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千有門頌淺釋
叁千有門頌,乃臺宗著名論文。全文以偈頌形式,闡明心具十界,一念叁千之理。言簡意赅,理深旨備。明佛隴沙門百松真覺曾爲之作略解,其義更覺顯豁,惜文筆簡古,初機難曉,今不辭固陋,作此淺釋,以便初學,其分科釋義,
仍以真覺大師之略解爲准。
將釋此頌,大科分二:一釋頌題,二釋頌文。
一、釋頌題。
按臺宗釋經常規,以五重玄義釋題,五重者,一釋名,二辨體,叁明宗,四論用,五判教。
“叁千有門頌”
一釋名,此頌以單法立題。叁千有門,法也。頌此叁千
有門之義。爲解釋方便起見,先釋頌,二釋門,叁釋有,四釋叁千。
一釋頌。頌有二種:(一)應頌。即應長行之文而頌。
諸經常見,如法華經中長行文後,每有“爾時世尊欲重宣其義,而說偈言”,即是應頌。(二)孤起頌。凡不頌長行,孤立自起之頌,稱孤起頌。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龍女贊佛偈:“深達罪福相,偏照于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叁十二……”即孤起頌。今頌前無長行之文,即屬孤起頌。
若論通別,頌之一字爲通,如俱舍頌、唯識叁十頌、八識規矩頌。叁千有門四字爲別,別在此頌,不通其馀。
二釋門。門以能通爲義,依教立門,教有藏、通、別、圓四教,故立藏、通、別、圓四門。由于教依理生,亦可以理立門,故有生滅、無生、無量、無作四門。今之叁千有門,若按教立門,乃圓教初門。若以理立門,乃無作理門。頌曰:“不以妙假有門觀,誰知法界具足法。”妙假者,即圓教有門也,理即無作之理也。
叁釋有。有,即叁千之法。智者大師說:“以有門爲圓通之相。”又說:“此相四門,皆妙無粗。”頌曰:“不思議假非偏假,”假,即是有。非偏,即是圓也。
問曰:有門既可稱妙,其他叁門,(即空門、亦空亦有門、非空非有門)亦可稱妙,此頌爲什麼偏稱有門爲妙?
答曰:門門平等互攝,何妨有門獨稱爲妙。何以故,有爲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實相,離開法界實相,別無一法可得,所以有門何妨獨稱爲妙。
四釋叁千。叁千有事有理。事者,事造叁千。理者,理具叁千。一念心起,具叁千法。何謂叁千法?此一念心起,必屬一界,一界現起之時,九界冥伏,冥伏爲理,現起爲事。事理互具,成十法界。十法界者,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也。十界各各現起,冥伏互具,成百法界。又:百法界各具十如是法,所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若一界具十如是,則百法界具千如是矣,此爲千如是。又:五陰一千,衆生一千,國土一千。五陰爲實法,衆生但假名,此二千法屬正報,國土一千屬依報。依正共論,故曰叁千也。止觀雲:若無心則已,介爾有心,叁千具足。
所謂事造叁千,即是全體起用。體即叁千之性,用即叁千之相。性即理具,相即事造。荊溪雲:“並有理具,方有事造。若無理具,何所事造。”(即事造也不可能)譬如蒸米可以成飯,以有飯性故,蒸砂但成熱砂,以無飯性故。《法華玄義》雲:“根塵相對,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屬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于一念中,悉皆備足。”此事造叁千之相也。又:事造中,分順修與逆修。順修即稱性而修,背塵勞、合覺性也,廣義來說,藏通別圓四教,俱可稱爲順修。克實而論,唯圓教才是順修,別教猶稱爲逆,更不要說藏通二教。逆修即逆性而修,背覺性、合塵勞也。由于背覺合塵,必定六道流轉也。
