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七地)後心,斷俱生我執,即進入第八地,(此時妙觀察智相應心品作中品轉)但俱生法執猶在,尚偶爾現起,然不是有漏。遠行地後的後字,也包括九、十二地至等覺位。因爲至等覺後心,六識方得純淨無漏,妙觀察智作上品轉而圓明遍照大千世界。所以說:“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爲非。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這四句是頌七識的境量和心所。前二句是說第七識所緣,乃托第八識之見分,以爲本質,是爲真帶質。什麼是真帶質?以心緣心名真帶質。就是以此七識緣第八識見分爲我,七識與八識見分本質交帶挾起中間相分,以此相分,一半與所緣第八見分同一種生,一半與能緣第七見分同一種生。此乃體相之相,不是形相之相。所以稱爲真帶質。此識雖非善惡,性是無記。而有四惑我見(即我貪、我癡、我見、我慢)蓋覆真性,所以是有覆無記。通情本者,謂此真帶質,既通七識能緣心,以恒起我執,即是通情。又通八識見分,是它所緣之本,即是通本。由于叁界有情隨所生處,必緣第八識的見分,妄執爲我,故叁量中名爲非量。所以說:“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爲非。”
後二句是說第七識所具的相應心所,大隨煩惱有八,遍行有五,別境唯一慧心所,根本煩惱有四,即我貪、我癡、我見、我慢。共十八個心所。此十八心所恒與第七識相應。所以說:“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爲染淨依。”
這四句是說第七識的力用。第一句說此識恒審思量第八識見分,執以爲我。恒是恒常,不間斷之義。審是審察,分別之義。恒與審,八識有四句分別:第八識,是恒而非審。不執我,故非審。無間斷,故是恒;第六識,是審而非恒。有分別,故是審。有間斷,故非恒;前五識,是非恒非審。有間斷,故非恒。不分別,故非審。唯有第七識,是亦恒亦審。不間斷,故是恒。以執我,故是審。第二句是說,由于此識于有漏位恒審思量,非我執我。此妄執之我相,無始隨逐,無時暫舍,有情昏迷,不能自拔。所以說:“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第叁、四句是說四惑(我貪、我癡、我見、我慢)八大(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恒與第七識相應。前六轉識修布施、持戒等善行時,由此第七識念念執我,使所修善不能亡相,故名染依;若此識轉爲平等性智,則前所修諸行皆成無漏,名爲淨依。所以說:“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爲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此四句頌七識轉成所作智。菩薩從初發心,六識修生空觀,至圓七信位,(或別七住位)斷分別我執,轉修雙空觀,曆八九十信,(相當于別教叁賢位)于十信後心,破分別法執,即入圓教初住,(或別教初地,初歡喜地位),由于斷了分別法執,第六識初轉妙觀察智,(此爲妙觀察智下品轉)以六、七二識相依,第七識自然也轉爲下品平等性智,由于俱生我法二執未斷,此識未得純淨無漏。所以說:“極喜初心平等性”。俱生二執微細。須地地分除。第六識修雙空觀至遠行地後心,方舍藏識,斷俱生我執,進入第八地,(此時平等性智爲中品轉)則無功用行現前,俱生我執永伏不起,所以說:“無功用行我恒摧。”但俱生法執猶在,直至等覺後心方才斷盡,所謂“金剛道後異熟空”是也。此時第七識方轉無漏平等性智(此爲上品轉)。在佛果位中,現十種他受用身⑴,爲十地菩薩說法,所以說:“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诤。”
這四句是頌八識行相。第一句是說第八識唯是精明之體,本無善惡,故四性中唯是無覆無記,以有細微流注,故唯與五遍行心所相應。所以說:“性唯無覆五遍行,”第二句是說叁界(欲、色、無色)九地(欲界五趣雜居地及色界四天、無色界四天)是衆生流轉六道之處,此識爲總報主,而被他六識善惡業力牽引去投生。所以說:“界地隨他業力生。”前面六識頌說,“引滿能招業力牽”就是指這種情況。第叁句是說二乘不了解第八識,不信有八識存在,由于八識深細,世尊尋常不說,恐怕二乘産生誤解。經雲:“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就是恐他們分別執爲我故,因此二乘不了解此識。所以說:“二乘不了因迷執。”第四句是說。二乘不知,不信有此識,是故大乘論主廣引聖教備顯正理而與之诤,所以說:“由此能興論主诤。”
“浩浩叁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四句是頌八識的體相和力用。第一句,浩浩者,廣大無涯貌。就是說藏識性海,不思議熏變而爲業海。此識體廣大無涯,以具叁藏故,名爲藏識。叁藏者,具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叁義。一能藏。謂 無量劫來,前七識所作一切善惡種子習氣,唯此識能藏,此約持種邊說;二所藏。前七識所作異熟果報,此識是所藏之處,此約受熏邊說;叁我愛執藏。第七識執此識見分爲我,故雲,我愛執藏,此唯約被第七所執邊說。有此叁義,故令積劫因果,不失不壞,不可窮盡。所以說:“浩浩叁藏不可窮。”
第二句是說,此識如水,爲境風鼓動,故起前七轉識波浪。經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所以說:“淵深七浪境爲風。”
第叁、四句是頌第八識力用。前七識現行,返熏此識,以其識體堅住,一味無記,恒時相續,有可熏性,故能受熏。前七轉識善惡種子,唯此識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全不散壞,以爲叁界總報主,故死時後去,投胎先來,爲衆生之命根。一期生死,必以此爲總報主,所以說:“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
此四句頌轉八識成大圓鏡智。此識有叁名,一名藏識。謂此識因第七識念念執爲我故,無始以來,相續長劫,沈淪生死。別教菩薩從初發心修行,漸斷習氣,經曆叁賢、登地及到第七地,破俱生我執,此識方得舍藏識名,顯過最重。所以說:“不動地前才舍藏。”二、異熟識。謂八地以後,雖舍藏識之名,以有微細俱生法執及有漏善種間或生起,尚引後果,名異熟識。至金剛道後等覺後心,證解脫道,異熟方空,所以說:“金剛道後異熟空。”叁、庵摩羅識。此雲白淨無垢識。異熟若空,一念頓斷最初生相無明,入妙覺位,此識在妙覺位中名無垢識,乃清淨真如,與大圓鏡智同時發起,到此地位,境智相應,法身顯現,圓明普照十方塵刹。所以說:“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
注⑴一、菩提身。謂如來菩提樹下成道身。二、願身。謂如來下兜率,降生人間,酬宿因願度生之身。叁,化身。謂如來隨類化現之身。四、力持身。謂如來滅後,碎全身爲舍利,永久不壞,作衆生福田,名力持身。五、相好莊嚴身。謂如來證得微塵數相好莊嚴實報身。六、威勢身。謂如來處于衆會,威德廣大,天魔外道,無不歸伏之身。七、意生身。(亦稱如意身)謂如來隨自他意,處處受生,意有所往,身即隨到,是名意生身。八、福德身。謂如來福德具足,猶如大海,無不涵容,是名福德身。九、法身。謂如來法性真常,湛然清淨,周遍法界,猶如虛空,是名法身。十、智身。謂如來妙智圓明,決了諸法,通達無礙,是名智身。(出華嚴經教門指掌)
《《八識規矩頌》淺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