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釋
張秉全
淨宗二祖善導大師,乃彌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謂專修則萬修萬去,雜修則萬千中只有二、叁個。妙極!確極!宜谛信勿疑。大師雖疏觀經,鑒于末世衆生,根淺障重,神識飛揚,觀想難成,力勸持名。在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中,對于淨土法門宗旨,有精辟诠釋,謹就此章大意,作番略釋。
先出經文,後釋《四帖疏》大意。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
四帖疏大意
佛對當機衆阿難和韋提希夫人說:往生上品上生的人,需要什麼條件呢?若有修學大乘心的衆生,願生彼極樂國土,必須發叁種心,便可往生。
經文
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
四帖疏大意
哪叁種心?第一至誠心,第二深心,第叁回向發願心。什麼叫至誠心?就是真實心。居心行事,必須在真實心中做出,不得做表面文章,外現賢善及修行精進之相,內存虛假,貪嗔不正之心,凡事奸詐欺于人,惡性難犯,行事毒同蛇蠍。雖然也叁業行善,名爲雜毒之善。也叫虛假之行。不能名爲真實淨業。若如此居心不良,起念佛行,縱使身心勞苦,日夜十二時不休息,繞行念佛,如救頭上著火一樣,總名雜毒之善,欲要回向此雜毒的念佛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必不可得到如願以償。爲什麼呢?你的心與佛心相違背緣故。因爲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刹那時間,身口意叁業所修,都是從真實心作出。凡所施爲和願求,都是真實的。另外,真實有二種:第一種是自利真實;第二種是利他真實。說起自利真實,又有二種情況:一種是至誠心自行和勸化他人莫作諸惡;以及生起自他厭離娑婆穢土之心等。行住坐臥默想一切菩薩製伏舍離貪嗔癡等諸惡,我也應這樣做才是。二是至誠心自行化他,勤修凡聖一切衆善,以至誠心,口業贊歎阿彌陀佛依正二報(即持名念佛或觀佛依正二報。)又:至誠心,口業自行化他,宣揚叁界六道依正二報,是苦是惡,極應厭離。又:口業應隨喜、贊歎別人叁業所作諸善。若他作惡,不說他過,敬而遠之,也不隨喜。又以至誠心身業,合掌禮敬、四事(飲食衣服醫藥臥具)供養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至誠心身業,厭離叁界自他依正二報;又至誠心意業觀察、憶念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在目前。又:至誠心意業,厭離生死叁界依正二報。不善的身口意叁業,必須真實舍離。又若起叁業之善,必定真實心去作。不論內心外境,皆須真實,所以叫至誠心。
什麼叫深心?就是深信不疑之心。也有二種:一種是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頭出頭沒,在六道中輪轉,無出離叁界之緣。另一種是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不存絲毫疑慮,乘佛願力,決定得生彼國。又:決定深信釋迦所說此觀經叁福、九品往生、定散二善,證知贊歎彼佛依正二報莊嚴,使人欣慕。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作證,勸一切凡夫,信願求生,決定得生。又:深信一切行人,深信佛語,不惜身命,決定依佛所說去做,佛教我舍離即舍離,佛教我去作即去作,佛命我到什麼地方去就什麼地方去。這就是隨順佛教語。亦名隨順佛意,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修行人,但能依此經所說深信行去,必不會誤導衆生。爲什麼?佛是具足大智大悲的聖者,說真實語故。除佛以外,登地以前菩薩,智行未滿,(指無明未斷)尚在學地,猶有正使結習二障未除,佛果之願未滿。此等凡夫權聖,縱使己意測量諸佛教意,不能徹底明了。雖有評論解釋教意,需要請佛證明,若所言稱合佛意,佛即爲印可說,如是,如是。若所說不稱合佛意,佛不印可,即說道:是義不如是。若不印可,即同無記無有利益之語。若佛印可之說,即是隨順佛之正教之言。若佛有所言說,都屬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智,所說無論或多或少,總不須向菩薩、人天詢問,定其所說是與不是。因佛是一切智人,若佛所說,即是了義之教,菩薩天人等所說,都名不了義教。這是應該知道的。以是之故,現今敬勸一切有緣求往生的人,只能深信佛所說,不可信用權位菩薩等所說不與佛說相應的教言。以免産生疑障,懷惑自迷,失去往生西方的大利益。又:深心相信,決定建立自己淨土信心,順佛教語修行,永除疑心錯覺,不爲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所迷惑,而退失、傾動淨土的信心。有人問道:凡夫智慧淺薄,惑障深厚,若逢解行不同的人,廣引經論之語來妨礙、問難,證明一切修行凡夫,不斷惑業不得往生。我們怎麼樣對治他的妨難,成就淨土信心,決定勇往直前,不生怯退呢?答道:若有人多引經論證明說,不斷惑業不得往生者,淨土行人即可這樣回答他:您雖然用經論之言,證明說,不得往生。我的想法,也決定不受您破斥之言,爲什麼呢?但我也不是不信您所引證論的話。這些經論,我都仰信。然而佛說別經時,所處地不同,時間不同,說法對象之機不同,利益也不相同。又:說別的經時,非說觀經、彌陀經時,然佛說法被機,情況各有不同。別經所說是通途法門人天菩薩之解行,現在是佛說觀經定散二善。(定善即修觀、持名,散善即修行淨業叁福)所被之機,唯爲韋提希夫人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所逼一切凡夫。證明說能得往生(指不斷惑業亦能往生)爲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語,決定奉行。