但臺宗主張性具善惡,善惡雖異,其修不殊。叁千之一法,一塵叁千不少,刹海叁千不多,縱亦叁千,橫亦叁千。叁千自在,無法不遍,故曰叁千有也。(釋名竟)
二辨體。此頌以法界爲體,題中叁千有者,即是理,理即法界。頌曰:“門門一一爲法界,”故知以法界爲體。
叁明宗。此頌以叁觀爲宗。此法界體,必須通過叁觀而入。若非叁觀,則無由入。頌曰:“不以妙假有門觀,誰知法界具足法。”故知以叁觀爲宗。
四論用。此頌以知性具爲用,叁千之性爲能具,叁千之相爲所具,能具即體,所具即用。頌曰:“若只觀心不觀具,則于一家分二家。”(即能所分張矣)故以知性具爲用。
五判教。此頌以大乘爲教相,不同偏小。頌曰:“一家觀門異諸說。”既異諸說,即不同偏小,故以大乘爲教相。(釋頌題竟)
“宋忠肅公陳瓘述”
陳瓘(1042-1106)字瑩中,號了翁。北宋著名居士,福建沙縣人,少登進士第,徽宗朝,官左司谏,以性耿直,不見容于時。崇甯年間,編管袁州(屬江西省境)不久,移通州(今河北省通縣)又谪臺州。嘗留心禅宗,有所省發,後讀《華嚴》,深會其義,自號華嚴居士。及遇明智中立法師,師事之,叩天臺教旨,深有契入。居臺州五年,以承事郎之職移楚州,從此結束仕途生涯。宣和六年殁,世壽六十五,追贈谏議大夫,谥忠肅。著有《叁千有門頌》。述者,不敢稱作,乃公謙詞。
二釋頌文,分四:◎一能通門。分二:初明初門不可思議,二明四門圓融無礙。初又二:(一)明叁觀圓融。(二)結歎不可思議。今初,(一)明叁觀圓融:
甲明假觀。
“不思議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
不思議假,即圓教初門。假即是有,有指叁千法也。此叁千法,即空假中,所以說“非偏假”。既是即空假中,所以說“不思議。”藏教以生滅觀,觀一切法,一一隔曆,所以稱偏。圓教以無作觀,觀一切法,一一圓融,所以非偏。所謂本具一切法者,就是說,假觀中具足空、中二觀之法,空觀中具足中、假二觀之法,中觀中具足空、假二觀之法。
問:叁法互融,爲什麼獨稱假法具足一切法?答:因從假而入,令人容易起修故。實則說空觀,說中觀,皆可稱具一切法。例如說“真空不空非但空,此空本具一切法。”“圓中圓滿非但中,此中本具一切法。”
乙明空觀。
“真空不空非但空,”
但空者,即小乘偏空。小乘修四谛,證偏真理,以偏真不即諸法,故稱但空。又:小乘因滅會真,滅非真谛,所以空不即真。圓空則不如是,圓教之空,乃具有之空,(具足百界千如)不同于偏小,故說“非但空”。
丙明中觀。
“圓中圓滿非但中,”
但中者,別教中道之理觀,不即空有二邊,既不即二邊,中道之理欠缺,故稱“但中”。圓中則不如是。即空有二邊,故非“但中”,既即二邊,則中道圓滿,故稱“圓中”。
(二)結歎不可思議。
“是故四門之初門,即是不可思議假。”
四門,即是有門、空門、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門。初門,即是有門。有門稱爲不思 議者,以此有,不是偏有。不離中、空,舉一即叁,言叁即一,故結雲:“不可思議假”也。“初明初門不可思議竟”
二明四門圓融無礙。
