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兩極——南極和北極,在那裏一天相當于我們這裏一年。因爲在那裏有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南極和北極正好相反)。科學家們研究還發現,質量非常好的鍾表,在地球上和在宇宙空間走時就不一樣。所以一天等于24小時,又是不正確的。(再想,若一年是指地球繞太陽轉一周所化的時間,那如果此軌道直徑縮小或擴大不是一切就亂套了嗎?)
我們學佛,得智慧,就不要把在一定條件下正確的東西,當作永恒的東西,尤其莫把概念當真理。
下面講方向這個問題。
不要忘記《金剛經》教給我們的這個公式:“佛說——即非——也就是——”,方向也一樣。
舉一個西方,那麼東方,南方,北方都是一樣的。說是西方,這是人爲確定的,它是一個假名。即非西方,是說並沒有一個真實的西方存在(佛經中說,“虛空無迹”);也就是西方,這是在一定範圍內,爲了說話,爲了交流,爲了分別,一句話,爲了方便。拿我們成都市來說,不分個東南西北,你怎麼走路呢?
但是應用的範圍是有限的。譬如說,印度在哪裏?你當然會回答:在我們的西方。另外有一個人,他回答說印度在我國的東方。你說對不對呢?你說對,和剛才回答西方不就矛盾了嗎?你說不對,那麼這個人說:我向東走,經過日本、太平洋,經過美國、大西洋,地中海,經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不是也到了印度麼?
再說,如果在北極頂尖上去修一間房子,四邊都開上門。那麼,你從任何一個門出去都是南方。在那裏已經沒有了東方、西方、北方。
如果你再辯論一下說:“我左手指向西方,是空間的西方,不圍繞地球表面轉。”好!我們畫一個圓表示地球,畫一條切線表示你左手指向的西方,這時正好是白天,你面向太陽。但是,當到了夜晚,地球自己轉了半圓(180度),你背向太陽,你的左手實際上指的已是東方了。
佛說:“如我伸手,本無上下。”
各位,能自己想通這個問題嗎?
談到認識論,談到哲學,就有人說:佛教是唯心論。並且振振有詞地說:“你們佛經上白紙黑字明明白白寫著萬法唯心嘛!”
這個說法看似有理,實際上無理。因爲這樣說話的人要不是對佛法一竅不通;要不就是故意歪曲。
因爲佛經均來自印度,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此其一,其二,是漢字的含義多樣。就以這個“心”字來說,它可以解釋爲人的心髒,人的大腦,可以解釋爲精神,也可以解釋爲認識。所謂萬法唯心,也就是萬法唯識。世間的真理是要經過人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感知、覺知,去認識它。一切事物莫不如此。
半個世紀了,常常聽到人們說佛教是唯心論,自己看不到的事物就不承認其有,不承認其客觀存在。對此,我也很難置可否。直到最近讀《唯識叁十頌诠句》才豁然開朗。現在把文中一段文字抄錄于後,與各位一同分享。
“雲何爲識。唯有二義。一、決定義。表有內心,說唯有識。二、簡別義,遮無外境,說唯有識。世間現見諸色法等,體雖非無,然是識相。識若起時,相方顯現。識若無者,相亦非有。由是故說諸色聲等,不離識故,名爲唯識,非彼全無,名爲唯識。”
這就是說,客觀世界所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真理,需要人們用心去感知、覺知,用心去認識了知。否則,那些雖然客觀存在的事物,真理,怎麼能顯現得出來呢?
譬如說我們腳下踩著一個金礦,而且品位很高,極富開采價值。但是在沒有勘測發現並實施開采以前,怎麼樣呢!客觀雖然存在,主觀(內心)卻還沒有認識到。雖然是個品位很高的金礦,從某種意義上說,和沒有也無多大區別。只有當你勘探它,開發它——認識到它——這時才能實現它的價值。
世尊教導我們的這種思維方法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非常科學的,是完全符合客觀存規律的。
再說,怎麼能把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教法來套當今的什麼唯心論,唯物論呢?!(那樣做不就是在偷換概念了嗎?)
要尊重古人,尊重祖先嘛!
其實,心和物怎麼可以完全分開呢?我大膽套用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說法,“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不異物,物不異心”。我沒有一點玩弄遊戲的心思。這完全是我學習經論的體會,是我自身親身的經曆所證明的。
大約15年前,我還在崗。我們單位一位元科技人員研製了一種類似于心電儀的儀器。外形相像,原理相同,主要不同點在于這種儀器的靈敏度比一般的心電儀高了上千倍,從而可以測量人體上極其微弱的生物電流。觀察其變化就可以測知身體某部位是否有病。儀器研製好後的一天,在實驗室裏,在場的約七八位科技人員,記得還有四川大學的幾位教授,我們的工作是要對該儀器進行測試鑒定,以便向鑒定會提出測試報告。記得當時川大一位林教授(頭部禿頂)把兩根探針接觸到手擘的皮膚上。開機後,記錄紙條向外走動,記錄筆在紙條中心線上畫出一條微弱的、有規律的振蕩曲線。我正站在林教授背後,想開個玩笑,心中一動——奇迹出現了,記錄筆被子彈出紙條之外。滿座驚呼:“怎麼回事?!”我告訴大家,是我開了個玩笑。于是大家要求重覆一次。重覆開始,當我心中一動,記錄筆又彈出紙條外面去了。而我站在林教授背後,和他保持著一定距離,而且這一次是大家聚精會神、瞪眼看著的。事實證明,當我心一動時,就有某種物質從我身上發出而射入林教授體內,從而使他身體內的生物電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被儀器記錄下來。
科學講究實證,要求重覆,此後不久,我們約請了叁十多位對人體科學,對氣功有興趣的朋友在文殊院西方丈院內聚會。研製者本人坐在儀器前面,探針接觸手擘,與會的朋友們一一從他面前走過,有的想一想,有的指一指,結果都能使記錄筆偏擺一定幅度。我在一旁觀看了全過程,也參與了“想一想”。這是科學實驗,反覆地實驗,證實了心和物有緊密的關系,從而使我得出了上面心物不二的科學結論。
結束語
過去在印度的後期佛教,便提倡大乘菩薩自身必須具備五明的學問。所謂五明是:
內明:學習佛法,由修道而悟道。
因明:精通邏輯、宗教哲學,以及其他人文科學。
聲明:各種文字與文學。
醫方明:擅長醫藥。
工巧明:具備工藝技術。現代來說就是應學習技術,科學等技能。《華嚴經》上說:“了知世間技藝”。
這五明的要求不是科學嗎?
佛教的教義,除了哲學思想超人一等之外,最爲重要的,它不是空談學理,它是要以人的身、心、爲實驗條件去身體力行。這樣長期地實踐,實證,覺悟,開悟,才可以求證到一個圓滿的答案。
因此,佛法本身,以現代眼光來看,是最有科學精神,而且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何況其中除了哲學思想以外,有關理論科學、自然科學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只是這一寶藏尚未被世人所深入認識,大量開發而已。
願我佛弟子,各位同修勿忘叁皈依誓言:“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身充實,才能宏揚佛法,使正法久住。
阿彌陀佛!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證無上道。
《佛法與科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