類
慧遠大師 晉慧遠,雁門樓煩人。博通世典,尤善六經,聞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過浔陽,見廬山閑曠,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現夢,一夕雷雨,林木自至。刺史桓伊,乃爲建殿,名曰神運。以慧永先住西林,故號所居爲東林。建念佛社,叁十年不入塵俗,專志西方。製六時蓮漏,念誦不辍。高僧钜儒預社者百二十叁人,澄心系念,叁睹聖相,而沈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晦:每月的最末一天稱“晦”),于般若臺,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說妙法。佛言:“吾以本願力,來安慰汝。汝七日後,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輩,已往生者,皆在佛側。師喜,謂門人曰:“吾始居此,已叁睹聖相,今複再見,必生淨土矣。”至期,端坐而逝,時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六日也。
慧永 晉慧永,河內人。十二出家,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太元初,駐錫廬山,刺史陶範,舍宅爲西林寺以居之。絕志塵囂,標心安養。義熙十年示疾,忽斂衣欲起,衆驚問,答曰:“佛來迎我。”言訖而化,異香七日方滅。唐玄宗追谥覺寂大師。
僧睿 晉僧睿,冀州人。遊學諸方,遠曆天竺,還關中,從羅什師,禀受經義。後預廬山蓮社,專心念佛。宋元嘉十六年,忽告衆曰:“吾將行矣。”面西合掌而化。衆見師榻前一金蓮花,倏然而隱,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道敬 晉道敬,琅琊人。祖王凝之,刺江州,因從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笃信念佛,早夜弗替。永初元年,謂衆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端坐念佛而化,衆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彌時:滿一個時辰)。
僧顯 晉竺僧顯,南遊江左,遇疾,專志西方,虔苦不替。忽見阿彌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爲旁人說所見,並陳誡因果,詞意剀切,明晨端坐而化。
慧光 齊慧光,居洛陽,著《華嚴》、《涅槃》、《十地》等疏。一日有疾,見天衆來迎,光曰:“我所願生,唯淨土耳。”遂專志念佛,已而見化佛空迎,光稽首曰:“願攝受我。”禱祝方畢,已化去矣。
道珍 梁道珍,住廬山修淨業,曾夢海中有舟西往,問之,曰往極樂國。珍乞隨行,舟中曰:“汝未營浴室,未誦《彌陀經》,不得遂往。”覺而浴僧誦經,曆年不辍。後見池面降白銀臺。珍默記其瑞,秘而不言。一夕,邑人見半山,烈火千炬,交相輝映,謂是諸王禮觐。及旦訪之,乃知珍已坐化。
神鸾 後魏昙鸾,少遊五臺,感靈異出家,而性嗜長生,受陶隱居《仙經》十卷。後遇菩提流支,乃問曰:“佛有長生不死術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以《十六觀經》,曰:“學此,則叁界無複生,六道無複往,其爲壽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鸾大喜,遂焚《仙經》,而專修淨業。寒暑疾痛,曾無少懈,魏主號爲神鸾。一日見梵僧謂曰:“吾龍樹也。以汝同志,故來相見。”鸾自知時至,集衆誡曰:“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令弟子高聲念佛,西向稽首而終。衆聞天樂自西而來,良久乃已。
智者大師 隋智顗,號智者大師。孩提時見像即禮,逢僧必拜,年十八,出家于果願寺。後禮南嶽思大禅師,著《觀經疏》,及《十疑論》等,贊揚淨土。將示寂,謂弟子曰:“世緣畢矣。”唱《十六觀經》經題竟,複曰:“西方淨土,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者乎?”智朗曰:“未知大師證入何位?”曰:“但登五品。”又曰:“觀音大士來迎吾。”言訖,稱叁寶名,如入禅定。
登法師 隋登法師,講《涅槃經》于並州興國寺。來聽經者,普勸念佛往生。開皇十二年命終,異香滿室。及殡,祥雲香氣,遍諸聚落。