“初門即叁叁即一,非一非叁又非四。”
初門指有門,叁門指空門、亦空亦有門、非空非有門。第一句是說,有門不離空等叁門,次句是說,空等叁門也不離有門。若用觀法來說明個中道理,比較容易理解。如一念心觀有,即有門,即是假觀;一念心觀空,即空門,即是空觀。一念心觀亦空亦有,即雙亦門,即是雙照觀;一念心觀非空非有,即雙遮門,即是雙遮觀。初門既用叁觀,(空假中)空等叁門豈不用叁觀。用觀既然相同,門豈有別,即義(體不二義)得以成立。故雲:“初門即叁叁即一”也。
非一非叁又非四者,這句是說,門雖有一叁四分別,其體惟一法界。在叁門以望一門,一門即是叁門,則一非定一;在叁門以對一門,叁門即是一門,則叁非定叁;若叁門一門互相非拒,則四門也不能安立,所以說:非一非叁又非四。惟是法界一理耳。(◎一、能通門竟)
◎二、所通理。初引喻,二合法。叁結歎。今初
“一二叁四指一月,四點似別惟一空。”
此引喻說明其理。四指者,比如目中患翳之人,不識天上之月,明眼人以指指之,翳薄者示一指便識,翳稍厚者須二指示之才識,翳厚者須示叁指,翳極重者須示四指方識。四指似別,月則一也。故雲:“一二叁四指一月。”
四指四點,喻四門。一月一空,喻法界。指點方法雖有四種之別,所指惟是一法界空理耳。以喻門門不一,法界理同,故曰:“四點似別惟一空。”又:法一而喻二。月喻法界之圓融,空喻法界之常遍。
二合法。
“門門一一爲法界,攝一切法皆無馀。”
此以喻合法。門門,即四門,門門之觀皆爲法界而設。如喻中一指二指叁指四指,皆爲指月而已。法界,亦名法性,亦名中道,亦名實相,一法異名也。
攝一切法皆無馀者,一切法,即叁千之法,攝者,不獨有門攝一切法,空等叁門亦攝一切法也。無馀者,就是說,叁千統收一切法無馀,即謂介爾一念,具收叁千法無馀也。
所以一念心起,叁千性相一時起,則有門法界攝一切法無馀也;一念心滅,叁千性相一時滅,則空門法界攝一切法無馀也。一念心亦起亦滅,叁千性相一時亦起亦滅,則雙亦門法界攝一切法無馀也。一念心非起非滅,叁千性相一時非起非滅,則雙非門攝一切法無馀也。故現前一念介爾之心,最爲修行之要也。
問:具和攝有何區別?答:約理曰具,約事曰攝。具如水具有波性,攝如波還成水。
問:若如此,水即是體,波即是用。波還成水,即是攝用歸體,怎能說是理具呢?答:荊溪雲:“並有理具,方有事用”。須知事用,全是理體,無一用而非法界也。既皆是法界,用用皆體,所以攝即具,具還同攝也。
叁結歎。
“不以妙假有門觀,誰知法界具足法。”
此結歎觀妙。假即是有,有即是假,假非偏假,故稱妙假。法界,即有門法界也。具足法者,具足叁千法也。法界爲能具,叁千爲所具。又所具叁千,界界各各互具。皆名法界,皆名叁千。此理天然,不假修成,情與無情同具。迷人不覺,故曰誰知。因修妙觀,方曉法界具足諸法,所以說,“不以妙假有門觀,誰知法界具足法。”(◎二、所通理竟)
◎叁、觀即境。分二:一明修證妙,二明修證粗。今初
“聞思修證無不妙,心能觀此體具故。”
此說修證妙。聞思修,叁慧也。證,所證之位也。觀,即能觀之觀,即叁觀。體,即所觀之境,即叁谛。全以叁德秘藏之理,爲谛、爲觀、爲慧、爲位,既然皆是叁德,則一一圓融,故雲:“聞思修證無不妙”也。聞無不妙者,聞即名字,聞從師說,師若不說,弟子怎曉,不知屬理(即),知屬名字(即)。普賢雲:“心聞洞十方”,心既能聞,聞即圓聽,故無不妙;思無不妙者,思叁千法,即空假中,叁千實相,炳然齊現,故無不妙。修無不妙者,以叁觀慧,觀心具諸法,即空假中。即空,伏見思惑;即假,伏塵沙惑;即中,伏無明惑。五住頓伏,觀行位成;見思若斷,相似位證;分斷無明,分證位得,無明斷盡,究竟成佛。觀雖屬修,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故無不妙。證無不妙者,今論圓位。一證一切證,一切證一證。位若不即性,何能位位相收攝,故無不妙。心能觀此體具,所以聞思修證,無不妙也。