縱使您說千道萬說不得往生,唯增長成就我往生的信心。又:淨業行人可以更向對方說道:仁者請聽,我今向您表明決定信相,絕不動搖。縱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等,或一或多,乃至遍十方界,皆引經論證明說不得往生,我也不起一念疑心。只有增長我的信心,爲什麼?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爲一切人所破壞之故。又:仁者請聽,縱使初地已上,十地以下,或一或多,乃至遍十方界,異口同聲說道:釋迦佛指向稱贊彌陀,說叁界六道輪轉是苦本,勸勵衆生專心念佛及修行叁福六念等法,盡此一報身,決定生彼國者,必是虛妄,不可依信。我雖聞此說,也不生一念疑心,唯有增長我決定的上上信心。爲什麼?由佛語真實,決定了義故。佛是一切智人,實知、實解、實見、實證,不是疑惑心中所說故。又:不爲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語所破壞。若實是菩薩(指登地以上位者)總不違佛的教言故。又且不說此事,告訴您知道:縱使化身佛、報身佛,若一尊若多尊,乃至遍滿十方界,各各放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道,釋迦所說西方淨土,指明贊揚,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彼佛及修他善行,回向求願生彼淨土,這是虛妄,定無此事。我雖聞這等諸佛所說,也畢竟不起一念疑心退心,怖畏不能生彼佛國。爲什麼呢?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全同,無少許差別。佛佛道同故。是故一佛所製,即一切所同製。比如前佛製定斷殺生十惡等罪,畢竟不犯不作,即名十善止行,隨順六度之行。如果後佛出世,難道能改前十善,令人行十惡嗎。以此理類推,證明諸佛所言所行,不相違背。所以釋迦指證彌陀,勸一切凡夫,盡此一報身,專念專修,命終已後,定生彼國者,說此語時,即時十方諸佛悉皆出方長舌相同勸同證。什麼原因,諸佛同體大悲之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所化。一切佛所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所說釋迦贊歎極樂種種依正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乃至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後面經文又說,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同贊釋迦能于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邪見無信增盛之時,指贊彌陀名號,勸勵衆生稱念頭,即是其證。又:十方佛等,恐怕衆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所以各于其國同時出廣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即成就如是依正二報功德莊嚴)所贊、(即不可思議功德)所證(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或長或短,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暮途窮,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定無疑。是故一佛(釋迦)所說,即一切佛同作證明以成其事,此名就人立信也。次名就行立信,行有二種:一正行;二雜行。什麼叫正行?專依往生經(即淨土叁經)所說修行,就是正行。具體地說,就是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極樂國土依正二報莊嚴。若禮佛,一心專禮阿彌陀佛。若口稱名,一心專阿彌陀佛。若贊歎供養,一心專贊歎供養阿彌陀佛。是名爲正行。又:就此正行中,複有二種,一種是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計時間長短,念念不舍,這名正定之業,依順彼佛本願故。若依禮拜讀誦,就名爲助行之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其余衆善,都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彼佛不斷,名爲無間業。若行後雜修之行,以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總名疏雜之行。以上所說,就是深心。
什麼叫回向發願心?回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善及出世善根,以此自(自行)他(隨喜他)所修善根,悉皆以至誠真實的深信中,回向發願,求生彼國,就是回向發願心。又:回向發願求生彼國,必須從決定真實心中回向發願,作必定得生想。此之深信,猶若金剛,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之人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勇往直進,不得聞這些人語,就有動搖,心生怯弱,走回頭路,即失往生的大益。問道:若有解行不同,邪雜人等,來相惑亂,或說種種疑難,說道不能往生。或者說,您等衆生,曠劫以來,及到今生,身口意業,在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這些重罪,要長劫系縛在叁惡道受苦,怎…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