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即頌略解

  六即佛是天臺宗的主要理論之一,它闡明了事相修證因果與佛性理體關系。所謂六而常即,即而常六者是也。約修德說,全性起修,階位分明,所以論六。如水有淺深,高低不同。約性德說,全修即性,其體無二,所以論即。如淺水深水,同一濕性。

  何謂六即?即者,不二之意。《輔行》雲:“體不二義。”又《妙宗鈔》雲:“即者,是義。”六即者,一、理即,二、名字即,叁、觀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證即,六、究竟即。

  頌,即偈頌。以五字或七字成一句,四句爲一頌。六即頌即是以五字一句,四句一頌體裁,闡述了六即佛的義理。

  頌文作者簡介。普潤大師,諱法雲,號無機子。南宋長洲人,俗姓戈。九歲出家,從通照學天臺,政和七年,住持松江大覺寺,由道行卓著,帝賜號“普潤大師”。四衆欽其高風,來者雲集,路爲之塞。紹興二十八年,端坐面西而化,世壽七十一。

  頌文略解。

  一、理即佛,頌曰:“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動靜理全是”者,吾人日用之間,一動一靜,全體即是佛性也。“行藏事盡非”者,行藏,指行爲。由于不知萬法唯心之理,所作之事,皆不合此理體也。“冥冥隨物去”者,冥冥,迷暗不覺貌。物,指六塵境界。佛性理體迷不覺故,隨逐六塵境界,故雲“冥冥隨物去”也。“杳杳不知歸”者,謂無有覺照之功,迷不知歸也。此位惟論性德,無有修德。即在迷凡夫也。

  二、名字即佛,頌曰:“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反恨自蹉跎。”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者,無生即不生,不死即不滅。由于聽聞經教,始悟自性天真佛不生不滅,亘古常存之理。“今知當體是”者,方知佛性遍一切處,當體即是,全惑業苦,即秘密藏,惑即般若,業即解脫,苦即法身。如水成波,全波即水也。反恨自蹉跎者,蹉跎,謂虛度光陰,以佛性常存而不知,行人反悔過去行藏,事事盡非,枉自在六道中輪回流轉也。此位乃修德之始,淺則圓悟藏性,深則大開圓解。

  叁、觀行即佛,頌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念念照常理”者,不生不滅名常。此謂行人念念觀照此不生不滅之法身理體也。“心心息幻塵”者,幻塵,指五住地惑,乃真體上所幻現,故曰幻塵。由于行人念念觀照法身理體,五住地惑伏而不起,故雲“心心息幻塵”也。“遍觀諸法性”者,行人遍觀一切諸法,緣起性空,當體即是實相也。“無假亦無真”者,無假即空,無真即有,中道實相,不落二邊,故雲“無假亦無真”也。此位乃圓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隨喜、二讀誦、叁講說、四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以此五法,自行化他,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猶未能斷,故稱圓教外凡位。

  四相似即佛,頌曰:“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

  “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者,四住,即見思二惑。見惑爲一住,思惑爲叁住。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境。行人觀照功深,四住先斷。人我執雖除,法我執未空,故雲“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也。“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者,比喻無明尚在,法執未空。如目睛生翳,空中見花也。此爲圓教十信內凡位。由于行人觀照功夫進一步得力見思惑斷除。但無明未破,依稀見法身理體,未能真切,僅相似而已,故雲相似位。

  五分證即佛,頌曰:“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胧。”

  “豁爾心開悟”者,謂行人以中道觀智豁破一品無明,初見法身也。“湛然一切通”者,法執始破,六塵境界不能爲礙也。“窮源猶未盡”者,謂尚有四十一品無明未破,未能徹法源底也。“尚見月朦胧”者,此舉喻,謂如一輪皓月,爲雲所障,見不真切也。此圓教初住位,以破一品無明故,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化度有情。以後無明分分破,叁德分分證,無明未斷盡之前,均屬此位所攝。

  六究竟即佛,頌曰:“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從來真是妄”者,指從理即至相似即五位于曆程。真是妄。指心體不變隨緣,全真成妄,全叁德之真,成叁障之妄。如水成冰,故雲“從來真是妄”也。“今日妄皆真”者,今日,指今日之究竟位。妄皆真。反妄歸真,全叁惑之妄,成叁德之真,如冰成水,故雲“今日妄皆真”也。“但複本時性”者,謂只不過恢複其固有佛性理體而已。“更無一法新”者,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也。如睡人夢醒,此醒時人,即夢時人,並非換個新人也。此乃四十二品無品全破,叁德圓證之圓教究竟佛果位也。

  荊溪大師雲:“此六即義,起自一家,深符圓旨,永無諸過。”明白六而常即,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義。令行人尊重己靈,不致自暴自棄;明白即而常六,階位分明,令行人離增上慢,不致以凡濫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