二明修證粗。分叁:(一)出非,(二)揀濫,(叁)斥迷。今初
“若只觀心不觀具,則于一家分二家。”
別宗但觀心性清淨,不觀心具諸法。心不具法,則是心外取法。法不具心,心不具法,必然于一心之中分心分法,豈非一觀而分二家。
(二)揀濫。
“一家觀門異諸說,諸說雖異觀自一。”
大經雲: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一家所談,一曰性體,即正因佛性。二曰性量,即了因佛性,叁曰性具,即緣因佛性。具即是假,假即空、中。只一法相,有此叁義。會之彌分,派之彌合。不同別宗,只談真如隨緣,作差別法理會。(差別謂九法界)不隨緣時,謂無差別,無差別,惟真如一性也。今家則不然,叁千之體,隨緣起叁千之用。不隨緣時,叁千宛然,故知差別法與體不二。是故一家觀門異諸說也。諸說雖異,法常天然,豈因談說而改變。觀自一者,觀知體與用(差別法)不二也。
(叁)斥迷。
“彼迷一心具諸法,墮在通別次第中。”
別宗以不知心具一切法故,墮在通別二教。惟知體一切法空,空不即假,此墮在通教。從假入空,從空入假,從空入中,中不即(空假)二邊,此墮在別教。別教但中,隔曆未融,次第而入,故曰次第中。
“次第而生次第斷,豈知十界本來一。叁千本一亦如是,皆非世數可分別。”
別宗謂真如不守自性,隨染淨緣,造十法界,故曰次第生。欲成佛道,須壞九界,以次第觀,翻破叁惑(見思、塵沙、無明)方成佛果,故曰次第斷。
今家不然,知叁惑全體是性惡法門,故不須斷。又九法界亦全體是性德,故不須壞。別宗豈知十界體來是一,(惟一真理體)今家洞照叁千性相,百界千如,用即是體。叁千相是世數,故可分別;叁千性非是世數,故不可分別。所以說:皆非世數可分別也。(◎叁、觀即境竟)
◎ 四、境即觀。分叁:初明具體,二明具人,叁明具宗。
初又叁:(一)境觀,(二)指示,(叁)功能。今初
“妙境原無空假中,而亦不離空假中。”
境即是叁谛也,以觀即境故,故曰原無。以境即觀故,
故曰不離。境觀不二,故稱爲妙。
(二)指示。
“空即是心假是色,非色非心名曰中。”
心,指一念心,念無念相,並畢竟空,故空。色,指叁
千色,無法不備,並皆是如來藏,故假。中,指色心不一不
異,並是法界,故中。此空假中,語似分張,(分別)並皆相即。
(叁)功能。
“色心絕處中體現,于一一法體皆具。”
色心絕,即是雙遮。雙遮故,中體獨露。一一具,即是
雙照。雙照故,法相並彰。
二明具人。
“凡夫心具即佛具,取著不圓則不具。”
凡夫只是佛心中十界之一,佛亦只是凡夫心中十界之
一, 論其修證,則有分、滿。論其心具,則無差別。故凡
夫心具,即是佛具,但不可取著,若取著二邊及中,即非圓教,則不可稱具。所以說: 取著不圓則不具也。
叁明具宗。
“惟一具字顯真宗,入此宗者甚希有。”
上句贊法,下句贊人。古師雲:只一具字,彌顯今宗。故曰:惟一具字顯今宗也。蓋別宗所談,惟談法性,相當于今宗所說性體、性量,彼缺性具而不論,是故今宗超勝于彼。入此宗者,名爲頓人,圓頓之人,甚爲希有,故曰:入此宗者甚希有也。(◎四、境即觀竟)
叁千有門淺釋 終
《叁千有門頌淺釋》全文閱讀結束。