善導和尚 唐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禅師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遂殚志精勤,晝夜禮誦。每入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雖寒冰時,或至流汗。出則爲人演說淨土,叁十余年,未嘗睡眠。好食送廚,粗惡自奉。所得襯施(*襯施:對僧道的施舍。),寫《彌陀經》十萬卷,淨土變相叁百壁(*變相:繪佛相及經文中故事的圖畫),從其化者甚衆。有誦《彌陀經》十萬遍,至五十萬遍者;有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得念佛叁昧,往生西方者,不可勝記。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一日忽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其西歸。”乃登柳樹而化。高宗知之,賜其寺額曰“光明”。
康法師 唐少康,缙雲人,十五通《法華》、《楞嚴》。貞元中,見白馬寺內文字放光,探之,乃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也。因祝曰:“若淨土有緣,乞更放光。”祝訖,光明轉熾。遂詣長安善導和尚影堂瞻禮,忽見遺像升空。後至新定,先化小兒念佛。初時,念佛一聲者,與一文。繼而能念十聲者,與一文。年余,無少長貴賤皆知念佛。複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策勵學者。後二十一年十月叁日,囑道俗曰:“當于淨土,起欣樂心;于閻浮提,起厭離心。”遂放異光數道而逝。
懷玉 唐懷玉,臺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臥。誦《彌陀經》叁十萬遍,日課佛五萬聲。天寶元年,見聖像滿虛空中,一人持銀臺至,玉曰:“吾一生精進,誓取金臺,何爲不爾?”銀臺遂隱,叁七日後,擎臺者複見。雲師以精進,得升上品,宜趺坐以俟。越叁日,異光滿室,謂弟子曰:“吾生淨土矣。”含笑而逝。郡太守段公,作偈贊曰:“吾師一念登初地,樂國笙歌兩度來。惟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爲挂金臺。”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常講《華嚴》、《地論》,勸人求生西方。後預知時至,訂以八月辭世,人未之信也。至八月朔,無所患,問齋時至未,即升高座,爐香自發,引四衆說菩薩戒。說訖,見天衆缤紛,管弦嘹亮,告衆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吾素願。吾本求生西方,此誠不知何以不遂。”俄而天樂隱沒,但見西方香花伎樂,充塞虛空,旋繞頂上。大衆仰觀,遐迩驚歎。昂曰:“淨土相現,吾當逝矣。”言訖,香爐忽墜于手,即于高座而化。
僧炫 唐僧炫,並州人。初念慈氏,期上生兜率。年九十,遇道綽禅師,得聞淨土,始回心念佛,日禮千拜,一心無怠。後有疾,告弟子曰:“阿彌陀佛,授我香衣。觀音、勢至,共垂寶手,吾其行矣。”言訖而逝。七日異香不散。時有啓芳圓果二法師,目擊其事,亦發勇猛,誓必生西。晝夜念佛不辍,忽見七寶池邊,佛及大士坐寶臺,二僧作禮。佛雲:“念我名者,皆生我國。”複見叁道寶階,其一白衣,一則道俗相半,其一唯僧也。皆至心念佛,得生彼土之人。後五日,忽聞鍾聲,兩僧同時化去。
壽洪 唐壽洪,汾陽人。一心念佛,求生安養。將亡,見兜率天童子來迎。洪曰:“我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衆念佛,未幾,洪曰:“佛從西來。”言訖而化。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普賢忏法叁年,感大士現身。晚歲入藏陳願,隨手得《彌陀經》,晝夜誦持至叁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大士現身。僖宗聞之,诏入內,賜號常精進菩薩。後一年,琉璃地複現,即日而終。異香經旬,肉身不壞。
明瞻 唐明瞻,晚歲刻志安養,念佛不辍。或譏其遲暮,瞻曰:“十念成功,猶得見佛。吾何慮乎?”後因疾,于興善寺具齋,別道俗。時仆射房玄齡、杜如晦,皆與焉。日過午,整…
《西歸直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