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张秉全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根浅障重,神识飞扬,观想难成,力劝持名。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中,对于净土法门宗旨,有精辟诠释,谨就此章大意,作番略释。
先出经文,后释《四帖疏》大意。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四帖疏大意
佛对当机众阿难和韦提希夫人说:往生上品上生的人,需要什么条件呢?若有修学大乘心的众生,愿生彼极乐国土,必须发三种心,便可往生。
经文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四帖疏大意
哪三种心?第一至诚心,第二深心,第三回向发愿心。什么叫至诚心?就是真实心。居心行事,必须在真实心中做出,不得做表面文章,外现贤善及修行精进之相,内存虚假,贪嗔不正之心,凡事奸诈欺于人,恶性难犯,行事毒同蛇蝎。虽然也三业行善,名为杂毒之善。也叫虚假之行。不能名为真实净业。若如此居心不良,起念佛行,纵使身心劳苦,日夜十二时不休息,绕行念佛,如救头上著火一样,总名杂毒之善,欲要回向此杂毒的念佛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必不可得到如愿以偿。为什么呢?你的心与佛心相违背缘故。因为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刹那时间,身口意三业所修,都是从真实心作出。凡所施为和愿求,都是真实的。另外,真实有二种:第一种是自利真实;第二种是利他真实。说起自利真实,又有二种情况:一种是至诚心自行和劝化他人莫作诸恶;以及生起自他厌离娑婆秽土之心等。行住坐卧默想一切菩萨制伏舍离贪嗔痴等诸恶,我也应这样做才是。二是至诚心自行化他,勤修凡圣一切众善,以至诚心,口业赞叹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即持名念佛或观佛依正二报。)又:至诚心,口业自行化他,宣扬三界六道依正二报,是苦是恶,极应厌离。又:口业应随喜、赞叹别人三业所作诸善。若他作恶,不说他过,敬而远之,也不随喜。又以至诚心身业,合掌礼敬、四事(饮食衣服医药卧具)供养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至诚心身业,厌离三界自他依正二报;又至诚心意业观察、忆念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在目前。又:至诚心意业,厌离生死三界依正二报。不善的身口意三业,必须真实舍离。又若起三业之善,必定真实心去作。不论内心外境,皆须真实,所以叫至诚心。
什么叫深心?就是深信不疑之心。也有二种:一种是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头出头没,在六道中轮转,无出离三界之缘。另一种是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不存丝毫疑虑,乘佛愿力,决定得生彼国。又:决定深信释迦所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往生、定散二善,证知赞叹彼佛依正二报庄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作证,劝一切凡夫,信愿求生,决定得生。又:深信一切行人,深信佛语,不惜身命,决定依佛所说去做,佛教我舍离即舍离,佛教我去作即去作,佛命我到什么地方去就什么地方去。这就是随顺佛教语。亦名随顺佛意,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修行人,但能依此经所说深信行去,必不会误导众生。为什么?佛是具足大智大悲的圣者,说真实语故。除佛以外,登地以前菩萨,智行未满,(指无明未断)尚在学地,犹有正使结习二障未除,佛果之愿未满。此等凡夫权圣,纵使己意测量诸佛教意,不能彻底明了。虽有评论解释教意,需要请佛证明,若所言称合佛意,佛即为印可说,如是,如是。若所说不称合佛意,佛不印可,即说道:是义不如是。若不印可,即同无记无有利益之语。若佛印可之说,即是随顺佛之正教之言。若佛有所言说,都属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智,所说无论或多或少,总不须向菩萨、人天询问,定其所说是与不是。因佛是一切智人,若佛所说,即是了义之教,菩萨天人等所说,都名不了义教。这是应该知道的。以是之故,现今敬劝一切有缘求往生的人,只能深信佛所说,不可信用权位菩萨等所说不与佛说相应的教言。以免产生疑障,怀惑自迷,失去往生西方的大利益。又:深心相信,决定建立自己净土信心,顺佛教语修行,永除疑心错觉,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所迷惑,而退失、倾动净土的信心。有人问道:凡夫智慧浅薄,惑障深厚,若逢解行不同的人,广引经论之语来妨碍、问难,证明一切修行凡夫,不断惑业不得往生。我们怎么样对治他的妨难,成就净土信心,决定勇往直前,不生怯退呢?答道:若有人多引经论证明说,不断惑业不得往生者,净土行人即可这样回答他:您虽然用经论之言,证明说,不得往生。我的想法,也决定不受您破斥之言,为什么呢?但我也不是不信您所引证论的话。这些经论,我都仰信。然而佛说别经时,所处地不同,时间不同,说法对象之机不同,利益也不相同。又:说别的经时,非说观经、弥陀经时,然佛说法被机,情况各有不同。别经所说是通途法门人天菩萨之解行,现在是佛说观经定散二善。(定善即修观、持名,散善即修行净业三福)所被之机,唯为韦提希夫人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所逼一切凡夫。证明说能得往生(指不断惑业亦能往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语,决定奉行。纵使您说千道万说不得往生,唯增长成就我往生的信心。又:净业行人可以更向对方说道:仁者请听,我今向您表明决定信相,绝不动摇。纵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等,或一或多,乃至遍十方界,皆引经论证明说不得往生,我也不起一念疑心。只有增长我的信心,为什么?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人所破坏之故。又:仁者请听,纵使初地已上,十地以下,或一或多,乃至遍十方界,异口同声说道:释迦佛指向称赞弥陀,说三界六道轮转是苦本,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行三福六念等法,尽此一报身,决定生彼国者,必是虚妄,不可依信。我虽闻此说,也不生一念疑心,唯有增长我决定的上上信心。为什么?由佛语真实,决定了义故。佛是一切智人,实知、实解、实见、实证,不是疑惑心中所说故。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语所破坏。若实是菩萨(指登地以上位者)总不违佛的教言故。又且不说此事,告诉您知道:纵使化身佛、报身佛,若一尊若多尊,乃至遍满十方界,各各放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道,释迦所说西方净土,指明赞扬,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彼佛及修他善行,回向求愿生彼净土,这是虚妄,定无此事。我虽闻这等诸佛所说,也毕竟不起一念疑心退心,怖畏不能生彼佛国。为什么呢?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全同,无少许差别。佛佛道同故。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所同制。比如前佛制定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作,即名十善止行,随顺六度之行。如果后佛出世,难道能改前十善,令人行十恶吗。以此理类推,证明诸佛所言所行,不相违背。所以释迦指证弥陀,劝一切凡夫,尽此一报身,专念专修,命终已后,定生彼国者,说此语时,即时十方诸佛悉皆出方长舌相同劝同证。什么原因,诸佛同体大悲之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所化。一切佛所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弥陀经中所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依正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后面经文又说,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邪见无信增盛之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头,即是其证。又:十方佛等,恐怕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所以各于其国同时出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即成就如是依正二报功德庄严)所赞、(即不可思议功德)所证(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或长或短,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暮途穷,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定无疑。是故一佛(释迦)所说,即一切佛同作证明以成其事,此名就人立信也。次名就行立信,行有二种:一正行;二杂行。什么叫正行?专依往生经(即净土三经)所说修行,就是正行。具体地说,就是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极乐国土依正二报庄严。若礼佛,一心专礼阿弥陀佛。若口称名,一心专阿弥陀佛。若赞叹供养,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是名为正行。又:就此正行中,复有二种,一种是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计时间长短,念念不舍,这名正定之业,依顺彼佛本愿故。若依礼拜读诵,就名为助行之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其余众善,都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彼佛不断,名为无间业。若行后杂修之行,以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以上所说,就是深心。
什么叫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善及出世善根,以此自(自行)他(随喜他)所修善根,悉皆以至诚真实的深信中,回向发愿,求生彼国,就是回向发愿心。又:回向发愿求生彼国,必须从决定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作必定得生想。此之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之人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勇往直进,不得闻这些人语,就有动摇,心生怯弱,走回头路,即失往生的大益。问道: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或说种种疑难,说道不能往生。或者说,您等众生,旷劫以来,及到今生,身口意业,在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这些重罪,要长劫系缚在三恶道受苦,怎…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